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以河池市金城江区1991,1999,2006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城镇用地的遥感信息机理,提取了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均匀,城镇用地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城镇用地在中心城镇高度集聚.旱地、荒草地、独立工矿用地和坑塘水面是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建省1985-1996年和1997-20011年两个阶段的高校在校生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生师比、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服务密度和人均服务占有量8个指标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说明福建省高校规模的扩大还没有对促进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发挥很显著的作用。针对这一结论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指标作为反映城乡一体化结构差异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对省直管市城乡一体化进行分析,在结构上有远极圈层、辐射圈层、核心圈层三个圈层显现,而且表现出核心圈层带动能力不足、缺乏区域整体协调设计以及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政府教育投入和就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用1990—2017年的数据和双对数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教育投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显著,其中政府教育投入每增加1%,GDP将上涨0.471 4%,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对经济增长效应依次递增.因此,我国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结构支出,促进劳动力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支柱.针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苏州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才吸引指标,利用熵值法对2018年5个城市的三大产业高素质人才就业人数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求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这5个城市中吸引大量人才前来就业的主要职业为第一产业中的林业,第二产业中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租赁业.利用熵值法求权重,对5座城市三大产业总产值进行分析.若要实现我国城市现代化,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到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程度是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自然状态改变的综合指标,文章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聊城市2010年变更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程度及县乡尺度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305.70.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程度介于296.97-311.57之间,县级土地利用程度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工用地和农村人口的相关性显著;乡镇级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于280.20 358.58之间,与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工用地、水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其他土地、交通运输用地相关性显著.县乡尺度土地利用程度的联系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的乡镇分布于县城、重点(中心)镇、交通干线沿线.  相似文献   

7.
一、金水区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金水区经济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共实现生产总值242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1%.  相似文献   

8.
杨奇  张万春 《松辽学刊》2010,31(2):82-85,88
以1996~2005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首先分析了开福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建设用地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主要地类的驱动力模型.驱动力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型,城市用地结构也发生着剧烈变化,由此引发城市功能的演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2004—2013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人口、经济等指标,基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等模型对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剖析山东省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优势度呈波动下降态势,而均衡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较高,城市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显著增加,山东省城市用地结构持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建设和人口增长,其中前两者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一、金水区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金水区经济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共实现生产总值242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1%。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德州市1997—2017年4期TM(OLI)遥感影像,提取德城区近20年的城市建成区.引入扩展强度指数和紧凑度指数等数学方法,分析了德城区近20年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对研究区建成区的扩展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德城区建成区的面积增加了1.77倍,平均年增长3.30km2.城市向东扩展显著,城市重心东移,造成德城区建设用地的时空扩张特征的驱动力主要有人口、经济、交通和政策因素,其中政策因素对城市时空形态的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计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对转型期的福建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日益缩小;产业升级与促进人口就业的联动性在增强,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日益均衡,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今后应继续关注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胡新华 《河南科技》2013,(16):130+142
在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日益严厉,城镇化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而实际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情况下,应该建立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联动机制,将城镇用地规模增加建立在农村村庄用地减少基础上,这样既迎合了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土地规模增加的需求,也符合了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尤其是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5~2015年生态用地与人口的历史数据,采用耦合模型的方法从双鸭山市的市域尺度分析了生态用地与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与人口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2)在市域尺度上,根据生态用地与人口的相对关系,可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较低水平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3)通过不同阶段的探究,将找出生态用地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为双鸭山市的科学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海口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海口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结果显示,对于海南全省经济发展来说,海口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基础差,竞争力较弱,第二、三产业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海口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乐观,但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结构单一.针对海口市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海口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河南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的必要性 目前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总量偏小,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相对较弱.200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因此,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壮大第三产业,大力提高服务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降低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三废"排放.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2000至2008年海南省第三产业产值、税收收入、农业总产值、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总产值诸多因素对海南省财政收入的影响,借助EViews6.0及spss17.0软件计算,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对海南省财政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第三产业产值,次要因素是税收收入,并对2009年海南省的财政收入做了预测,结果表明模型短期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在过去近30 a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成为山区城市扩张的典型和缩影。研究选取1990年、1999年、2008年和2017年4期不同时相的商州城区Landsat卫星影像,应用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影像进行解译和分析,探究商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变特征,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商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7年商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1.93 km~2增至28.76 km~2,城市规模扩张了13.90倍;②城市空间扩展方式以向东南方向扩张的条带状为主;③2008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凑度指数分布在0.3~0.35之间,说明城市空间形态不紧凑,1999年以来城市扩展弹性系数2,反映出城市人口增速小于面积增速;④驱动商州城区扩张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第三产业、消费、非农业人口增长和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已成为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排放系数法测算了2000—2016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因素分解模型,探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的作用机理和排放特征。研究表明:(1)人口、城镇化率、交通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的正效应;(2)第三产业产值在整个产值中的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3)能源强度和经济产出是主导的正向因子;交通运输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对碳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建设现代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地表结构与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表结构通过影响人口与产业分布,进而影响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在地表结构作用下,我国河西走廊干旱区城镇体系呈现“小市镇、多中心”的基本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