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辐射微泡增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超声辐射微泡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心肌微循环诊断,其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研究显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以便骨骼肌毛细血管破坏和局部红细胞渗出,可以促进细胞穿过内皮生理屏障.目的:探讨超声辐射微泡是否可以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10/2008-05在东南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2月龄中国家猪20只,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12只,细胞对照组8只.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国药准字J20030117,为上海博莱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猪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组动物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14 d,超声微泡组通过OTW球囊导管先把2.4 mL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经冠状动脉注入左前降支中段,同时在体表给予1 MHz,2W/cm2超声辐射心肌梗死区,连续辐射90 S后,再注入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8个;细胞对照组同法仅单纯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心功能变化,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检测结果,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移植前1 d比较,移植后6周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加,且超声微泡组增加幅度高于细胞对照组(P<0.01).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超声微泡组普鲁士蓝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且多数分布于心肌梗死周边区,有2例标本可见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化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心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无差异,但移植后0 h超声微泡组可见血管内皮间隙增宽.结论:超声辐射微泡可促进梗死心肌内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UM)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取雄性SD大鼠骨髓,将培养至第3代生长良好的BMSCs分为对照组、超声(US)组、UM组、UM+过氧化氢酶组(UMC组)、UM+AMD3100组(UMA组)、UM+抗CXCR4抗体组(UMCX组)。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US组采用频率为1MHz、强度为1W/cm2的US辐照30s,UM组在US组基础上加入微泡,UMC组在UM组基础上加入过氧化氢酶,UMA组在UM组基础上加入AMD3100,UMCX组在UM组基础上加入CXCR4抗体。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对照组、US组、UM组及UMC组CXCR4 mRNA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干预后即刻、5min、15min,在显微镜下观察经Fluo-4/AM标记的对照组、US组、UM组BMSCs胞内荧光强度;采用迁移实验观察6组BMSCs向基质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趋化能力。 结果US组BMSCs CXCR4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UM组(P<0.05);UMC组BMSCs CXCR4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UM组低(P<0.05)。US组细胞内的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UM组(P<0.05)。US组向SDF-1α的移行细胞数(22.4±2.2)与对照组(20.5±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少于UM组(53.1±3.8)(P<0.05);UMC组(35.2±3.1)、UMA组(32.5±2.8)和UMCX组(30.7±2.9)向SDF-1α的移行细胞数均较UM组减少(P<0.05)。 结论UM可以促进BMSCs CXCR4的转录和表达,增加BMSCs向SDF-1α的移行数,该效应可能与钙离子的内流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成肌细胞分化的多向潜能,可在造血微环境形成、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中得到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如TGF—β,IGF—I,BMP及FGF在MSC分化中发挥不同的促进作用并有协同性;MSC可分泌G—CSF,SCF,LIF,M—CSF,IL—6和IL—11等多种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相关因子作用后的MSC将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放射治疗是胸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而放射性肺损伤是放射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早期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肺炎,若治疗不及时,会发展为放射性肺纤维化.肺纤维化一旦形成,损伤不易逆转,表现为胸闷、气短、干咳以及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由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使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有效剂量受到限制.目前,临床上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主要应用抗生素、激素、抗组胺类药物以及一些中医药疗法,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表达,减轻临床症状,延缓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展进程,但无法修复已经受损的组织[1].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其可促进组织再生,调节免疫功能,且易于体外培养和增殖,使其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3].本文对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大鼠缺血骨骼肌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Wiste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7 d后分为4组:①超声+微泡组(US+MB);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③超声+微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US+MB+MSCs-iv);④对照组.处理后第7 d取局部缺血骨骼肌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US+MB+MSCs-iv组缺血骨骼肌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其新生血管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加. 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一种增强MSCs移植和促进血管新生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辐照微泡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归巢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肾组织的作用.方法 将制备成功的40只肾小管坏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8只),即(1)单纯模型组(对照组);(2)0.5 W/cm2超声+微泡组(0.5 US+MB);(3)干细胞组(MSCs); (4) 0.5 W/cm2超声+微泡+干细胞组(0.5 US+ MB+MSCs);(5)1.0 W/cm2超声+微泡+干细胞组(1.0 US+ MB+ MSCs).7d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取材用于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API标记的MSCs细胞核(细胞核带蓝色荧光),1.0 US+ MB+ MSCs组肾组织骨髓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0.5 US+ MB+ MSCs组及MSCs组(P<0.05).0.5 US+MB组、0.5 US+ MB+MSCs组及1.0 US+ MB+MSCs组ICAM-1的基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MSCs组(P<0.05).结论 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促进肾组织细胞ICAM-1表达增加,从而促进MSCs归巢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的肾组织.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以及免疫调节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与修复工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MSC释放的胞外囊泡(MSC-EV)通过作用于靶细胞,介导细胞间信息交流和传递,并激活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功能和生物学行为。近年的研究发现MSC-EV具有其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作为MSC的“使者”,尤其是在免疫调节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因此,MSC-EV被认为是治疗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和GVHD的潜在治疗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MSCEV的免疫调节活性和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潜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辐照微泡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归巢到心肌缺血部位的作用.方法 6只健康杂种犬开胸建立心梗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1周后,实验组:经胸用频率为1 MHz,声强为1.0W/cm2的脉冲超声辐照,辐照10 min,同时静脉注射2 ml微泡造影剂.辐照完毕后经导管在冠脉口注射5 ml(浓度为1.35×106个/ml)用DAPI标记的MSCs.对照组不经超声辐照微泡单纯注射MSCs.5 d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HE染色和激光共聚焦观察MSCs归巢到心肌缺血区情况.结果 病理组织HE染色观察到实验组心肌毛细血管外有红细胞漏出,而对照组未见红细胞漏出;激光共聚焦观察到实验组心肌组织内分布的MSCs明显比对照组多.结论 超声辐照微泡可促进MSCs归巢到心肌缺血部位,而对心肌组织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和器官移植免疫治疗等方面,但MSC回输体内后的分布和分化直接影响其应用,本文就MSC体内“归巢”特点、“归巢”机制及”归巢“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微载体悬浮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采用微载体旋转培养系统和常规静止培养系统对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培养进行比较。MSC是贴壁依赖性细胞 ,旋转培养系统采用CultiSpherG大孔微载体 ,浓度为 1g L ,常规静止培养在 12孔培养板中进行。两系统细胞接种密度均为 5× 10 4 cells ml。结果 :旋转培养 7天后达到最大活细胞密度5 .15 0× 10 5cells ml,常规静止培养第 5天就达到最大活细胞密度 1.6 75× 10 5cells ml。在微载体旋转培养中生成乳酸12 .0 6mmol L ,而常规静止培养中生成乳酸 13.10mmol L ,葡萄糖消耗分别为 7.38mmol L和 5 .37mmol L。在微载体旋转培养中平均乳酸产率为 1.6 3,远低于常规静止培养的平均乳酸产率 2 .4 4。这些表明 ,在微载体悬浮培养条件下 ,MSC生长更为旺盛 ,细胞产量更高 ,葡萄糖消耗和能量利用率优于常规静止培养。微载体悬浮培养 12天后 ,MSC依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结论 :微载体培养系统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靶向微泡-干细胞复合体。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法构建携抗ICAM-1抗体的靶向微泡(MBICAM-1)。用带正电荷的多聚赖氨酸(PLL)对MBICAM-1进行包覆和修饰,使靶向微泡表面带正电荷。采用静电吸附法将PLL修饰的MBICAM-1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共同孵育,制备MBICAM-1-MSC复合体,流式细胞仪检测靶向微泡与MSC的结合率。结果 MBICAM-1经PLL修饰后,微泡表面带正电荷,但微泡形态、粒径以及与损伤内皮细胞(HUVEC)的结合率与未经PLL修饰的MBICAM-1无显著性差异(P>0.05)。PLL修饰的MBICAM-1与MSC结合形成MBICAM-1-MSC复合体,且MSC与MBICAM-1之间的比例为1:40时,二者之间结合率达(29.45±2.88)%。结论 成功制备MBICAM-1-MSC复合体,当MSC与MBICAM-1之间的比例为1:40时,其结合率最大。 [关键词] 靶向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已成功地从人骨髓、外周血、肌肉、脂肪、脐血、羊水及胎儿组织中分离并鉴定出MSC。胎盘作为胚胎发育中维系母体和胎儿氧气及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暂时性器官,由起源于细胞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的胎儿丛密绒毛膜和母体子宫基蜕膜共同组成,无论从解剖结构还是在发育行为上,都包含了较为幼稚的胚胎及趋于成熟的成体干细胞成分;胎盘在胎儿娩出后即完成使命,成为“废弃”物,对其研究不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目前已成为寻找人类间充质干细胞新来源及提高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胎盘MSC的来源、分离、特征及可能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靶向破坏微泡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修复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作用。 方法选择40只SD大鼠构建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将制备成功的40只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随机分为4组:单纯模型组、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组(1.0 US+MB组)、干细胞组(MSCs组)、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干细胞组(1.0 US+MB+MSCs组),每组各10只。1.0 US+MB组、1.0 US+MB+MSCs组大鼠均以强度为1.0 W/cm2及频率为1 MHz的超声辐照肾脏组织,并尾静脉输入0.5 ml造影剂,密度约为1.0×108个/ml,辐照5 s,停5 s,共1 min。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建立后第1天及第3天分别辐照1次。1.0 US+MB+MSCs组大鼠最后一次超声辐照完毕后1 min内经股静脉注入MSCs1 ml(密度为2.0×106个/ml)。同时MSCs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入MSCs1 ml(密度为2.0×106个/ml)。单纯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MSCs移植7 d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并取材,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蛋白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坏死情况并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MSCs组、1.0 US+MB+MSCs组大鼠HGF蛋白表达水平、EGF蛋白表达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评分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HGF在各组相对分子质量为84 000处均有特异性条带,EGF在各组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处均有特异性条带,其中1.0 US+MB+MSCs组的条带最为明显。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MSCs组、1.0 US+MB+MSCs组大鼠H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6±0.30、0.35±0.50、0.37±0.50、0.70±0.60,E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40、0.41±0.50、0.43±0.50、0.82±0.70,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评分分别为(4.1±0.8)、(3.6±0.6)、(1.8±0.4)、(1.0±0.3)分。1.0 US+MB+MSCs组大鼠HGF蛋白、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及MSCs组大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GF蛋白:q值分别为23.6、18.7、9.6;EGF蛋白:q值分别为21.8、17.1、9.3;均P<0.05);1.0 US+MB+MSCs组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低于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及MSCs组大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0.1、16.7、6.9,均P<0.05),提示1.0US+MB+MSCs组大鼠肾小管修复情况优于其他各组大鼠。 结论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促进MSCs归巢并修复急性肾小管坏死,可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提供一种新型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病情危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征是进行性呼吸衰竭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可发展为高致命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尽管对ALI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ALI治疗防治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分化潜力和低免疫原特性,逐渐被研究用于治疗ALI。MSCs的治疗作用部分是通过释放细胞外囊泡(EVs)发挥作用的,MSC-EVs包含多种mRNA、miRNA、细胞因子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且MSC-EVs免疫排斥性低、易于储存和安全性较高,在ALI的治疗和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MSC-EVs的生物学特性、治疗ALI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以望MSC-EVs成为ALI未来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彭敏锋  李剑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8):1517-1520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中存在的除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类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的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其中骨髓中的含量最多,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迅速扩增,易于获取,能长期存活等特点。 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机制,归纳较理想的修复条件,为组织修复与恢复功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5—01/2007—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issue repairing,mesenchymal stem cells,immune,immigration,differenti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1-01/2007-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组织修复,免疫,迁移,分化”,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组织修复等研究进展中的应用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76篇相关文献,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6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14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归巢,6篇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及对受损组织修复可能机制,9篇汲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宿主间的免疫反应,1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可塑性、可移植性,可用作心肌,神经元等细胞修复的治疗方法。当组织损伤发生后,骨髓会迅速动员多种干细胞迁移至病变处,产生自然的代偿性修复;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体内的外源性骨髓干细胞,也会定向归巢至损伤处,发挥治疗作用.有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过程是复杂的,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归巢至受损部位,局?  相似文献   

17.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脂肪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在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成骨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将MSC在成骨诱导体系中诱导分化1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变化,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改变,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观察其免疫调控能力。结果表明,MSC在向成骨诱导过程中细胞生长迅速,明显快于未诱导的MSC,细胞表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即CD73,CD105,CD44,CD29等仍为强阳性,而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CD45和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CD86等仍为阴性。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结果显示,源于MSC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且随着成骨细胞量的增多,抑制T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论:MSC来源的成骨细胞具有免疫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