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52例(56例次)UPJ梗阻病人,34例次行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11例次行离断倒转肾盂瓣肾盂输尿管成形术,1例因异位血管切断肾盂复位,4例纤维素带松解,6例肾切除。全部病例均放置双J管内引流。结果术后的病人症状消失,随访3~18个月,吻合口通畅,尿常规检查正常。结论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仍为UPJ治疗的最佳术式。离断倒转肾盂瓣输尿管上段成形术治疗长段UPJ狭窄所致肾积水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 ,38岁。因反复腰部酸痛10a ,加重伴尿频、尿急半月就诊。尿常规 :白细胞( ++) ,蛋白( +) ;B超所见 :双侧肾脏区域均未探及正常肾脏结构。膀胱充盈尚可 ,其内未见异常。于膀胱右上方显示一大小约9 0cm×5 9cm×5 1cm的肾脏声像 ,其轮廓饱满 ,内部结构尚清晰 ,集合系统无分离(图1)。B超诊断 :孤立肾异位于盆腔。排泻性尿路造影检查提示 :①单侧盆腔异位肾并左侧输尿管走行畸形 ;②右侧肾脏及输尿管缺如。讨论孤立肾及异位肾均为肾脏先天性异常发育。孤立肾系指单侧肾脏缺如 ;异位肾则是由于肾血管位置异常 ,使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  相似文献   

3.
根据氧热法电石生产复合床反应器的需要,设计制作了扇形开口与矩形开口两种不同开口形状结构的布料器冷模实验装置,考察了不同布料器转速、床层高度以及开口大小下,颗粒的径向分布特征和平均质量通量。实验结果表明:扇形开口布料器的颗粒分布在径向上呈“M”型分布,而矩形开口布料器在径向上均匀分布,布料器转速、床层高度以及开口大小均对颗粒的上述分布特征基本无影响;颗粒平均质量主要受布料器开口大小控制,随开口角度增加而增加,随布料器转速、床层高度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狭窄,大多位于。片盂输尿管交界处,后者是造成小儿、青少年肾积水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男性,以左侧发病为多。影像检查主要为超声、X线静脉尿路造影、必要时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或经皮穿刺肾盂输尿管造影等;本文通过对4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狭窄螺旋CT表现的分析,旨在探讨螺旋CT对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狭窄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坑大开口逆作环板支撑体系刚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有限元法与结构力学理论相结合,提出基坑大开口逆作环板支撑体系的刚度计算方法,分析了逆作环板开口形式、尺寸及开挖深度对支撑体系刚度的影响,以及围护墙的侧移及内力随支撑刚度变化的情况,并通过工程实例及监测数据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于开口形式为圆形、方形的大开口环板水平支撑体系,其刚度与开口尺寸比的关系分别为上凸、下凹形式的二次曲线;而2种开口形式的结构刚度与开口面积比的关系均呈现出下凹的二次曲线形式,开口面积比可作为优化工程设计的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59岁。因干部体检行B超检查。追问病史,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史,尿常规可见Pr( )、PBC( )、WBC( )。 应用ASU—OLC超声诊断仪行B超检查,可见双侧膀胱三角区输尿管开口处分别见一类圆形光环,大小分别为右侧1.0×0.9cm,左侧1.3×1.0cm。光环亮线纤细光滑。仔细反复观察,可见随喷尿动作光环大小呈周期性张驰改变,其后方未见明显增强效应,光环内透声好,双侧肾盂见轻度分离,呈“一”字型,左侧为1.1cm,右侧0.8cm(前后经),双输尿管无明显扩张。 建议患者行静脉肾盂X线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双侧输尿管下端膀胱入口处呈卵圆形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窥镜手术切除输尿管膨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成人输尿管膨出患者采用经尿道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经IVU、B超及膀胱镜检查确诊,采用电切镜行输尿管囊肿低位横行切开术4例,3例肾积水消失,1例肾积水改善;7例行输尿管膨出囊壁部分切除术,积水全部消失。11例手术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平均随访19mo,3例术后出现输尿管反流,2例2mo后自行缓解,1例术后3mo行开放手术抗反流。结论:经尿道内窥镜手术切除输尿管膨出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创伤小,恢复快。经尿道囊壁部分切除术效果更为理想。当输尿管反流不能自愈时。应行输尿管膀胱抗反流吻合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综框常用的运动规律,推导出适宜开口工泊三种开口角与闭口角不等的组合曲线方程,探讨了开口角不等的踏盘开口综框运动规律,并对各运动规律作了特性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9.
开口基坑围护结构在作受力分析时,由于其结构不对称,闭口端受力较大,如用常规受力分析方法,不能正确反映其受力状态,笔采用DPSA整体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嘉兴电力通讯大楼开口基坑围护结构进行了整体空间有限元分析,其计算结果能完整地反映开口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状态,用图形显示后比较直观,为合理地设计开口基坑围护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  患者 ,女 ,8岁 ,因出生后会阴漏尿 8年入院。入院前患者在外院接受了CT、IVP(静脉尿路造影 )检查。结果均提示独肾 ,右肾缺如。入院查体 :腹部无压痛 ,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击痛。肛门外生殖器外观正常 ,会阴有漏尿 ,但未见明显瘘口。入院诊断 :1)输尿管异位  相似文献   

1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累及输尿管作为首发临床表现极为罕见,既往文献中仅有2例报道,故而经常被忽视,对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本文报道1例83岁高龄男性,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临床表现为反复尿路感染,超声及泌尿系核磁共振水成像(MRU)提示右侧低位输尿管梗阻及输尿管和肾盂扩张。观察9个月后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加重,采用氟达拉滨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进行化疗。化疗后CLL达完全缓解,复查MRU及超声提示输尿管梗阻减轻。治疗前后前列腺大小无明显改变。随访17个月病情无复发。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输尿管梗阻,应考虑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的可能;在患有淋巴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出现输尿管梗阻也应警惕原发病累及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直是困扰英语教师的一个最大问题。如何从根本上减少两极分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从教的亲身体会谈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商讨。要搞好英语教学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必须要让学生做到想开口、敢开口、多开口。  相似文献   

13.
100例输尿管结石的kuB+Ivp分析张宝勋冯祥和吴润年秦大山王家吉(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730030)泌尿系结石为泌尿系统多发病,输尿管结石可引起不同程度尿路梗阻,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现就我院1984~1994年间输尿管结石的kuB+Ivp片...  相似文献   

14.
对开口管桩的受荷机理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对桩端座落在持力层的管桩的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目前计算开口管桩的计算方法作了陈述,提出现有计算方法的不足,同时对部分国外的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优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炮掘开口的基础上,提出了掘进机直接开切眼口的施工方法,介绍了开口工艺。同时总结了掘进机开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关系及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未建立模型组)、对照组及米非司酮药物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异位内膜中芳香化酶(P450arom)的表达。结果健康大鼠子宫内膜中无P450arom的表达,内异症模型鼠在位、异位内膜中均出现P450arom的异常表达;米非司酮药物治疗组异位内膜中P450arom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异位内膜(P〈0.01)。结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存在P450arom的异常表达,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异位内膜中P450arom的表达。减少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异位妊娠发病的年轻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增加宫内妊娠率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异位妊娠早期诊断手段的联合检测显得更有临床意义,在药物治疗指征内应选用甲氨蝶呤(MTX),异位妊娠治疗方法的选择并不影响远期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外由1976年的1:222上升到1989年的1:51,国内由1:167—322上升至1:56—母3,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多见,占95%左右。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异位妊娠部位,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明显病变者,多采用保守性手术,但术后妇女的生殖能力仅为40%-2%,异位妊娠再发病率也高。近年来,随着异位妊娠采取早期诊断率日益提高,对部分异位妊娠采取非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本文分析24例药物治疗妊娠病例,对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肾脏、输尿管手术时,常规于输尿管内置入双J导管起着支架管及引流作用。术后输尿管内双J管的取出,常规在膀胱镜下进行。2004年3月~2007年2月,我科室对59例术后留置双J管内引流的女性患者,采用肾取石钳自尿道进膀胱将双J导管直接取出,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桂枝茯苓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模型大鼠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SD大鼠建模,3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不用药组(U)、桂枝茯苓丸组(GFW)、丹那唑组(D)和联合用药组(S),设假手术组(C)为对照,予相应处理4周后,观察各组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和形态学的变化,计数腹腔液巨噬细胞,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腹腔液及巨噬细胞培养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通过CD34标记异位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GFW组、D组和S组异位内膜呈现不同程度萎缩,腺体明显减少,腹腔液巨噬细胞计数减少,GFW组、D组及S组大鼠外周血、腹腔液及巨噬细胞培养液IL-8、TNF-α降低,异位内膜VEGF表达减弱,MVD也明显减少,其中以S组最为明显。结论:桂枝茯苓丸和丹那唑可以抑制EM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血管生成,使异位内膜萎缩,当二者联合用药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