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金匮·痉湿暍病》:“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伤寒论》179条称“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条文中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之病机,历来争议颇多。辨析条文,细解方意,管见以为自术  相似文献   

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河北中医》1980年4期13页谌桂娥同志“对《太阴病证治》的初步认识”一文,论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3.
<正> 葶苈大枣泻肺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篇。笔者于临床根据《金匮》原文所载:“……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一语,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治疗鼻塞不通之症(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窦  相似文献   

4.
小建中汤方分别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原方由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组成。为桂枝汤变局中甘温建中之法。《伤寒论》原文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故小建中汤为补虚、调营、安中、缓急之剂,有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5.
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性命无忧,然于日常生活、工作影响甚大。吾以温热之药,治愈众多遍服各种咽喉用药之患者,兹小结于下,以求正于高明。 慢性咽炎之中医文献论述,从《伤寒论》至清代如林佩琴之《类证治裁》,皆以阴虚痰火立论,用药则以清热利咽为主,杂以养阴除痰等法。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此即《伤寒论》中全部有关慢性咽炎的论述。至清…  相似文献   

6.
白术附子汤证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如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条文中的“去桂加白术汤”就是白术附子汤。  相似文献   

7.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立方本义,原文说得虽属简要,但很清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同371条。综观这三条原文,不难看出该方主治病证为“热利”,症见下利后重,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9.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见《伤寒论》262条(赵本,下同)。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主之。”对本条是否兼有表证,麻黄是否为表证而设,历来存在分歧。笔者愚见,方中麻黄为发越郁热、祛湿退黄而设,本条证为里热发黄而不兼表证。1张仲景爱用汗法治疗里热《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治法,常用麻黄发汗达到发越郁热的目的。《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条方后注云“汗出愈”。本条的证候是上热下寒、正…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肺胀”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中,《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咳喘。”《灵枢·胀论》篇又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指出肺胀有咳、喘、胸中胀满等证。在《金匮要略·肺痿肺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更详尽的描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朱丹溪对肺胀有新的见解,在《丹溪心法·咳嗽》中谓:“肺胀而咳,或左或  相似文献   

11.
<正> 小柴胡沥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为治伤寒少阳证的代表方剂。《伤寒论》中记载:“伤寒五、六日,中风、住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它为治外感发热的常用方剂。我们在病房治疗工作中,在方药中副主任指导下,对西医诊断明确或不明确的热性病,长期发热或反复发烧者,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凡符合小柴胡汤证者即投此方,往往取效显著。为了进一步研究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我们不揣浅薄,把运用的点滴体会写出来。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病例1.×××,女,36岁,研究实习  相似文献   

12.
白头翁汤原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下称《金匮》)。而二书对此方证治之叙述极为简单。《伤寒论》载:“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金匮》同)“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载:“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由于原文过于  相似文献   

13.
仲景在《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后加减法中自注“然不及汤”。因此,后世多数注家,每持此语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  相似文献   

14.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维辛附子汤主之。”具体地说明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证。该方是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三味药组成的。历代医家对该方证的解释以及方药  相似文献   

15.
梁志清 《陕西中医》1991,12(9):425-426
竹叶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第9条。原文为“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对本条,高校(《金匮要略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一直沿用“本条论述产后中风兼阳虚的证治……但面正赤,气喘,则为虚阳上越之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7.
<正> 竹叶石膏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此后《温病条辨·中焦篇》也有记载;“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可见无论伤寒、温病,凡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已伤者,皆可选用。近世亦用于气分证而非热病后期,但属热盛而气阴两伤者,  相似文献   

18.
答《商讨》     
《商讨》一文对《伤寒论选读》提供宝贵意见,我们表示非常感谢,兹答复如下。一、《伤寒论》第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徽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予汤主之。”《商讨》认为其中“微恶寒”,即轻微恶寒之意,不能作“脉微恶寒”理解,其说不为无据。盖自成无己以后,喻嘉言、柯韵伯等均持此说。然则此说似觉欠妥,理由如下:其一,从字面来说,前半段言“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而后半段则与前者并列。前文既言“脉促”,则后文之脉微可省去“脉”字,而但说“微”,即可成立。观第217条:“……脉弦者生,涩者死”第315条:“……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显然是在“涩”与“微续”之前,省去“脉”字,其义可证。不仅如此,后文还省掉“胸满”二字;否则,何以用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其二,从病证来讲,第22条是讨论太阳病下后的两种证治,  相似文献   

19.
呕吐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的条文,分别有40条和31条之多,其中对本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及观察预后,指导治疗均有较详论述,本文试辨析如次。一、病机证候 (一)风寒外袭:《伤寒》第3条:“太阳病,……体痛呕逆,……名为伤寒。此风寒袭表,卫阳郁闭,寒邪犯胃致呕逆。《伤寒》第12条:“太阳中风,……鼻吗于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乃风邪袭表,营卫失和,肺气失宣降,胃亦随之上逆致呕。《金匮·妇人产后病篇》第8条:“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干呕,……可与阳旦汤。”足资佐证。《伤寒》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太阳与阳明合病,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致呕。 (二)痰水犯胃:《伤寒》第40条:  相似文献   

20.
白通加猪胆汁汤出自《伤寒论》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道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赵开美本,以下同)对于此条,历来注家多认为是“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道乱”,(《医方集解》)或称“阴寒太盛,阳药不得骤入”,以致利不止,厥道无脉,干呕烦,“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热因寒用之法”,(《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