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卒中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19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MMSE、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将其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和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7年7月~2018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所有患者经过MMSE量表评分后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及卒中后认知正常组(PSCN),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生化检查结果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结果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有41例,发生率为39.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hs-CRP水平及病灶所在的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基底节与认知障碍可能相关(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SCN组相比,PSCI组患者的年龄更高(OR=1.087),基底节病灶的发生率也更高(OR=3.935),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和基底节病灶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青年卒中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好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研究显示青年人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年卒中病因复杂繁多,主要的病因有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动脉夹层、心源性脑栓塞、免疫性疾病等。现就青年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青年卒中多发生于18~45岁人群,且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一项流调结果显示青年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9.77%左右,其中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而青年卒中又以男性患者居多~([1])。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吸烟等。部分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  相似文献   

5.
张鹏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4-270
目的 调查青年卒中患者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探讨青年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连续登记住院的青年卒中(18~44岁)患者的病历资料入组274例,并分层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卒中(45岁及以上)患者入组300例,分析其众多危险因素及病因学构成特点。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中,缺血性卒中229例(83.58%),男性211例(77.01%);年龄在40~44岁的患者160例(58.39%);②青年卒中组,合并高血压179例(65.33%)、吸烟162例(59.12%)、饮酒123例(44.8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例(39.84%)、肥胖86例(31.39%),与中老年卒中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脂血症156例(56.9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性卒中经TOAST(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病因学分型,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0例(44.25%)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66例(29.20%),与中老年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青年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组,主要动脉无异常的患者比率(26.55%)高于中老年组(15.79%),轻、中度和重度狭窄率(46.02%和7.96%)低于中老年组(50.20%和17.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男性为主,其中40~44岁的患者占1/2以上;②青年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百分率随年份的增长有逐渐增高趋势;③青年缺血性卒中主要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其他病因多样化;④青年卒中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情况优于中老年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8 ~ 40岁急性脑卒中1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90例中,缺血性卒中111例,出血性卒中79例,前者有病因可寻的96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63例(56.8%)、血管炎9例(8.1%)、烟雾病7例(6.3%)、心源性栓塞6例(5.4%)、血流动力学异常4例(3.6%)、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例(1.8%)、偏头痛性梗死2例(1.8%)、线粒体脑肌病2例(1.8%)、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0.9%)、出血性卒中中、高血压性39例(49.4%)、血管畸形11例(13.9%)、动脉瘤7例(8.9%)、烟雾病1例(1.3%)、凝血机制障碍1例(1.3%)、病因未明20例(25.3%).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TI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家族史等.结论青年卒中患者病因和发病危险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青年卒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129例青年卒中的性别、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烟酒嗜好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等临床资料。结果男90例,女39例,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高血压病71例(55%),高血脂症88例(68.2%),吸烟39例(30.2%),酗酒30例(23.3%),高同型半胱氨酸(Hcy)23例(17.8%),糖尿病13例(10.1%),颅内动脉瘤10例(7.8%),颅内动脉炎6例(4.7%)。结论青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卒中亚型,并分别计算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构成比。结果本组患者改良的TOAST亚型构成比例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型44.12%,小动脉病变型30.39%,心源性栓塞型6.86%,其它病因明确型5.88%,不明病因型12.75%;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高血压病69.61%、吸烟58.82%、高脂血症43.14%、饮酒39.22%、脑血管病家族史24.51%、糖尿病20.59%。结论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型和小动脉病变型仍占较大比例;高血压病、吸烟、高脂血症及饮酒是青年型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33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年卒中组病因及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偏头痛,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大动脉炎.两组比较,青年组高脂血症、偏头痛、动脉夹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与中老年组不完全相同,积极治疗高血脂症、偏头痛及动脉夹层,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后认知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住院的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病例均在入院第2天空腹采集肘静脉血测定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参照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制定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4.4~7.2mmol·L-1,糖化血红蛋白<6.5%)。发病第10~14天(病情稳定排除谵妄等情况)进行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测评,将MoCA评分<26分为认知损害组(64例)和MoCA≥26分为无认知损害组(39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现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认知损害组比较,认知损害患者年龄偏大(P=0.01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P=0.016);认知损害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无认知损害组,且血糖控制达标情况较无认知损害组差(分别P=0.001,P=0.045,P=0.006,P=0.001)。结论高龄、NIHSS评分高、空腹血糖升高及血糖水平控制达标差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糖作为可控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能有助于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和痴呆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卒中能够增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加速 已经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发生和认知障碍出现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而这个时间间隔通常 是实施干预治疗,预防认知障碍发生及进展的最佳时机。卒中可以同时激活神经血管单元的神经变 性过程和血管损伤过程,从而加速认知障碍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病理生理机制、生物学标志物以及影像学特征、神经心理学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卒中后认 知障碍的干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及其亚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o dementia,VCIN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的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前期已建立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数据库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血管危险因素、生化及影像检查信息,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Essen评分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于发病(10±2)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依据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VCI的诊断及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和VCI组,VCI组包括VCIND组和Va D组,分析上述各项因素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4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VCI占69.86%,其中包括37.68%的VCIND和32.18%的Va D患者。1VCI组低受教育程度(P0.001)、糖尿病(P=0.005)、心脏病(P=0.045)、卒中家族史(P=0.005)、幕上病变(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0.014)、D-二聚体水平(P=0.001)、Essen评分(P=0.024)、NIHSS评分(P0.001)显著高于NCI组,女性(P=0.004)、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及受教育年(P0.001)显著低于NCI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VCIND组比较,Va D组患者既往卒中史(P=0.013)、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P0.001)的比例及卒中次数(P=0.001)、Essen评分(P=0.03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05)显著高于VCIND组,TOAST分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梗死(P0.001)、幕下病变(P0.001)的比例显著低于VCIN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次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 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幕下病变患者发生Va D的风险明显小于幕上病变患者。结论 VCI及其亚型的影响因素不同,与NCI比较,低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幕上病变和高D-二聚体水平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VCIND比较,卒中次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是Va 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发病90d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认知正常和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MCI与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关系密切。MCI常伴发抑郁,而PSD亦被认为是MCI向痴呆进展 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MCI与PS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MCI和PSD关系的新进展,包 括流行病学、相关机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认知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目前认为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血压可能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并且控制血压可能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改善或预防。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复杂,可能取决于特定的血压参数和卒中的不同阶段。目前卒中后的最佳血压控制水平尚不统一。本文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血压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血压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机制,以及控制血压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的32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869例(26.45%)患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教育程度、 运动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脂血症[比值比(odds ratio,OR)1.38,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1.89,P =0.043] 、女性(OR 1.30,95%CI 1.04~1.63,P =0.020)、 NIHSS评分高(OR 1.26,95%CI 1.24~1.30,P <0.001)、居住于农村(OR 1.25,95%CI 1.02~1.53, P =0.026)及高龄(OR 1.03,95%CI 1.02~1.04,P <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 险因素,高教育水平(OR 0.77,95%CI 0.63~0.92,P =0.015)和经常运动(OR 0.80,95%CI 0.66~0.97, P =0.020)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应综合考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il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mVCI)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于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14 d内急性缺血性卒中 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评,对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并根据其得分情况分为mVCI组及认知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VCI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205例患者,mVCI组97例,认知正常组108例。①单因素分析显示,mVCI组患者低 文化程度(P =0.006)、高血压(P =0.032)、糖尿病(P =0.041)及吸烟(P =0.026)的比例显著高于 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CI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 =0.016)、TG水平 (P =0.040)、TC水平(P =0.026)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0.001)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OR 1.139,95%CI 1.012~1.283, P =0.031)和主观睡眠质量差(OR 1.301,95%CI 1.107~1.530,P =0.001)是mV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文化程度高(OR 0.652,95%CI 0.434~0.978,P =0.039)是mVCI 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睡眠质量差是mV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是mVCI的保护性 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