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百合固金片辅助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肺肾阴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将9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受试者均采用2H-R-E-Z/4H-R-E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加用百合固金片,对照组加用百合固金片模拟剂,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及8周观察其安全性及各项中医证候。应用SAS 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结果显示,治疗2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临床痊愈+显效)分别为40.28%(29/72)和25.00%(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95,P=0.1624);治疗4周及8周末,研究组的中医证候愈显率分别为70.83%(51/72)、86.11%(62/72),对照组分别为45.83%(11/24)、66.67%(16/24),两组愈显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末,χ 2=5.54,P=0.0186;8周末,χ 2=4.49,P=0.0341),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和4周末,研究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06%(67/72)、98.61%(71/72),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67%(16/24)、83.33%(20/24),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末,χ 2=10.66,P=0.0011;4周末,χ 2=8.19,P=0.0042),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22%(70/72)和91.67%(22/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3,P=0.248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20.5 d和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5,P=0.0124),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未出现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百合固金片辅助治疗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可有效改善结核中毒症状,并有效缩短咳嗽消失时间,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猫爪草胶囊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2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猫爪草胶囊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效果。方法 对20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猫爪草胶囊。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治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明显缩短。结论 猫爪草胶囊+抗结核药物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作用,且没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瘰散结散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浸润型浅表淋巴结结核临床疗效及对免疫水平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河北省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确诊为浸润型浅表淋巴结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40例(常规抗结核治疗+消瘰散结散组)和对照组40例(常规抗结核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时的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疼痛、低热、乏力、盗汗)积分变化、免疫水平(CD3+、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以及治疗10个月疗程结束时的治愈率、随访情况及不良反应。在2个月强化期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脱落1例和3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7.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83.8%(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2,P=0.040);观察组在疼痛、低热、乏力、盗汗等中医证候的积分改善情况[分别为(0.38±0.08)、(0.38±0.08)、(0.56±0.08)、(0...  相似文献   

5.
猫爪草胶囊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2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猫爪草胶囊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效果。方法 对20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猫爪草胶囊。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治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明显缩短。结论 猫爪草胶囊+抗结核药物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作用,且没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搜集2012年4月至2018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2例(能耐受手术)颈部淋巴结结核(CTL)并发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19~62岁,平均(38.0±11.3)岁。均在规范的抗结核、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手术治疗,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3个月CD4 + T淋巴细胞水平、CD4 + T淋巴细胞/CD8 + T淋巴细胞比值、血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术后3个月CD4 + T淋巴细胞为(267.07±77.89)个/μl,术前为(156.80±84.83)个/μl,CD4 +/CD8 + T淋巴细胞比值为0.68±0.53,术前为0.47±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0,P=0.019;t=20.37,P=0.033)。术后ESR为(15.88±11.08)mm/1h,术前为(52.32±17.12)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P=0.025)。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1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CTL症状消失;1例切口延期愈合,经过2个月局部换药愈合;3例CTL复发再行二次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死亡原因为艾滋病晚期且并发肺孢子虫肺炎。可见,规范的抗结核、抗病毒药物控制,联合适当时机合理精准的手术干预对CTL并发艾滋病患者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用2H2R2Z2S2(E2)/4H2R2和2H3R3Z3S3(E3)/4H2R2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并与世行项目方案作对照,以探索最佳化疗方案。方法 随机抽取20个县(市)作为研究现场。将初治涂阳病人随机分为Ⅰ、Ⅱ、Ⅲ组且分别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全程督导管理,观察痰菌阴转率和细菌学复发率。结果 3组6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96%、97.98%、97.37%,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副反应发生率与Ⅱ、Ⅲ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Ⅱ、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分别为4.86%、3.70%、2.76%,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疗程服药情况为Ⅰ、Ⅱ组病人较Ⅲ组服药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研究方案与世行项目方案具有相似的化疗效果,Ⅰ组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其他2组之间无差异。研究组病人所需医药服务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11.
刘轾彬  吴敏  吴小翠  韩敏  张青  沙巍 《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0):1010-1015
目的 评价分子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对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化疗的指导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诊治的40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分枝杆菌培养,培养阳性且鉴定为MTB的分离株采用微孔板法进行表型药敏试验;按就诊时间顺序依随机数字表法对其中200例患者的同一份标本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分子药敏试验,检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微孔板法结果回报前,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为异烟肼和(或)利福平耐药的患者予异烟肼和(或)利福平耐药化疗方案,其余患者予异烟肼、利福平敏感复治化疗方案;微孔板法结果回报后,以微孔板法结果为标准调整化疗方案。比较微孔板法确诊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中行PCR-反向点杂交法者与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者在微孔板法结果回报时的痰涂片抗酸杆菌阴转率和痰涂片阳性标本荷菌量,以及在应用耐药方案治疗3、6、9、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结果 在微孔板法确诊的利福平耐药患者中,行PCR-反向点杂交法与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的患者在微孔板法结果回报时的痰涂片抗酸杆菌阴转率分别为18.9%(10/53)和5.9%(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行PCR-反向点杂交法患者痰涂片阳性标本抗酸杆菌分级计数“+、++、+++、++++”分别占48.8%(21/43)、25.6%(11/43)、16.3%(7/43)、9.3%(4/43),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患者分级计数分别占16.7%(8/48)、35.4%(17/48)、33.3%(16/48)、14.6%(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2,P=0.011),前者痰标本荷菌量更少。行PCR-反向点杂交法的患者治疗3、6、9、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4.0%(32/50)、84.8%(39/46)、82.9%(34/41)、84.2%(32/38),高于未行PCR-反向点杂交法的患者治疗3、6、9、12个月末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8.8%(30/51)、81.0%(34/42)、81.6%(31/38)、81.6%(3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85,P=0.593;χ2=0.593,P=0.218;χ2=0.025,P=0.874;χ2=0.093,P=0.761)。结论 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中根据PCR-反向点杂交法制定化疗方案的利福平耐药患者能在时间上更早获得痰涂片抗酸杆菌阴转率的上升和痰涂片阳性标本荷菌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和PZA耐药的MDR-TB患者(Z R-MDR组)60例;采用1:1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治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PZA敏感、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MDR-TB患者(Z S-MDR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方案6Am-Lfx(Mfx)-PZA-Pto-Cs(PAS)/18Lfx(Mfx)-PZA-Pto-Cs(PAS)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治愈率及失败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 S-MDR组患者在2、6、12、24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0.00%(42/60)、90.00%(54/60)、86.67%(52/60)、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46.67%(28/60)、66.67%(40/60)、70.00%(42/60)、70.00%(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值分别为6.720、9.624、4.910、4.910,P值均<0.05);疗程结束时Z S-MDR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81.67%(49/60),高于Z R-MDR组的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64,P=0.019);Z S-MDR组患者空洞缩小率为76.92%(40/52),与Z R-MDR组的62.00%(31/50)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81,P=0.098);Z S-MDR组的治愈率为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Z S-MDR组的失败率为13.33%(8/60),低于Z R-MDR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结论 PZA表型耐药的MDR-TB患者使用全程含PZA的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其疗效较PZA敏感者差,建议对耐PZA的MDR-TB患者尽量选择不含PZA的耐多药化疗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术后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后经不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后改为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通过对比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前后的化疗成功率、植骨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以及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为75.0%(12/16),治疗失败率为25.0%(4/16);植骨融合率为81.3%(13/16);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VAS得分平均为(5.8±1.4)分;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后VAS得分平均为(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0);12例患者椎体感染及椎旁脓肿逐渐吸收。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9/16),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31.3%(5/16),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43.8%(7/16),贫血的发生率37.5%(6/16),头晕的发生率12.5%(2/16),皮疹的发生率6.3%(1/16)。减少利奈唑胺剂量后,与利奈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但与利奈唑胺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化疗方案加芩部丹片对复治肺结核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牵头开展的芩部丹治疗复治肺结核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2313610)的复治结核病患者,共1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H-R-Z-E-S/6H-R-E+芩部丹片,93例)和对照组(2H-R-Z-E-S/6H-R-E+安慰剂,8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咳嗽、咳痰、胸痛、潮热、颧红、盗汗、口渴、咽干共8个临床症状积分)和SF-36评分(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共9个维度的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改善中医证候的有效率为91.4%(85/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6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0,P=0.012)。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潮热、颧红、盗汗、咳痰、口渴、咽干6项症状积分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83.9%(78/93)、71.0%(66/93)、86.0%(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中药治疗肺结核的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检索中文文献,检索词为“肺结核”“中药”;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外文文献,检索词为“tubercul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时间限定为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12篇(中文文献405篇,英文文献107篇),最终纳入363篇(中文文献352篇,英文11文献篇)。运用Rapidminer软件进行信息提取,探索中医治疗肺结核的核心中药、常用配伍组合,分析用药规律及药物联用情况。采用BATMAN-TCM数据库获取高频药物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DisGeNET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及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和筛选核心中药治疗肺结核的作用靶点,并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 中药治疗肺结核常用补虚药(663次),其次为活血化瘀药(403次)及清热药(325次),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甘草(122次),其次为当归(102次)、生地(99次)、白芍(74次)。配伍组合频次最高的两两药对是甘草-当归(70次),其次为甘草-生地(52次);3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37次),4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白芍(24次)。在生地、白芍配伍时当归也出现的概率为95.0%。筛选出甘草、当归、生地和白芍等4味高频次中药抗结核关键靶点基因92个,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14个基因)、白细胞跨内皮迁移(13个基因)、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10个基因)、ErbB信号通路(10个基因)等来发挥抗结核作用。结论 肺结核的治疗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临床治疗可与甘草、当归、生地、白芍等药配伍使用;高频次药物甘草、当归、生地、白芍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ErbB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中药治疗肺结核的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检索中文文献,检索词为“肺结核”“中药”;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外文文献,检索词为“tuberculos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时间限定为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12篇(中文文献405篇,英文文献107篇),最终纳入363篇(中文文献352篇,英文11文献篇)。运用Rapidminer软件进行信息提取,探索中医治疗肺结核的核心中药、常用配伍组合,分析用药规律及药物联用情况。采用BATMAN-TCM数据库获取高频药物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DisGeNET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及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和筛选核心中药治疗肺结核的作用靶点,并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 中药治疗肺结核常用补虚药(663次),其次为活血化瘀药(403次)及清热药(325次),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甘草(122次),其次为当归(102次)、生地(99次)、白芍(74次)。配伍组合频次最高的两两药对是甘草-当归(70次),其次为甘草-生地(52次);3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37次),4味药组合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甘草-当归-生地-白芍(24次)。在生地、白芍配伍时当归也出现的概率为95.0%。筛选出甘草、当归、生地和白芍等4味高频次中药抗结核关键靶点基因92个,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14个基因)、白细胞跨内皮迁移(13个基因)、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10个基因)、ErbB信号通路(10个基因)等来发挥抗结核作用。结论 肺结核的治疗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临床治疗可与甘草、当归、生地、白芍等药配伍使用;高频次药物甘草、当归、生地、白芍治疗肺结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癌症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ErbB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耐多药肺结核(MDR-PTB)伴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耐药专科治疗的128例MDR-PTB并发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3例(80.5%),女25例(19.5%);年龄范围21~72岁,平均年龄(48.48±13.10)岁。按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给与肠内营养治疗联合常规饮食,对照组予常规饮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变化百分比、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以及住院时间、感染疗效、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Hb、ALB、TP、BMI均高于治疗前的水平[治疗前分别为(106.00±18.08)g/L、(32.74±3.88)g/L、(64.54±5.09)g/L、(16.88±2.25);治疗后分别为(113.61±14.62)g/L、(35.65±3.64)g/L、(67.76±5.04)g/L、(17.36±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9.44、5.02、6.91,P值均<0.01)。对照组治疗2周后BMI水平(17.63±1.89)明显高于治疗前(17.5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04)。治疗2周后,观察组Hb、ALB、TP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36±12.96)g/L、(32.43±5.08)g/L、(62.65±6.9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3、4.12、4.74,P值均<0.01)。观察组体质量变化百分比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04%(0.00%,3.95%),高于对照组的0.00%(0.00%,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92.50,P<0.01)。治疗2周后,对照组并发肺部其他感染的好转率(34.9%,15/43)低于观察组(56.5%,2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2,P=0.041)。观察组住院时间M(Q1,Q3)为34.00(28.25,38.00)d,少于对照组的37.00(29.25,45.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01.00,P=0.033);观察组住院费用M(Q1,Q3)为2.41(2.06,2.66)万元,少于对照组的2.52(2.28,3.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416.00,P=0.003)。 结论 MDR-PTB伴营养不良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指标,增加患者BMI,缩短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