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通过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知性理论、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图型说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出的研究,明确指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的地位,是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2.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其宏大哲学体系。在哲学的星空中,康德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巨星。然而,康德的教师经历和教育思想,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体系。该书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认识的起源与过程。康德认为认识始于经验,认识的过程实是主体凭先天认识力把客体自由地纳入自己的网络中,自由地赋与其特性和联系:皮亚杰则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人的认识通过同化和自我调节活动达到平衡态的不断发展。皮亚杰实际否定先天认识力的存在。二、关于认识的对象。康德把认识限于现象界,实质上,他指的认识对象不过是先天认识力,扩言之,即上帝的意志和伟力罢了。皮亚杰则坚持真理是个发展的范畴,客体是认识的极限,它是独立地、客观存在的、因果性等范畴都是客观的。三、结论:从一定意义讲,皮亚杰思想是对康德理论的唯物主义改造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译本水平直接影响思想传播的质量.《纯粹理性批判》翻译出版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康德哲学在中国的遭遇.目前,应加大康德著作的翻译和整肃.  相似文献   

6.
译本水平直接影响思想传播的质量,《纯粹理性批判》翻译出版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康德哲学在中国的遭遇,目前,应加大康德著作的翻译和整肃。  相似文献   

7.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康德 (I.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个问题 :“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当做什么 ?”“我可以希望什么 ?”《在逻辑学讲义》中又加了第四个问题 :“人是什么 ?”在这四个问题中 ,历史哲学似乎是找不到位置的。历史并不是康德的强项 ;他自己也承认 ,他并不能胜任撰写一部普遍的世界历史的重任。但是 ,正如柯林武德 (R .G .Collingwood)所说 ,虽然“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 ,但是他有挑拣出哲学探讨的线索的超人本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 ,也能使他发挥出来像在伏尔泰、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康德对未来形而上学的设想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然形而上学,一部分是道德形而上学。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愈发深入,其中有关自由、道德和幸福的分析极具创造性。康德为后人研究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作者阅读了康德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总结了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是传统形而上学在休谟那里,却走向消解,从而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内的混乱。这个时候,康德挺身而出。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作了认识论上的批判,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为形而上学的发展争得新的领域。总体说来,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反恩得大于失。  相似文献   

12.
易经和谐思想发韧于天文学,立竿测影,观天测地,窥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隐秘。以象数语言规则体系建立数学模型,捕捉阴遇阳与阳遇阴(生)吉、阳遇阳阴遇阴(克)凶的宇宙人世生存生克制化大道变化之神。易经和谐思想是自然神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心物同一的宇宙观,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的本质——性,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之性——"真无,"从而阴阳相遇,从无生有,创生大千世界。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以心体悟象蕴,探索世界万物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则吉,反之则凶的科学奥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和归纳了《数学分析》课程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及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分析了杜威德育思想的要点,提出杜威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道德建设要从儿童抓起,兼及所有社会成员;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个体内部动因,注意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三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经过三次历史转换:<尚书>中体现的诚信仅仅是王德的一小目,其地位也没有孝、慈等道德范畴高.及至<左传>中,诚信的道德属性强于西周.特别是在调解诸侯国关系、树立其形象方面,诚信伦理得到了普遍重视.在孔子那里,诚信伦理经历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从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向了个体的"仁"心的德性.思孟对孔子诚信思想做了重要的发展,使诚信具有了天道的真实无妄与人道的无自欺欺人的双重涵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新世纪的预备人才,在他们中间培养出一大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这对保证我们党永远年轻、保证共产主义千秋大业在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奋斗中前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积极分子培养与党员发展的辩证关系,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应一视同仁,机遇均等,既要坚持硬性条件,更不能忽视软性条件,态度要积极,发展要慎重,考察内容要详细,考察形式要灵活,数量上不攀比,质量上严把关,把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及时吸收到党内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伦理范畴的“理”、“欲”有一个生成过程,并历经了内涵不一的变化。在“理”、“欲”关系演变中,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欲以理节”是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解决“理”、“欲”关系的主导性观念;第二,“理出于欲中”是显示了“理”、“欲”真实关系的重要命题;第三,对“欲”的歧视性态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值得警惕的极为负面的主张;第四,“理”、“欲”关系在空间上应该是相互渗透的;第五,由“视欲为恶”到“以理制欲”,再到“以欲生理”。这种“理”、“欲”关系的演变,所表征的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谚语的语言结构形式及文化取向也有所不同。通过英汉谚语的语言结构形式及文化取向不同之处的比较,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道义”与“功利”思想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针对长期以来一些人对孔子义利观研究的失真性、扭曲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对孔子义利观的严重误解这一事实,以《论语》为原始研究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孔子的“义利观”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以恢复本来面目并进而使之“古为今用”,以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探讨语言艺术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