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高表达对苯代谢物1,4-苯醌、氢醌、苯酚诱导K562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1,4-苯醌(0、10、20、40、80 μmol/L)、氢醌(0、10、20、40、80 μmol/L)、苯酚(0、1、1.5、2、2.5、5 mmol/L)分别染毒对照组K562细胞及高表达HIF-1α的K562细胞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PI/FITC Annxein V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碘化丙啶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1,4-苯醌染毒后,两株细胞均出现增殖率下降且呈剂量效应关系,1,4-苯醌浓度为80 μmol/L时,高表达HIF-1α的K562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K562细胞(P < 0.05)。氢醌和苯酚在较高浓度染毒后,对照组K562细胞亦出现增殖抑制,而高表达HIF-1α的K562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1,4-苯醌染毒后,两株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增加且呈剂量效应关系。20 μmol/L浓度1,4-苯醌染毒时,高表达HIF-1α的K562细胞较对照组K562细胞凋亡减弱(P < 0.05)。氢醌和苯酚染毒后,两株细胞的凋亡率与未染毒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高表达HIF-1α的K562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K562细胞亦无显著差异。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3种苯代谢物均可引起K562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或S期。结论:3种苯的代谢物中,1,4-苯醌对K562细胞的毒性大于氢醌和苯酚,HIF-1α高表达可降低苯代谢物引起的细胞毒性,其作用的发挥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及凋亡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乙双吗啉(bimolane,AT-1727)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成的一种新抗癌药,是乙亚胺与丙亚胺的同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乙双吗啉有抗肿瘤,抑制转移的放疗增效等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银屑病效果较好,但近年来不断有报告指出,长期服用乙双吗啉与乙亚胺的患者,可诱发治疗相关性白血病,从而引起了对其遗传毒性的关注。因此有必要评价乙双吗啉的遗传毒性与潜在的致癌作用,应用终浓度为2.5~30μg/  相似文献   

3.
TRAIL与肿瘤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RAIL是近年来发展的又一凋亡分子,它的只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毒性效应的特征使其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将TRAIL应用于临床还需要对其作用机制,抗瘤效应,以及毒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本文介绍了TRAIL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的作用机制,和国外对TRAIL的体内外抗瘤实验观察,联合化疗效应以及TRAIL可能存在的潜在毒性,为将来TRAIL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但奥沙利铂神经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如何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已引起广泛关注,中西医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疗效尚不满意。  相似文献   

5.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sophorne Diiso-cyanate,IPDI)是一种非芳族的二异氰酸酯,其分子结构中含两个NCO基团,IPDI对哺乳动物体细胞染色体及DNA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对雄性生殖细胞的诱变性不明显,发育毒性试验(C/R试验)也显示其可能具有潜在发育毒性。为探讨该化学物是否具有行为致畸效应,我们通过一组行为测试方法对孕鼠暴露IPDI后生下的仔鼠行为发育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是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生殖毒性、发育毒性、致癌风险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日化用品中。如在塑料工业中,PAEs在各类塑料制品中的应用浓度颇高,且易从塑料制品中逸出进入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PAEs可从环境、食物容器迁移进入各类食物(材)。人群通过膳食饮水、皮肤、呼吸等途径暴露于PAEs,其中膳食饮水占总暴露的90%以上。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我国人群PAEs暴露评估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我国人群PAEs的暴露水平为23~159 μg/(kg·d),DEHP为最主要成分,其暴露水平为11~116 μg/(kg·d),临界于DEHP的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20~140 μg/(kg·d)],提示我国人群处在PAEs暴露的风险中。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各地区PAEs的污染水平和人群PAEs的暴露评估研究,以及我国人群PAEs的暴露风险等方面进行综述,为PAEs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受海水入侵影响严重的沿海地区,其饮用水源中常含有较高浓度的碘离子。研究表明,当原水中含有碘离子时,经氯、臭氧、氯胺或二氧化氯消毒后均会产生碘代消毒副产物,其副产物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因此,对碘代副产物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而目前国内对于消毒形成的碘代副产物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针对碘代副产物的健康风险,从其产生的原因、机制、影响因素及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等方面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是最常见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广泛添加于电子产品、建筑材料、家具等各种产品中。虽然,近年来BDE-47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其难降解、半衰期长等特点,BDE-47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空气等多种环境介质中。BDE-47在环境中具有生物累积和放大效应,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已有研究表明,在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均能检测出较高水平的 BDE-47,并能造成多种毒效应。本文归纳了 BDE-47在环境及人群中的暴露情况,并总结了 BDE-47毒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 BDE-47的神经、生殖发育、内分泌、肝脏和免疫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旨在提高民众对BDE-47毒效应的认识与重视,并为深入研究BDE-47毒性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妊娠期至成年期大鼠慢性氟与砷暴露对肾脏的毒性损伤,并探究潜在的调控机制,为完善氟与砷中毒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设置4组即对照组(蒸馏水)、氟暴露组(100 mg/L氟化钠)、砷暴露组(75 mg/L亚砷酸钠)、氟与砷联合暴露组(100 mg/L氟化钠+75 mg/L亚砷酸钠),暴露对象为子代大鼠,从孕鼠妊娠第1天到出生后第21天分别通过母体子宫与母乳的方式暴露于上述氟、砷毒性环境;断乳后,通过饮水染毒至120 d。取子代雄性大鼠新鲜肾脏组织,称取质量后计算肾系数,将肾脏皮质部分通过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与肾小管的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肾小球与肾小管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强度及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砷暴露组肾系数显著增加(P<0.01);氟、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后肾脏纤维化程度加重,其中氟暴露组肾脏纤维化最明显;此外,所有暴露组中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足细胞内部线粒体空泡化,其中在砷暴露组足细胞中发现典型的自噬小体;相较于对照组,氟、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后肾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肾小球与肾小管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荧光强度与荧光面积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 妊娠期至成年期大鼠氟与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引起肾脏组织中肾小球与肾小管的毒性损伤,并通过增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的表达而调控肾脏细胞自噬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环境化学物暴露可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造成激素水平异常,精子生成不足或畸形,引起睾丸组织产生病理学变化,甚至睾丸萎缩。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破坏细胞连接、诱导生精细胞凋亡以及氧化应激等都可能影响生精过程,造成精液质量下降和生殖功能受损。本文主要探讨环境化学物暴露引起睾丸功能异常的可能毒作用机制,为研究化学物的睾丸毒性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铜作为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多种酶活性位点上的辅因子,参与能量代谢、抗氧化、凝血、神经递质合成、铁代谢、色素沉着等重要生命活动.铜代谢异常会导致严重疾病,如铜缺乏引起的Menkes病及铜过量积聚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铜对机体的重要性及其潜在毒性决定其在人体的运输与分布需要受复杂而精密的转运系统调控,其中涉及多种铜伴侣...  相似文献   

12.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化疗诱发的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化疗诱发的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21例化疗诱发的顽固性呃逆。结果:21例患者经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1~2个疗程后,顽固性呃逆全部缓解14例,部分缓解5例,无缓解2例,起效时间(1~5)天,平均2.6天达到部分缓解,3.8天达到全部缓解。全组病例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可以有效治疗化疗诱发的顽固性呃逆,避免大剂量胃复安引起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亲脂性的甲基汞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极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因此,胎儿和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其发挥神经毒性效应的主要靶点。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甲基汞暴露会导致子代的神经发育异常,致使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氧化应激、谷氨酸过度激活、NMDAR异常表达、铁死亡、自噬和表观遗传修饰等在甲基汞暴露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为甲基汞致神经损害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并就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藻类生长抑制实验的国际标准方法,研究了卤代物对盐藻的毒性作用。 材料与方法: CCl4、CHCl3和CHBr3两两混合共3个浓度组、三者混合1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毒物浓度设置参照国家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盐藻进行培养,48 h后进行平板计数。 结果: 得到了各试验组对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48 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值,以及得到各混合物毒性相加和S与联合效应相加指数AI,由于AI值均在-0.1~0.1,表明混合物对盐藻的毒性具有相加作用。 结论: 盐藻作为受试生物在毒物的评价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环境化学物暴露可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造成激素水平异常,精子生成不足或畸形,引起睾丸组织产生病理学变化,甚至睾丸萎缩.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破坏细胞连接、诱导生精细胞凋亡以及氧化应激等都可能影响生精过程,造成精液质量下降和生殖功能受损.本文主要探讨环境化学物暴露引起睾丸功能异常的可能毒作用机制,为研究化学物的睾丸毒性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大类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溴仿)和卤乙腈(三氯乙腈、二溴乙腈)的遗传毒性。方法:上述6种消毒副产物分别设4个染毒剂量,以苯并芘为阳性对照,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对照。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test,CBMNT)检测上述消毒副产物对人来源的肝肿瘤细胞HepG2微核率和核分裂指数(nuclear division index,NDI)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4种三卤甲烷除溴仿外,均可使HepG2细胞的微核率显著增加(P0.01或P0.05),但诱导微核率显著增加的最低可观察水平高达10 000μmol/L(氯仿和一溴二氯甲烷)和3 000μmol/L(二溴一氯甲烷);两种卤乙腈分别在2 000μmol/L(三氯乙腈)和30μmol/L(二溴乙腈)时可诱导HepG2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P均0.01)和NDI的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运用CBMNT方法可检出三卤甲烷和卤乙腈的遗传毒性,三卤甲烷和卤乙腈对HepG2细胞染色体具有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细胞毒性物质及电离辐射等易致细胞DNA 损伤,真核生物中DNA 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修复的主要通路是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Rad51C 蛋白作为HR通路的关键因子,其表达异常可致DNA 损伤修复的失调,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对Rad51C 基因的研究,发现Rad51C 可能会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就Rad51C 在DNA 损伤修复及放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大类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溴仿)和卤乙腈(三氯乙腈、二溴乙腈)的遗传毒性.方法:上述6种消毒副产物分别设4个染毒剂量,以苯并芘为阳性对照,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对照.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test,CBMNT)检测上述消毒副产物对人来源的肝肿瘤细胞HepG2微核率和核分裂指数(nuclear division index,NDI)的影响.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4种三卤甲烷除溴仿外,均可使HepG2细胞的微核率显著增加(P< 0.01或P<0.05),但诱导微核率显著增加的最低可观察水平高达10 000μmol/L(氯仿和一溴二氯甲烷)和3 000μmol/L(二溴一氯甲烷);两种卤乙腈分别在2 000μmol/L(三氯乙腈)和30μmol/L(二溴乙腈)时可诱导HepG2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P均<0.01)和NDI的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运用CBMNT方法可检出三卤甲烷和卤乙腈的遗传毒性,三卤甲烷和卤乙腈对HepG2细胞染色体具有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亲脂性的甲基汞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极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因此,胎儿和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其发挥神经毒性效应的主要靶点。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甲基汞暴露会导致子代的神经发育异常,致使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氧化应激、谷氨酸过度激活、NMDAR异常表达、铁死亡、自噬和表观遗传修饰等在甲基汞暴露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为甲基汞致神经损害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并就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呋喹替尼是一种有效的、高选择性和口服VEGFR 1、2、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HutchisonMediPharma发现并开发用于治疗实体肿瘤。2018年9月,呋喹替尼在中国获得全球首个批准,用于接受至少两种系统性抗肿瘤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它具有脱靶毒性低、耐药性好、疗效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呋喹替尼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讨论了其在其他肿瘤类型中的潜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