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n=122)与预后不良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首发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极低出生体重、外周血WBC < 5×109/L或 > 20×109/L、C-反应蛋白 > 50 mg/L、脑脊液WBC > 500×106/L、脑脊液糖 < 1 mmol/L、脑脊液蛋白 > 2 g/L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血培养和/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率、革兰阳性菌及无乳链球菌培养阳性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糖 < 1 mmol/L、脑脊液蛋白 > 2 g/L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脊液糖 < 1 mmol/L、脑脊液蛋白 > 2 g/L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25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64例和足月儿组1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首发临床表现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生化指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病毒性脑炎30例、细菌性脑膜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9例及对照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HGF水平。同时将HGF水平分别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观察脑脊液中HGF水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HGF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高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F有可能成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MRI形态学半定量评分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出院结局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ICU收治的出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采用基于大脑损伤MRI形态学分析的半定量评分,对头颅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MRI形态学评价包括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脑白质囊性病灶、内囊后肢髓鞘化异常、皮质信号异常、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基底节信号异常、脑白质非囊性信号异常、脑室内出血、脑室积脓、脑膜异常强化、室管膜异常强化和脑脓肿。将上述13项评分归纳为脑白质异常(WMA)、脑灰质异常(GMA)和非脑实质异常(NPA)。同时采集患儿出生孕周、发病时间、MRI检查时间、发病至MRI检查间隔时间和出院结局。按照出生孕周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按照出院结局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在各组内比较亚组之间时间因素、MRI单项评分和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 63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例进入分析(早产儿组18例,足月儿组45例)。MRI单项评分构成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早产儿组中有脑室扩大(P=0.012)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P=0.004);足月儿组有脑室扩大(P=0.002)、脑室旁容积丢失(P=0.040)、颅内脑外间隙异常(P=0.005)和脑室内出血(P=0.038)。MRI综合评分中,早产儿组WMA评分(P=0.001)和NPA评分(P=0.039)、足月儿组NPA评分(P=0.018)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亚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内不同预后亚组的各时间因素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意义。结论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MRI脑室扩大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和脑室内出血预示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WM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NP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和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其发生率,改善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1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组(n=16)及细菌性脑膜炎无脑积水组(n=95),应用SPSS 17.0软件对2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及抗生素治疗情况等进行比较,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脑积水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4.4%(16/111例),以梗阻性脑积水为主(14/16例,87.5%),75%(12/16例)患儿脑积水出现在起病4周内,确诊时CT/MRI的检查次数为1~3次,2例患儿在起病后2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脑积水患儿死亡。2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年龄、发热>10 d、惊厥、意识障碍、经验性治疗失败、颅内低密度灶、低Hb水平、高脑脊液蛋白水平、低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均与脑积水发生有关(Pa<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经验性治疗失败、低Hb水平是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积水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并脑积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强度复苏的出生体重 < 1 500 g早产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2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体重 < 1 500 g且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根据在产房接受的不同强度复苏措施,分为无气管插管组(n=1 184)、气管插管组(n=166)、全面心肺复苏(extensiv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组(n=116),比较3组患儿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等差异。结果 气管插管组、ECPR组母亲剖宫产率及产前激素使用率低于无气管插管组(P < 0.05)。气管插管组及ECPR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无气管插管组(P < 0.05)。随着复苏强度的增强,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逐渐下降(P < 0.05),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0~3分新生儿比例逐渐上升(P < 0.05)。与无气管插管组相比,气管插管组和ECPR组患儿的病死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升高(P < 0.05);气管插管组患儿Ⅲ~Ⅳ级颅内出血、≥Ⅲ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升高(P < 0.05)。结论 对于出生体重 < 1 500 g早产儿,产房复苏强度高与较低的产前激素使用率、较小的胎龄及较低的出生体重有关;接受产房内气管插管、ECRP的患儿临床不良结局发生率上升。因此,加强围生期和产房复苏质量管理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证实血前降钙素在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位点夹心化学免疫荧光法对 6 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血浆前降钙素水平进行测定 ,并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 ,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对感染病因辅助诊断的价值。结果  4 5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浆前降钙素水平明显升高 (4 6 4~ 74 5 0 μg/L) ,2 2例病毒性脑炎的血前降钙素水平仅有轻度升高 (0 10~ 1 2 2 μg/L) ,P <0 0 0 0 1。而血清C反应蛋白 ,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中有重叠。结论 血前降钙素是鉴别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本院75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7%,以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最为常见。早期并发症与发病年龄、是否伴昏迷、是否出现惊厥、脑脊液蛋白定量、脑脊液糖定量密切相关。其中,发病年龄≤12个月(OR=11.867,95%CI:2.592~54.33 P〈0.01)和脑脊液糖≤1.5 mmol/L(OR=14.088,95%CI:3.173~62.54 P〈0.01)是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发病年龄和脑脊液中糖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病房临床诊断的化脓性脑膜炎148例患儿进行系统回顾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标准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热、精神反应差、抽搐是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单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住院时间、瞳孔对光反射减弱、瞳孔不等大、血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 000 mg/L、血钠<135 mmol/L和血钙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抗生素应用、激素治疗等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瞳孔不等大、入院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和蛋白水平、血钠对预后有指示意义。结论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是瞳孔不等大、入院时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 000 mg/L、血钠<135 mmol/L。对有预后不良因素者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和早期足月儿1岁时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方法 选择矫正年龄为1岁的1 25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时胎龄分为4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3+6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早期足月儿(胎龄37~38+6周)及完全足月儿(胎龄39~41+6周)。采用Gesell发展量表评估其神经心理发育水平,比较各组儿童在1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结果 4组儿童1岁时5大能区(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表现为完全足月儿 > 早期足月儿 > 晚期早产儿 > 早期早产儿的趋势(P < 0.05);各能区发育迟缓率也均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最低,早期早产儿最高(P < 0.05)。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早期足月儿适应能力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796,P < 0.05);晚期早产儿适应能力和精细动作发育落后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2.651、2.679(P < 0.05);早期早产儿适应能力、精细动作和个人社交能力发育落后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4.069、3.710、3.515(P < 0.05)。结论 儿童1岁时神经心理发育落后的风险随出生胎龄的增加而降低,呈现剂量反应效应。早期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应重视早期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的保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早产儿血清代谢物特征,寻找早产儿血清中的特异性差异代谢物。方法 收集19例早产儿和20例足月儿生后未开始喂养时的血清标本,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血清代谢谱,分析早产儿血清中397种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结果 喂养前早产儿血清代谢特征与足月儿差异显著。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血清中O-膦酰苏氨酸、毛地黄黄酮、鞣酸、D-果糖-1,6-二磷酸等9种代谢物的变量权重值>2且P < 0.01,提示上述差异代谢物在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的区分度高。差异代谢物集中于ABC转运蛋白、β-丙氨酸、嘧啶等代谢通路中,且大部分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检验指标(白蛋白、总胆红素)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喂养前早产儿较足月儿血清代谢物差异明显。代谢组学对改善早产儿体内代谢紊乱、探寻早产儿代谢密切相关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30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入院时血乳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生化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入院时血乳酸水平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价值。结果 足月儿血乳酸重度升高组病死率(26.1%)较轻度升高组(3.1%)和乳酸正常组(0%)明显升高(P < 0.017)。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乳酸水平(6.5±5.1 mmol/L)较预后良好组(3.6±1.7 mmol/L)明显升高(P < 0.05)。入院时血乳酸水平(临界值为6.15 mmol/L)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45、0.919。结论 早期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生化指标,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特别是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择244例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普通感染组(n=231)和重症感染组(n=13),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244例患儿中,207例(84.8%)在5~10月份发病,其中6~7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与普通感染组相比,重症感染组患儿出生胎龄小,早产儿比例高(P < 0.05)。重症感染组患儿发病时间早于普通感染组(P < 0.05);皮疹、呼吸道症状、少吃少哭少动等败血症表现的发生率,伴发肺炎、心肌炎、坏死性肝炎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以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感染组(P < 0.05)。重症感染组患儿病死率高于普通感染组(P < 0.05)。结论 新生儿肠道病毒普通感染和重症感染病例在起病时间、常见临床表现以及伴发疾病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在肠道病毒流行季节,若新生儿出现皮疹和/或少吃少哭少动等败血症表现,特别是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损害以及凝血功能障碍,需高度警惕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围产期不良事件致新生儿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04~2013 年46 例HIBI 患儿,对其临床及脑损伤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足月儿组脑白质损伤为95%、皮层损伤90%、基底节- 丘脑损伤75% 和脑干损伤65%。早产儿组脑白质损伤73%、皮层损伤23%、基底节- 丘脑损伤19%、脑干损伤15%。早产儿灰质损伤发生率均低于足月儿组(P<0.05);46% 的急性HIBI患儿伴有多器官功能受累,足月儿组临床表现较典型,95% 符合中、重度脑病,影像学改变多为混合型损伤,且以中、重度基底节- 丘脑损伤为主(68%)。多器官受累及动脉血pH 值小于7.1 与中、重度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白质损伤是最常见的HIBI 类型,早产儿组也可见灰质损伤,但发生率低。中、重度脑病患儿的影像学损伤程度较重,且以基底节- 丘脑损伤为主。多器官受累、异常神经系统表现及早期血气分析对新生儿HIBI 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病因及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NIHF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转归。结果 23例NIHF患儿中,早产儿18例(78%),足月儿5例(22%);出生窒息12例(52%),其中重度窒息6例。NIHF病因包括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8例(35%),心血管畸形3例(13%),微小病毒B19感染3例(13%),先天性乳糜胸2例(9%),Turner综合征1例(4%),柯萨奇病毒感染1例(4%),病因不明5例(22%)。临床治愈13例(57%),死亡10例,新生儿期病死率为43%。死亡组中早产儿、新生儿窒息、5分钟Apgar评分<8分及心力衰竭比例(分别为100%、100%、60%、60%)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62%、15%、8%、8%)(P < 0.05)。结论 NIHF新生儿易发生出生窒息;胎龄越小、窒息程度越重、合并心力衰竭者新生儿期死亡风险越大。TTTS中受血儿是NIHF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早产儿血清脂联素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共选取72 例新生适于胎龄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1~33+6 周,13 例)、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16 例)、足月儿组(37~42 周,43 例).生后1 周内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行超声定量技术测量左侧胫骨声波的传导速度(SOS)来评估骨密度.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胫骨SOS 值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胫骨SOS 值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胫骨SOS 值呈正相关(r=0.66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和出生体重是早产儿胫骨SOS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与早产儿骨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