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准确地为微博用户推荐相近兴趣领域的重要用户,有效提高用户对微博平台的依赖度。该文对传统的HITS算法进行了改进: 通过分析微博用户社交网络结构,运用改进算法将微博用户划分为3类,在微博主题相似度计算中引入用户的权威度和中心度,最后根据用户类别进行微博用户推荐。实验中,使用爬取的微博数据对传统的推荐算法和该文的改进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由于所提算法在分析过程中考虑了用户结构信息、用户的权威度与中心度等多种因素,因而在准确率、召回率、F1值上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徐建民  申永平  吴树芳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1,38(12):3597-3603,3610
针对现有微博推荐中未考虑分层关系对兴趣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社交关系的微博推荐算法.首先基于时间窗口计算相对亲密强度与社交增长率来构建分层网络;其次在网络中量化影响力、吸引力、交互紧密度来挖掘目标用户潜在兴趣;然后依据短文本扩展策略获取目标用户显性兴趣;最后将潜在兴趣与显性兴趣融合,计算融合兴趣与待推荐微博的相似度实现推荐.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的微博推荐方法相比,该算法在准确率、召回率、F值、MRR上均优于其他方法,最高提高了14.73%.由实验结果可知,综合考虑潜在兴趣和显性兴趣可以提高微博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本是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要信息之一,从文本中获取用户的词特征是实现用户主题建模、兴趣挖掘及个性化推荐等任务的基础。然而社交媒体中存在许多用户(冷启动用户)只含有少量甚至缺乏文本信息,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融合用户信任关系及词相关关系的词特征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用户信任关系矩阵、词相关关系矩阵和用户词特征矩阵进行联合概率矩阵分解来实现对冷启动用户的词特征重建。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的四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冷启动用户词特征重建算法能够取得较好的词特征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个性化推荐方法所面临的冷启动、数据稀疏等问题,本论文结合了项目组的前期研究,在综合考虑用户特征和用户信任度的基础上,引入了用户兴趣,形成综合相似度.针对目前推荐系统中评分数据较少的问题,论文结合了社交标签,丰富了推荐数据.首先利用综合相似度,找到用户的相似近邻,并将相似近邻所标注的标签形成一个标签集.其次利用基于标签的推荐算法,产生最终的推荐列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推荐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协同过滤方法的冷启动问题,提出一种将社交用户标签与协同过滤相结合的混合top-N推荐方法。通过社交用户关系获得可信用户集,然后根据个性化标签采用结构上下文相似性算法(SimRank)计算社交用户相似近邻集并进行预测推荐,最后结合传统协同过滤方法进行推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在一般数据集及冷启动用户数据集下的推荐精度。  相似文献   

6.
融合社交信息的推荐算法有效缓解了推荐算法中的数据稀疏性问题和冷启动问题,近年来受到极大的关注。但社交信息依然存在数据稀疏性问题,而且社交网络提供的二值数据无法衡量不同用户间的信任程度。针对这些问题,利用重启随机游走算法获取社交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提出重要节点信任传播算法建立重要节点和其他用户节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利用节点的结构信息进一步量化用户间的信任权重,以得到更精确的推荐结果。在三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结合重要节点信任传播的社会化推荐算法(INTP-Rec)丰富了社交信息,有效地提高了推荐算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7.
在社交网络中,通过追踪极少数的强影响力用户,可以实现宏观管控信息的传播过程,而用户影响力是一种无法预判的后验信息,仅能依靠有关特征来确定.因此,提出了一种融入结构度中心性的社交网络用户影响力评估(Structural-Degree-Centrality User Influence Rank,SDRank)算法来识别强影响力用户.该算法基于PageRank算法,引入了结构度中心性,结合了加入时间与平均转发数的调节因子,进而计算出用户的影响力值.相较于其他的现有算法,SDRank算法仅从用户本身的行为角度出发,不需要诸如个人标签、粉丝等存在伪造风险与缺省可能的具体信息,也不必挖掘传播内容的潜在信息,适用性更广泛.以微博用户的级联转发数据集作为实验对象,对被转发数排名Top-K用户的平均转发数等相关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探讨了用户转发行为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所提算法与PageRank,TrustRank算法相比,准确率、召回率和F1-measure值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验证了SDRank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现有微博好友推荐算法使用的用户信息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利用微博用户信息来刻画用户特征,导致推荐效果不理想。为解决该问题,在综合分析用户标签信息、内容信息、交互信息以及社交拓扑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主题相关度、兴趣相关度、用户亲密度进行特征挖掘,并采用K最近邻分类算法为目标用户进行微博好友推荐。在新浪微博真实用户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准确率、召回率、F1度量值分别为16.5%,26.8%,19.2%,推荐效果优于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和基于社会过滤的推荐算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推荐系统(RS)的广泛关注。针对社交网络中现有推荐方法仍存在冷启动问题以及未考虑用户所处的社交网络信息的情况,提出了在信任社交网络中基于图熵的个性化推荐算法(PRAGE)。首先,根据用户物品和它们之间的反馈信息建立用户物品图(UIG),同时引入信任机制建立用户信任图(UTG);其次,通过对两个图使用随机游走算法得到用户与物品的初始相似度和基于信任机制的新的用户物品相似度;重复随机游走过程直至相似度稳定到收敛值;然后,使用UIG和UTG的图熵对两组相似度进行加权并最终相应地得出目标用户的最终推荐列表。在真实的数据集Epinions和FilmTrust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经典的基于随机游走算法,PRAGE的精确率分别提高了34.7%和19.4%,召回率分别提高了28.9%和21.1%,能够有效地缓解推荐的冷启动问题且在精确率和覆盖率指标上均优于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主观分配属性项权重的方法忽视了各属性项在身份匹配的应用领域中具有的特殊含义与作用,导致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算法(IE-MSNUIA)。首先,该算法分析不同属性项的数据类型及物理含义,相应地采用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各属性的信息熵值赋予权值,进而充分挖掘各属性的潜在信息;最后融合各个属性进行决策判定账号是否匹配。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与机器学习算法和主观赋权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各个性能参数值均有所提升,在不同数据集上的平均准确率可以达到97.2%,平均召回率达到94.1%,平均综合性能值达到95.6%,可以准确地识别出用户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多个账号身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关系图特征的微博水军发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水军策略的不断演变,传统的基于用户内容和用户行为的发现方法 对新型社交网络水军的识别效果不断下降.水军用户可以变更自身的博文内容与转发行为, 但无法改变与网络中正常用户的连结关系,形成的结构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因此,相对于用户的内容特征与行为特征,用户关系特征在水军识别中具有更强的鲁棒性与准确度. 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关系图特征的微博水军账号识别方法. 实验中通过爬虫程序抓取新浪微博网络数据; 然后,提取用户的属性特征、时间特征、关系图特征;最后,利用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类预测. 仿真结果表明,添加新特征后对水军账号的识别准确率、召回率提高5%以上, 从而验证了关系图特征在水军识别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用户的指数型增长,导致用户在网络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友.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检测算法SSD和时序模型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BSBT-FR,首先利用SSD对搜集到的用户图像进行信息提取,再利用时序模型在时间维度上对提取到的信息做进一步处理,然后利用JS散度公式计算用户间的相似度,最后与基于用户个人信息得出的相似度进行加权式融合,得出综合的用户相似度,使用Top-K思想进行用户推荐.在新浪微博用户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参考因素的权重取值会影响推荐结果,BSBT-FR算法与只考虑用户属性或用户图像的算法相比,精准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推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度影响力理论的好友推荐算法。社交网络用户节点间的联系除了共同好友外,还存在其他不同长度的连通关系。该算法不再局限于仅以用户间共同好友的数量作为好友推荐的主要依据,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入三度影响力理论进一步拓展关系连接,即把用户间距离三度以内的强连接用户都考虑进来,并通过为不同距离长度的连通关系分配相应的权重,实现好友关系强度的计算,来进行推荐。通过在新浪微博和Facebook社交网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仅依据用户间共同好友数量的推荐算法在查准率和查全率上分别提高了约5%和0.8%,显著提升了社交平台好友推荐的效果,从而为社交平台改进推荐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段大高  白宸宇  韩忠明  熊海涛 《计算机工程》2022,48(10):138-145+157
社交媒体谣言检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方法多数通过获取大量用户属性学习用户特征,但不适用于谣言的早期检测,忽略了用户之间的潜在关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多传递影响力的谣言检测方法,根据源微博及其对应转发(评论)之间的关系构建文本信息传播图,并通过图卷积神经网络来捕获、学习文本信息的传播特征。利用文本信息和用户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丰富可用于谣言检测早期的检测信息。将存在转发关系的用户构成用户影响力传播图,构建一种用户节点影响力学习方法,获取用户节点影响力,以增强用户特征信息。在此基础上,将文本特征与用户特征融合以进行谣言检测,从而提升检测效果。在3个真实社交媒体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谣言自动检测以及早期检测的效果都有显著提升,与目前最好的基准方法相比,在微博、Twitter15、Twitter16数据集上的正确率分别提高了2.8%、6.9%和3.4%。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推荐算法忽略用户社交影响、研究角度不全面和缺乏物理解释等问题,提出一个融合社交行为和标签行为的推荐算法。首先用引力模型计算社交网络中用户节点之间的吸引力来度量用户社交行为的相似性;其次通过标签信息构建用户喜好物体模型,并使用引力公式计算喜好物体之间的引力来度量标签行为的相似性。最后,引入变量融合两方面信息,获取近邻用户,产生推荐。采用Last.fm数据集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说明推荐算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微博事件抽取方法由于基于事件的内容特征,而忽略事件本身的社会属性与时间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无法识别微博热点传播过程中关键事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社会影响力和时间分布的微博关键事件抽取方法。首先通过建模社会影响力来刻画微博事件的重要性,然后融合微博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时间特性以捕获事件在不同时间分布下的差异,最后抽取出不同时间分布下的微博关键事件。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抽取微博热点中的关键事件,较随机选择、词频-逆文本频率(TF-IDF)、最小权重支配集以及度与聚集系数这四种方法在事件集的完整性指标ROUGE-1上在数据集1上分别提升了21%、18%、26%以及30%,在数据集2上分别提升了14%、2%、21%以及23%,抽取效果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全部微博内容中,由用户转发而产生的信息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时,内容的转发也是微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用户的转发行为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可应用于社交营销、微博检索、热点事件预测等领域中。该文中,我们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大量真实的新浪微博数据,发现影响用户转发行为的一些因素: 微博作者、用户兴趣以及微博热度。基于这些发现,该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LDA模型的方法,综合利用以上3个特征预测用户转发行为。为了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我们利用收集的大量的微博数据及对应的社交网络结构模拟真实用户环境。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性能优于目前最好的方法,F值比其他基线方法高出35%—45%。  相似文献   

18.
Identifying accounts across different online social network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user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s. However, existing techniques rely on given user seeds and ignor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 which fails to generate high quality identification result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n incremental us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user-guider similarity index (called CURIOUS), which efficiently identifies users and well captures the changes of user features over time. Specifically, we first construct a novel user-guider similarity index (called USI) to speed up the matching between users. Second we propose a two-phase user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consisting of USI-based bidirectional user matching and seed-based user matching, which is effective even for incomplete networks. Finally, we propose incremental maintenance for both USI and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which dynamically captures the instant states of social networks. We conduct experimental studies based on three real-world social networks. Th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efficiency of our proposed method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ur method improves precision, recall and rank score by an average of 0.19, 0.16 and 0.09 respectively, and reduces the time cost by an average of 81%.  相似文献   

19.
个性化推荐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算法是协同过滤算法,针对该算法存在的数据稀疏和扩展性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兴趣和社交信任的聚类推荐算法。该算法首先基于聚类技术根据用户评分信息将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聚为一类,并建立基于用户兴趣相近的邻居集合。为了提高兴趣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采用了修正余弦计算公式来消除评分标准的差异问题。然后,引入信任机制,通过定义直接信任、间接信任、传递路径和计算方法来度量社交网络用户之间隐含的信任值,将社交网络转换为信任网络,依据信任程度来创建基于社交信任的邻居集合。通过加权的方式将基于两种邻居集合的预测值融合起来为用户产生项目的推荐。在Douban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协调因子值和分类数值,并与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和基于信任的推荐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减少了6.7%,准确率(precision)、覆盖(recall)和F1值分别增加了25%、40%和37%,有效提高了推荐系统的推荐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