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成书于公元11世纪初的<医典>,是世界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长期被欧洲、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及北非诸国奉为医学指南.中世纪的欧洲将该书作为权威性的医学教科书一直沿用了700余年.据统计,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医典>印刷次数之多,仅次于<圣经>.其著者是具有"阿拉伯医学王子"美誉的阿维森纳.欧美学者非常重视对阿维森纳<医典>的研究;然而至今,人们并不知道阿氏医学中已经整合与融入了中医药学的许多内容. 所以,我们通过对阿维森纳<医典>的研究,可将中医药学传播到欧洲、影响西医学的历史时限推进到公元11世纪,即我国宋代.该研究为东西方医学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3.
《难经》相传为春秋时秦越人(扁鹊)所著。体例上以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尤其体现在脉诊方面,兹总结介绍如下。1独取寸口,兼分三部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吕广[1]认为:“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道顺,知其死生也”。因此,五脏六腑有病,气血运行失常…  相似文献   

4.
经脉与脉诊的早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医理论的形成阶段,脉依诊察之脉与经脉之脉是同一所指,所以一些脉诊方法与经脉有密切关系,而经脉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诊治原则和方法等也都与脉诊相关。认识经脉与脉诊的这种关系,是正确理解、阐释经络理论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我国最早创用、至今一直沿用的最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特的诊断方法,常被看作是中医临证的缩影,甚至为中医的代名词。在中医学中,脉诊则是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脉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是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  相似文献   

6.
中医与藏医的脉诊具有比较的基础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脉学知识由来已久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中医和藏医就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更是带去了许多汉地的医学典籍。从藏医脉诊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脉诊对其产生的明显影响 ,但是藏医脉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藏族人民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与外来的知识相结合 ,发展了藏医的脉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服务与新应用的日益丰富,人类社会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时代分析的是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然后对事物做出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规律。中医脉诊是总体样本的反映,是全息化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核心。而脉诊心理认知过程更是信息数据的转换,进而向更深层次研究因果关系,最终把脉象的本质反馈出来。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在漫长的中华医学史中,脉诊一直都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然而,历经两千多年,脉诊至今基本上还是处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状况。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进行脉诊教学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重视诊脉技能的培养,加  相似文献   

9.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以脉诊最为玄妙,也最难以掌握。脉诊之应用,据史籍考证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在后世的记载中,《史记&#183;扁鹊仓公列传》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淮南了》称“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脉血,知病之所以生也”,这两部时代相近的著作,最早的记载了脉诊的起源及其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要想切实可行地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必须有符合中医特点的脉诊仪及相应的软件相配合,更要有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中医脉象的特点来探讨脉象客观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重温《内经》对“虚实”的分析研究,从“虚实”的概念、辨证、转化、治则四个方面论述,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对《内经》的因果观进行探讨,认为《内经》对因果问题的诸多方面已有一定的认识,其对动力性原因与限定性原因的认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认识,以及对一因多果问题的认识,已达到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13.
介绍恽铁樵的<内经>观,采用从总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内经>实质的方法 ,提出了<内经>总纲说和"四时五藏"说,阐释了四时与五行、六气、五脏、气血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七损八益"在<内经>预防疾病和养生观念方面的含义.恽氏的<内经>观,为我们正确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实质和方法 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内经》痿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内经》有关痿证理论进行探讨,指出病因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病机包括五脏热、肺热叶焦、阳明虚致五体失养而痿废不用,治疗涉及独取阳明、补荥通俞、因时制宜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对现代临床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存在着多种学术流派,其学派划分方法目前有两种,即以《内经》中的医家名称为纲和以各专题中的不同学说为纲划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以阴阳、五行为纲来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应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义蕴丰富而深刻。探讨《黄帝内经》中天地和、天人和、志意和、五脏和、饮食和的含义和思想,及其与哲学中"和"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和研究《内经》中"和"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经》非常重视七情对人体的影响;深入探讨《内经》七情学说,对情志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七情的生理基础、致病特点、治疗、养生等方面开展研究,并针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对《内经》有关疾病传变理论进行探讨 ,认为主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有表里传变、经脉传变等形式 ,内伤病则有五脏之间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传变、脏腑之间通过表里络属关系相传、五体病久内传所合之脏、六腑之间相互传变等形式 ;疾病的传变过程和转归与邪正盛衰及人体生命节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内经》有关衰老性病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对衰老引起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有精辟论述,对不同时期各种变化特征的描述尤为详细,阐述了发生变化的原因、机制;为了延缓衰老、防治病变,《内经》还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