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以及体格发育状况调查,了解早产儿出生早期和出院后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特点以及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41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计算住院期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的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计算达到早产儿能量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时间,比较宫内发育迟缓(IUGR)与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按照出生胎龄≥34 周或<34 周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体重增长情况、EUGR 的发生率;对所有新生儿出院后3个月内进行门诊随诊,比较不同喂养组发生EUGR的情况。结果 1)该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的中位时间为13.2 d,恢复至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中位数为16.7 g/(kg·d),达到RDIs的中位时间为10.6 d;2)出院时EUGR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时IUGR发生率(46.1% vs.17.7%,P<0.01),出院时胎龄<34 周组EUGR 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4 周组(P<0.05);3)141名早产儿出院3个月时EUGR 的发生率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出院后母乳+母乳强化剂喂养以及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喂养的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时EUGR发生率低于纯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纯母乳、纯足月儿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P<0.05),胎龄<34 周与胎龄≥34 周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时EUGR 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5)。结论 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容易出现EUGR,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善,胎龄越小EUGR发生率越高,出院后以母乳加母乳强化剂或母乳加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者EUGR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近五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早产儿发生状况及预后,为早产儿研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选择2013年 1 月1日-2017年 12 月31日本院产科出生的6 038例活产早产儿(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按照自发性早产、医源性早产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根据胎龄分为极早早产儿(胎龄<28周)、早期早产儿(胎龄28~<32周)、中期早产儿(胎龄32~34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7周),分别研究早产儿预后。结果 2013-2017年本院早产儿年发生率在7.38%~8.57%之间,平均为8.03%。近五年晚期早产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到2017年达到74.25%。医源性早产病因构成排名前3位的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978,39.96%)、前置胎盘(478,19.53%)、胎儿宫内窘迫(222,9.07%)。医源性早期早产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自发性早产儿(4.1% vs.1.2%,P<0.05),出生体重低于自发性早产儿[(1 338.0±264.4)g vs.(1 381.8±328.0)g,P<0.05)];医源性中期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自发性早产儿[(1 843.9±341.5) vs.(1 897.0±392.7)g,P<0.05)];医源性晚期早产儿住院率高于自发性早产儿(43.9%vs.38.8%,P<0.01)。结论 晚期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相对于相应孕周范围的自发性早产儿,医源性早期早产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更高、早期及中期早产儿出生体重偏低、晚期早产儿需要住院的比例更高,应加强医源性早产孕母妊娠期管理、重视医源性早产儿分娩后管理。  相似文献   

3.
徐斌  肖德强  肖晶莹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0):1169-1171
目的 研究南宁市3~6岁学龄前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对头发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为今后评估幼儿营养状况及指导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6年12月对南宁市3所幼儿园201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营养调查,并测定幼儿头发中铜、锌、铁、钙、镁的含量。 结果 201名学龄前儿童头发中铜、铁、钙、镁和锌含量分别为(19.48±7.80)μg/g、(28.04±15.36)μg/g、(419.18±175.48)μg/g、(33.48±18.52)μg/g和(151.12±57.10)μg/g,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头发中铜、锌、铁、钙和镁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学龄前儿童头发中铜含量存在差异(P<0.05)。膳食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E、磷、镁、铁、锌、锰与发铜含量呈正相关(P<0.05),胡萝卜素、锰与发镁含量呈正相关,脂肪与发镁含量呈负相关(P<0.05),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E、镁、铁、锌、锰与发锌呈正相关(P<0.05),脂肪、维生素C与发钙含量呈负相关(P<0.05)。 结论 膳食摄入的营养成分与3~6岁学龄前儿童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存在一定相关性,头发中微量元素铜和锌易受多种膳食营养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低出生体重儿童0~3岁体格生长状况,并掌握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小样儿不同的生长轨迹。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出生并在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保健管理的387名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并在同社区选取同性别同年龄段的38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0~3岁期间的体重、身长/身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0~3岁期间,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发育均落后于对照组(P<0.01);随着年龄增长,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均赶超足月小样儿,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两组间的体重和身长/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整体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长速均超过足月小样儿和足月正常儿童。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存在追赶性生长;早产低体重儿与足月小样儿呈现不同的生长轨迹,早产低体重儿可能具有更大的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低出生体重儿童0~3岁体格生长状况,并掌握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小样儿不同的生长轨迹。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出生并在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保健管理的387名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并在同社区选取同性别同年龄段的38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0~3岁期间的体重、身长/身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0~3岁期间,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发育均落后于对照组(P<0.01);随着年龄增长,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均赶超足月小样儿,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两组间的体重和身长/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整体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长速均超过足月小样儿和足月正常儿童。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存在追赶性生长;早产低体重儿与足月小样儿呈现不同的生长轨迹,早产低体重儿可能具有更大的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性化添加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早产儿的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定期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的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母乳强化剂喂养,观察组在母乳喂养中根据早产儿蛋白质摄入量实施个性化添加母乳强化剂,比较两组的体重、身长、头围和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喂养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均明显增高,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均明显增高,干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821、5.217,P<0.05)。结论 相比于标准母乳强化剂喂养,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实施个性化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可更好地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且该母乳强化喂养方式的安全性更高,可减少喂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汉、回民族间母乳主要成分的差异,为促进母乳喂养、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招募乳母,收集乳汁,采用母乳成分分析仪进行脂肪、蛋白质、乳糖、干物质的检测,使用滴定法检测母乳钙的水平。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混杂因素,分析汉、回民族间母乳成分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纳入对象1 030人,其中回族43人。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得到匹配对40对。两组母乳能量、总蛋白质、乳糖、脂肪、钙及干物质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2、-0.629、-1.058、0.783、-0.758、1.217,P>0.05)。在相关分析及调整分娩年龄的偏相关分析中均发现,汉族女性母乳蛋白质水平随哺乳时间显著下降(r=-0.191,r'=-0.193,P<0.001);而回族母乳未观察上述趋势(P>0.05)。结论 回、汉族乳母调查营养素无显著差异,但从变化趋势看,汉族母乳蛋白质随哺乳时间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期母乳及母乳强化剂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00例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组、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组、早产儿配方奶组、母乳及早产儿配方奶组,比较四组VLBWI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生长指标的比较中,四组VLBWI平均体重增长率、平均身长周增长率、平均头围周增长率以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83、1.217、1.225、1.512,P>0.05);并发症的比较中,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组VLBWI喂养不耐受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明显低于早产儿配方奶组、母乳及早产儿配方奶组(χ2=14.620、10.170、6.996、5.042,P<0.05),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院内感染及视网膜病变方面,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2、0.896、0.779,P>0.05)。结论 采用早期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的喂养方式,不会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可以降低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NOD样受体(NOD1和NOD2)和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的差异,分析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外周血标本,分离早产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NOD1激动剂Tri-DAP、NOD2激动剂MDP刺激细胞24 h,测定细胞中NOD1、NOD2的基因水平以及上清液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胎龄<32周的早产儿NOD1 mRNA及IL-6的表达量明显低于34~36周早产儿(P<0.05);出生体重<1.5 kg的早产儿NOD1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1.5 kg以上的早产儿、NOD2 mRNA以及IL-6的表达明显低于2.0~2.5 kg的早产儿(P<0.05);NOD1 mRNA、NOD2 mRNA的表达量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352、0.306,P<0.05),但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TNF-α的表达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r=0.380、0.289,P<0.05)。结论 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NOD样受体水平越低,介导抗感染免疫也越弱。相比于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免疫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城乡乳母初乳、过渡乳、早期成熟乳和晚期成熟乳中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的含量。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在中国六大地理分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招募6481名健康乳母,从中选取3779份母乳,利用MIRIS人乳成分分析仪测定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的含量,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蛋白质浓度P_(50)(P_(25)~P_(75)):初乳为1.80(1.65~2.03)g/100ml,过渡乳为1.57(1.49~1.72)g/100ml,早期成熟乳为1.34(1.11~1.49)g/100ml,晚期成熟乳为1.11(1.03~1.26)g/100ml(各泌乳阶段两两比较均P 0.001)。脂肪的含量P_(50)(P_(25)~P_(75)):初乳为2.04(1.39~2.77)g/100ml,过渡乳为3.14(2.40~3.96)g/100ml,早期成熟乳为3.05(2.22~3.96)g/100ml,晚期成熟乳为2.95(1.94~4.06)g/100ml(初乳与其他各阶段两两比较均P0.001,过渡乳vs早期成熟乳P=0.226,过渡乳vs晚期成熟乳P=0.028,早期成熟乳vs晚期成熟乳P=0.462)。碳水化合物含量P_(50)(P_(25)~P_(75)):初乳为6.10(5.60~6.50)g/100ml,过渡乳为6.40(6.10~6.70)g/100ml,早期成熟乳为6.60(6.30~6.90)g/100ml,晚期成熟乳为6.60(6.30~6.90)g/100ml(初乳、过渡乳与其他各阶段两两比较均P0.001,早期成熟乳vs晚期成熟乳P=0.814)。能量含量P_(50)(P_(25)~P_(75)):初乳为51.47(44.98~58.32)kcal/100ml,过渡乳为61.11(54.50~68.73)kcal/100ml,早期成熟乳为59.97(52.33~68.57)kcal/100ml,晚期成熟乳为58.22(49.61~68.12)kcal/100ml(初乳同其他泌乳阶段比较均P0.001,过渡乳vs早期成熟乳P=0.068,过渡乳vs晚期成熟乳P=0.001,早期成熟乳vs晚期成熟乳P=0.053)。城市乳母早期成熟乳和晚期成熟乳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含量均高于农村。城市乳母四个泌乳阶段乳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低于农村,过渡乳脂肪含量、初乳和过渡乳阶段能量水平城市低于农村。结论:不同泌乳阶段母乳宏量营养素含量不同。蛋白质含量随月龄增长呈降低趋势;初乳中脂肪含量较低,成熟乳相对稳定;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碳水化合物含量依次增高;初乳能量低,其他泌乳阶段相对较高。[营养学报,2021,43(4):322-32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使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对昆明地区168名婴儿进行测试,并与美国常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得分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为TIMP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对昆明地区168例足月儿及矫正胎龄 34~57+6 周早产儿进行TIMP测试,并记录原始得分及婴儿一般情况。 结果 1)随着婴儿胎龄的增加,TIMP测试得分逐渐升高,且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4.181、-3.554、-3.423、-2.489、-3.463、-4.579、-2.612、-2.359、-3.249、-3.038、-4.248,P<0.05);2)足月儿的TIMP得分高于早产儿(t=2.615,P<0.05);出生体重≥2 500 g婴儿的TIMP得分高于出生体重在1 500~<2 500 g之间的婴儿(t=-2.593,P<0.05);测试时矫正年龄在<40周、40~44周、45~48周、49~52周、≥53周的各组婴儿间TIMP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226,P<0.001)。3)出生时胎龄(足月或早产儿),以及进行TIMP测试时的矫正胎龄分组是TIMP得分的影响因素(β=0.164、0.743,P<0.05)。 结论 TIMP评估得分能反映不同矫正胎龄婴儿的运动表现能力,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因此需要建立中国常模提供本土化数据参考;并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Tau蛋白在早产儿脑损伤(BIPI)及其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为BIP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0年1—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2例早产儿,按照矫正胎龄40周时的头颅B超及MRI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组(n=2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n=10)及无脑损伤组(n=58)。比较三组的血清Tau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中国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au蛋白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评估价值。结果 出生后1、3、7天,三组间血清Tau蛋白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7、20.273、18.569、16.375、17.283、18.144,P<0.001),且PIVH组与PVL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14.903、16.284,P<0.001),且PIV组与PVL组均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au蛋白水平与血清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22,P<0.05),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695、-0.647、-0.682,P<0.05)。血清Tau蛋白评估BIPI的最佳阈值为183.39 pg/ml,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20、76.3%、85.2%,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au蛋白水平能够反映BIPI及其近期预后,当超过183.39 pg/ml时应当警惕BIP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促进早产儿发育的效果,为开展高危早产儿随访监测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早期发展门诊(研究组)和普通门诊(对照组)随访的高危早产儿各71例,研究组采取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的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方式。动态监测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矫正月龄12个月内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矫正1月龄仅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9,P<0.05);矫正3、6、12月龄研究组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得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正3、6月龄20项神经运动发育的通过率较对照组提高(χ2=4.064、8.414,P<0.05),且随着月龄增长,研究组的通过率上升较为明显。研究组矫正12月龄智能缺陷、运动落后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769、5.182,P<0.05)。结论 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能促进高危早产儿早期发展,同时还可降低高危早产儿智能缺陷、运动落后的发生,有利于脑损伤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危早产儿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矫正24月龄内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早产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随访胎龄为23~36+6周的4 077例早产儿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其中男2 283例,女1 794例;根据胎龄分为超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1+6周)、中期早产儿(32~33+6周)和晚期早产儿(34~36+6周)。体格发育采用Z值法,神经心理发育采用贝利Ⅱ量表评估。统计分析各组年龄别体重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头围Z值(HCZ)、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并绘制各矫正月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指标变化趋势。结果 1)各胎龄组各矫正月龄相应体格发育指标(包括WAZ、LAZ、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各体格发育指标均小于其余胎龄组(P<0.05),其他三组在矫正1、3、6及12月龄内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矫正18及24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早产儿组各矫正月龄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WAZ及LAZ在矫正40周至矫正6月呈上升趋势,但在矫正6月至矫正18月出现下降趋势(F=5.572、4.867,P<0.001)。而各胎龄组HCZ在矫正40周至矫正24月总体呈现下降趋势(F=3.095, P=0.006)。2)超早产儿组在各矫正月龄的MDI及PDI均小于其余胎龄组(F=22.134、31.729, P<0.05)。早、中、晚期早产儿三组的MDI及P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产儿组MDI在矫正6月至矫正24月龄呈下降趋势(F=8.972,P<0.001)。结论 早、中、晚期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基本达到适宜的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而超早产儿在矫正24月龄内的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细分干预阶段和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总结回顾2010年10月-2016年9月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至校正年龄满1周岁的247例早产儿病例追赶性生长的情况,分析早产儿校正1周岁时未达追赶性生长的风险因素。结果 247例早产儿校正1周岁以前达到追赶性生长共206例(8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时体重宫外生长受限(EUGR)是早产儿校正1周岁时仍未达到追赶性生长的最大独立危险因素(OR=4.586,95%CI:1.712~12.288,P=0.002),而存在高危营养风险(OR=4.815,95%CI:1.860~12.467,P<0.001)、母亲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OR=2.861,95%CI:1.384~5.914,P=0.005)是早产儿出院时体重EUGR的危险因素,较高出生体重(OR=0.151,95%CI=0.065~0.348,P<0.001)出院时体重EUGR的保护因素。胎龄<32周,出生体重越小,达到追赶性生长越晚。出生胎龄越小,头围达到追赶性生长越晚。结论 加强早产儿院内管理,尤其是早期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减少EUGR发生,并坚持出院定期随访指导可能有助于降低早产儿追赶性生长不达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早产儿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情况,为早产儿住院期间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2015-2017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200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这些早产儿围生期资料、住院期间营养和疾病情况。结果 在本研究样本中的200例早产儿中,发生IUGR者占 23.5%(47/200),其中严重IUGR占10%(20/200)。IUGR患儿中,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为97.9%(46/47),严重EUGR为68.0%(32/47)。非IUGR患儿中,发生EUGR为51.6%(47/153),严重EUGR为6.5%(10/153)。IUGR组与非IUGR组间EUGR以及严重EUGR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体重越小,出生体重所在同龄儿生长曲线上的百分比越低(χ2=55.615,P<0.01)。随着出生体重增加,IUGR发生率逐渐下降。IUGR组母亲妊高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UGR组(P<0.01)。IUGR组住院期间开奶时间、禁食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大于非IUGR组(P<0.05)。非IUGR组最低球蛋白数值低于IUGR组(P<0.05)。IUGR组在中心静脉置管、输血(严重贫血)、肺炎、败血症、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喂养不耐受、MRI显示颅内病变人数的发生率高于非IUGR组(P<0.05)。结论 住院早产儿中IUGR发生率较高,发生IUGR的早产儿更易出现EUGR。IUGR组与非IUGR住院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重视IUGR早产儿的特点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围生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早期外周血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明确γδ-T细胞对早产儿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胎龄28~37周的早产儿(包括早期早产儿88例、中晚期早产儿24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15例胎龄37~42周的足月儿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生后24 h内外周血γδ-T、CD4+、CD8+、CD3+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分析胎龄及早产高危因素对早期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研究早产儿近期结局与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 1)早期早产儿、中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外周血γδ-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5,P<0.001),且早期早产儿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2) 不同早产原因组间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医源性早产原因的4个亚组间γδ-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5,P<0.05),且胎儿生长受限组患儿γδ-T细胞比例降低(P<0.05);4)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在早发型感染组与无早发型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矫正胎龄6月龄和12月龄时,早产儿发育正常组、脑瘫/发育落后组和死亡组外周血中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外周血γδ-T细胞主要受胎龄影响,并对胎儿生长受限敏感,与早产儿近期发育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