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为侧颅底手术中面神经乳突段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8例16侧,电动磨钻轮廓化乳突,暴露3个半规管、面神经乳突段全长。测量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宽度、面神经乳突段始端及末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并观察面神经乳突段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 结果 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为(11.04±1.03)mm,宽度为(2.29±0.39)mm。面神经乳突段起始部到乙状窦、外耳道后上棘、颅后窝硬膜、岩上窦-乙状窦-横窦交点、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分别为(9.41± 2.06)mm、(15.61±2.11)mm、(5.96±1.51)mm、(20.20±3.44)mm、(3.84±0.14)mm。面神经乳突段末端-乙状窦 、外耳道后上棘、乳突尖、颅后窝硬膜、岩上窦-乙状窦-横窦交点的最近距离分别为(7.05±2.01)mm、(20.32±2.69)mm、(16.48±2.48)mm、(7.97±2.61)mm、27.38±4.21)mm。 结论 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二腹肌嵴是面神经乳突段定位的重要标志,面神经乳突段走行于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二腹肌嵴前端形成的三角形内。  相似文献   

2.
颞骨乳突管(道)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为脑神经和耳神经外科乙状窦手术入路和乳突部开窗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等测量、统计93侧干性颅(颞)骨乳突孔及乳突管(道)的出现率、位置、内径和长度。结果:乳突孔和乳突管的出现率分别为63.4%和44%。乳突管多位于乳突部,且右侧多见,其长度平均为8.8(2.0~14.0)mm,内径平均为2.5(0.5~4.5)mm;该管(道)的外口主要位于枕乳缝的前方,其内口位于颅后窝乙状窦沟中部的后缘;该管道的外侧壁至乳突后部表面的间距为0.8±0.1cm。结论:乳突管为乳突后部深面的一个重要的血管通道,它位于乳突后1/3部分的中、上1/3交界处。该区的手术入路或开窗暴露,可采取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突下缘的连线与乳突后缘向上延长线交点的垂直线之后,且暴露深度应小于0.8cm。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后骨半规管与硬化型的乳突对后骨半规管的安全磨出影响较大。鼓室窦存在率100%。后骨半规管的定位:骨质的改变;乙状窦前含乳突小房的松质骨中出现致密的象牙骨质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颅后窝硬膜皱褶自乙状窦向深层汇集点,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鼓室窦暴露后,通过外骨半规管定位后骨半规管。结论:鼓室窦可以定位外骨半规管,继而定位后骨半规管;明确毗邻的结构关系可以为安全磨出后骨半规管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经乳突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具10%甲醛固定国人成年头颅标本上,逐层解剖,磨除乙状窦表面骨质,暴露乙状窦,统计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测量乙状窦三处不同位置的宽度、深度以及与外耳道后上棘和后骨半规管的距离.结果:33.3%的标本存在高位颈静脉球,乳突导静脉的出现率为93.3%.乙状窦在横窦-乙状窦交点,乙状窦膝部及颈静脉球上部的左侧宽度分别为(10.37±2.04)mm、(10.64±2.02)mm及(9.67±2.03)mm,右侧宽度为(12.06±1.94)mm、(12.18±2.18)mm、(10.27±1.94)mm;左侧的深度为(6.30±1.84)mm、(5.52±1.55)mm、(5.59±2.65)mm,右侧的深度为(8.56±1.56)mm、(7.81±1.48)mm、(6.81±1.88)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上棘的最近距离为(13.84±2.74)mm,与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13.84±2.75)mm.结论:乙状窦解剖学变异较大,影响乙状窦前入路的应用,但对乙状窦后入路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个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剖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第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经额胼胝体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经额胼胝体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对17个甲醛固定,红色明胶动脉灌注的成年尸头标本蝶鞍区的有关神经和血管进行观察.结果(1)视交叉前间隙之间的面积为(28.4±6.2)mm2,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之间的距离为(4.1±0.8)mm.(2)前穿动脉主要来源于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和颈内动脉终末段,穿入前穿质前可分成多支或形成动脉丛.(3)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水平部之间的距离为(16.5±4.4)mm,在穿经海绵窦上壁处间距为(13.3±2.5)mm,在大脑前动脉发起处,间距为(17.9±1.6)mm.(4)前交通动脉在视交叉之上者占82.4%,之前者占14.3%,侧方者占5.9%.(5)动眼神经在后床突的前外侧(7.8±2.1)mm处穿海绵窦顶入海绵窦,入窦点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5.0±2.0)mm,两侧入窦点之间的距离为(21.9±2.3)mm.结论经额胼胝体下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主要是通过视交叉前间隙,在颈内动脉之间的区域操作,手术中,既要保护颈内动脉、视神经、动眼神经等较大结构,又要尽量避免穿动脉、下丘脑支动脉等小动脉的损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颞骨岩部在岩斜区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颞骨岩部及其周围结构按手术入路分别从前、外、后三个方向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①磨除颞骨岩部尖 ,可以向下向外移动三叉神经 ;②外展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的内限 ;③面神经分为 5段 :颅内段 (12 .3 2mm)、内耳道段(9 .18mm)、迷路段 (5 .14mm)、鼓室段 (11.82mm)、乳突段 (17.90mm) ;④颈静脉球高度变异较大 ;⑤颈内动脉岩部膝距耳蜗 2 .65mm ,其水平段平行于岩大神经 ;结论 :①岩大神经是从前方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②岩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是从后外侧磨除颞骨岩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观测成人的100例干燥整颅、20例颅底标本、15例尸头及36侧正常颅底CT资料;观测项目为与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有关的颞骨表面标志与岩部内重要结构的位置及其间距.结果:整颅及颅底内面各项测量结果左右侧比较U均<1.96,P均>0.05,颞骨内重要结构间及与表面标志间距离测量结果多数项目男女性间比较U均>1.96或>2.58,P<0.05或<0.01;颅中窝入路可以弓状隆起作标志寻认上骨半规管以确认内耳道,也可以岩大神经管裂孔为标志暴露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与迷路段确认内耳道底;磨除岩尖部骨质时可以颈动脉管后壁与内耳门内侧缘的连线作为界线.结论:颞骨表面标志点间距及颞骨岩部内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可为经岩部入路颅底手术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术中岩部重要结构的定位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颞骨岩部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经颞骨前岩部(petrous bone,PB)的颅底手术入路中,判断耳蜗位置和岩尖切除范围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观测岩内面神经(facial nerve,FN)、耳蜗、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等结构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耳蜗位于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GG)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提出以棘孔和GG连线的中点、GG、内耳门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门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结论 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切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从前向后切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切除不要超过为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10.
后鼓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后鼓室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成人 6 0侧颞骨标本 ,用牙科钻磨开乳突腔 ,打开外耳道外侧壁和鼓室盾板 ,充分暴露后鼓室入路手术中有关的解剖结构。以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为测量标志 ,在手术显微镜下 ,对在手术中遇到的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测量。结果 外耳道上棘至砧骨窝、锥隆起、鼓索隆起、面神经管锥曲、外侧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庭窗、蜗窗、匙突、乙状窦垂直部前缘中点、窦膜角的距离分别是 17 19、18 0 2、15 2 2、14 4 9、15 39、17 35、19 5 8、2 0 0 9、2 0 32、15 6 8、18 76mm。面神经管锥曲至鼓索隆起、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的距离分别是 3 33、1 5 3、2 15mm。结论 外耳道上棘、面神经管锥曲是后鼓室入路的重要手术标志 ,鼓索隆起向内 3mm是手术入路的安全区 ,面神经减压术时应避免损伤水平半规管及后半规管等结构  相似文献   

11.
脑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为海绵窦手术避免脑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7例成年头部标本的海绵窦内脑神经的位置、走行、毗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动眼神经入窦点在后床突的前外侧 7.8± 2 .1mm ,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方 5 .0± 2 .0mm处。滑车神经窦内段长度为 10 .1± 3 .9mm ,其走行可分为窦内直行、中份凸向眼神经、“S”型双弯曲、前 1/2段凸向眼神经 4种类型。眼神经在窦内的长度为 15 .8±6.2mm。展神经在窦内为单干者占 5 2 .9% ( 18侧 ) ;2干者占 2 9.4% ( 10侧 ) ;3干者占 17.7% ( 6侧 )。结论 :滑车神经的走行变化较大 ,经Pakinson三角行海绵窦手术时 ,应注意保护滑车神经。切开海绵窦上壁分离窦腔时 ,应注意保护经上壁入窦的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藏酋猴上颌窦的应用解剖,为上颌窦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6只藏酋猴的12侧上颌窦进行大体解剖,从整体和局部对上颌窦的位置、形态,窦腔与眶、鼻腔和口腔的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藏酋猴的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由前、后窦构成。后窦位于前窦的后方,窦腔较小。前窦和人的上颌窦类似,位于第1前臼齿至第2臼齿及相应骨腭的上方,毗邻眶、鼻腔、口腔,窦腔较大且形态无异常;窦腔与眶间骨质较薄,有鼻泪管连通,其管径为(4.31±0.10)mm、长度为(15.89±0.31)mm;窦腔底与鼻腔间有大且恒定的上颌窦裂孔,自然状态下裂孔长度(12.59±0.46)mm、高度(1.01±0.12)mm;向上牵拉海绵状血管球可使裂孔高度增大到(11.14±1.44)mm;窦腔与口腔间骨质最厚处位于第1前臼齿根尖的上方,厚度为(6.20±0.20)mm,最薄处位于第2臼齿根尖的上方,厚度为(1.57±0.23)mm,窦底最低处位于第1、2臼齿间。同一个体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藏酋猴上颌窦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作为动物模型,应用于人类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提升及种植牙的相关研究;其上颌窦裂孔是上颌窦底非开窗手术入路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3.
颈椎后路钢板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测量国人下颈椎后部结构的相关径线及角度,为颈椎后路钢板的设计及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35套正常成人颈椎干燥骨标本(C3-C7)进行测量,包括椎弓根宽度、高度、长度、椎投影点位置,椎弓根与椎体的角度、高度、厚度、侧块后壁中心点内容民后壁的距离、与横突孔外壁的夹角以及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倾有等。结果 :颈椎椎弓根平均宽度值4.97 ̄6.08mm,与椎体矢状面平均夹角值34.38 ̄45.42℃,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侧颅底手术中乙状窦相关解剖标志的位置,为进一步提高侧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头颅标本40个,采用耳后切口行标准乳突根治术。充分暴露颅中窝及颅后窝硬脑膜、外半规管、面神经膝部、乙状窦、颈静脉球、乳突、茎乳孔、二腹肌嵴、外耳道后壁等重要解剖结构。使用双脚规测径器或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相关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 结果 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41±0.32)cm,乙状窦外侧壁至乳突外侧壁的距离是(1.02±0.38)cm,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是(1.28±0.13)cm,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即面神经膝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56±0.20)cm,面神经乳突段终点(即茎乳孔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62±0.22)cm,二腹肌嵴至乙状窦的距离是(0.52±0.18) cm,茎乳孔至乙状窦的距离是(1.02±0.24)cm。 结论 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和终点至乙状窦的距离及乙状窦至二腹肌嵴和茎乳孔之间的距离均呈正相关;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化程度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15.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而以颅后窝为主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16.
骨盆环变形骨折髓内穿钉固定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环的结构特点,设计髓内穿钉固定术式。方法:对8例骨盆标本进行解剖,测定各骨柱中轴腔直径及穿出点位置。结果:髋臼前后柱及骶髂关节联接部有一定直径的中轴松质骨腔,其中轴线可根据易显露的解剖标志进行选定,经此轴线可容许穿过骨圆针或拉力螺丝钉。结论:骨盆环变形骨折、脱位可以在较少的显露下,得到准确、可靠的复位固定,恢复骨盆环的完整,预防畸形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减少病人残疾,提高生存质量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视神经管手术入路断层与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开展视神经管新型手术提供精细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大体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视神经管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结果对视神经管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中鼻甲根部上缘至视神经管距离左侧为(28.0±5.0)mm,右侧为(29.0±6.0)mm。蝶窦下壁厚度左侧为(3.0±0.9)mm,右侧为(2.7±0.9)mm,视神经管与蝶窦或(和)筛窦间壁厚度左侧为(1.0±0.3)mm,右侧为(1.0±0.4)mm。结论经鼻、蝶窦或(和)筛窦入路行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中窝硬膜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型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入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1)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2)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1)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2)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骑跨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