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现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3.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近年来引起了我国读者的关注,相关代表作品陆续被翻译并出版。不同的译学范式为阅读和分析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带来不同的角度。本文借鉴吕俊的译学范式和Thomas 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来分析不同范式下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自玲 《天中学刊》2007,22(6):101-103
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给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得国内的译学研究从语文学范式的传统翻译研究和西方结构主义语言范式的翻译研究得以发展到现在的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翻译研究。翻译文化学的研究并不是从翻译文本或翻译过程等某种单一的翻译形式入手进行孤立的审察,而是要把翻译置于大文化研究系统之中,进行全面、多层而深入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研究,以构建独特的翻译文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译学无国界,其原因有四:一是翻译不止是语言符号间的过渡,许多非语言因素在多个层次对翻译实践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二是译者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必然涉及到不同语言间的互译,只有世界译学能涵盖一个国家所进行的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三是不同国家在长期相互隔绝的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彼此相同或相似的翻译理论,即使相异的译论也有极强的互补性;四是翻译学可以从现代语言学理论借鉴“系统”、“共性”等概念,不断扩大自己的内涵和外延,朝着多层次、多方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注释译法是译者对翻译文本进行加注释义的一种特殊语言转换方法,此译法是以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文化范式、语料库传统译学范式为依据进行应用译学研究。通过研究注释译法在国内外期刊上的应用,认为注释译法是一种应用译学研究范式,它将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文化应用研究范式进行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拓宽译学研究的范围,起到催生新的译学领域的作用,有实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译”或“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其首要症结在于,由于该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翻译理论之用”的思维泥沼和误区,而忽略了其他两个与“译学建设”相关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之“源”及翻译研究之“本”。此外,还存在两个原因:1.虽然学界、译界对“翻译实践”的理解均已超越语言转换,但学界没有对已过时的定义进行更新;2.互联网条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以引导我们的讨论走出僵局、并朝着更具成效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具有艺审美和社会功用二重属性。我国传统诗歌翻译研究大都局限于对译诗审美要求的探讨,而在社会属性方面,却未给予足够重视。本借鉴西方译学理论,就诗歌翻译社会属性相关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受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歌曲翻译研究大都局限于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鲜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建树。鉴于此,论文借助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韵的处理、节奏的安排、句式的安排四方面探讨了歌曲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双 《海外英语》2012,(9):206-207
该文回顾了国内基于在线翻译教学的研究概况,并统计了2001至2011年国内期刊上与在线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的88篇文章,探讨在线翻译教学的发展历程,力求对在线翻译教学研究做一概括性介绍,让读者对在线翻译教学研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其目的是借鉴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翻译教学拓展新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翻译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的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越来越深入了,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也多为错例的分析,少有理论探讨以及具体翻译方法。针对此现象,文章以德国功能派的文本类型学为基础,探讨了公示语的文本特点及语言功能,并根据某些学者的"含混分类"和"单一文本功能"提出了一些见解,指出了以平行文本为基础的具体的翻译方法,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这里从给“古翻译”正名开始,通过对古翻译的历史和现状的观照,从而认为“古翻译”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翻译学。古翻译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探索。古翻译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学各个方面。它所研究的意义不单是使译语能力有所提高,对建设精神明,振兴中华有重要意义。进而对古翻译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标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杰出翻译家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拟以朱生豪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彰显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以便继承他的翻译思想,积累翻译理论研究的资料,丰富我国的译学宝库。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二十年中,语料库方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翻译研究中范式的转变,从应用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翻译研究三方面,对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加以探讨,以期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翻译批评话语的自治性与建设性有赖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建构,翻译批评实践亦需要在明晰理论的引导下促进翻译及批评价值的实现。本文重点关注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在现代诠释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建构,探析其跨学科研究的路径选择及方法论探讨中的创造性阐发与转化,以期为当下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简述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发展,着重从描写翻译学、翻译过程的行为、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认知心理模式、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论、功能语言学派和释意学派等方面对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进行述评,旨在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翻译理论在当今的世界无疑处于边缘的地位。西方中心主义已对我们的理论研究构成了很大的障碍.并反进来促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在世界翻译理论研究中更加边缘化,使中西翻译理论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更加不平衡。我们必须注意理论上的创新.主动向西方介绍我们的传统和成就,逐渐向中心的位置移动。  相似文献   

20.
丁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99-102
翻译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翻译教学、英汉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中介语对比分析和差错分析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为理论背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提出了构建翻译教研网络平台的设想。通过与传统课堂翻译教学相比,该平台能将翻译教学与研究有效结合,实现师生共享资源,教研相长,同时也有利于个性化翻译教研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