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SARS气管切开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重症SARS发生ARDS时需呼吸干预治疗,甚至需要气管切开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但因其呼吸功能衰竭和呼吸道传染性极强,气管切开必须保证患者安全,又要减少或避免对操作者的传染。我院2003年4月9日~5月12日共为重症SARS的ARDS患者行气管切开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SARS患者麻醉相关操作的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大多于发病的3-7d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例如干咳及呼吸困难,约62%的患者继而出现低氧血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胸片上可见进行性斑块状肺部浸润或实变,甚至出现弥漫性浸润影[1-3]。其中重症患者可能发展成为ARDS,进而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此次随着重症SARS患者的出现和增多,SARS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5.5年间普雷斯利地区创伤中心收治的178例创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患者入院后即维持气道通畅,并维持呼吸和循环,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内置管接受PB7200呼吸机正压通气。ARDS的诊断标准为急  相似文献   

4.
SARS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达10%以上。早期死亡与SARS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后期则与合并症有关,其中合并气胸与预后有十分密切关系。现将我们对5例(2.08%,5/240例)SARS合并气胸病人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进行性呼吸衰竭可导致死亡。重症者多需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过程中易出现纵隔气肿或(和)气胸,如处理不当,可使呼吸功能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能提高SARS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染性疾病。多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干咳等症状,但重症患者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感染性休克、严重的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此类重症患者往往需要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且部分非重症患者也可能因急诊手术需行全身麻醉。2019-nCoV可通过飞沫、接触和气溶胶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气道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可能接触病毒载量很高的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所以具有极高的职业暴露风险。加强围术期医护人员和手术室的感染防控对于预防院内聚集性感染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先后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围术期麻醉工作指导及感染防控建议》,对围术期和围插管期的感染防控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本文结合这两个建议,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第五版)》和《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对围术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感染防控提出详细的操作性建议,供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重度脑出血患者急诊抢救中早期气管插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中重度脑出血患者100例,依据急诊抢救方法分为早期气管插管组(n=50)和常规经鼻插管组(n=5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乳酸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气管插管组患者插管后较插管前的呼吸、心率、收缩压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经鼻插管组(P0.05)。早期气管插管组患者插管后较插管前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经鼻插管组(P0.05)。早期气管插管组患者插管后较插管前的乳酸水平、GCS评分升高幅度、NIHSS评分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经鼻插管组(P0.05)。早期气管插管组患者的肺炎、高血糖、上消化道出血、心肌梗死、呼吸衰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经鼻插管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重度脑出血患者急诊抢救中早期气管插管的应用价值较常规经鼻插管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经鼻盲探清醒气管插管比较,观察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OSAS患者60例,年龄41~65岁,Mallampatis分级Ⅲ级或Ⅳ级.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经鼻盲探气管插管;B组经FOB引导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开始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及心电图(ECG)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插管时间、插管成功情况和插管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及损伤性鼻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气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间短,气管插管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及心肌缺血率降低(P<0.05);A组有2例插管过程中SpO2低于90%,1例气管插管时发生鼻出血.结论:与经鼻盲探清醒气管插管比较,OSAS患者采用FOB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可减轻应激反应,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经鼻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抢救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绮  胡燕 《护理学杂志》2005,20(20):31-32
目的观察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用于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7例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从导管管腔中插入胃管洗胃;对照组在普通气管插管成功后,从口腔或鼻腔插入胃管洗胃。结果观察组一次插胃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插胃管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口服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洗胃效果良好,且操作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0.
麻醉医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和肺内气体交换。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急诊抢救和重症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成功进行有效呼吸管理的前提。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总有部分患者由于病情或者医源性的因素导致声门暴露欠佳,出现气管插管困难或失败,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昏迷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2例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因家属拒绝有创通气采用经面罩双管道无创呼吸机救治的结果。结果 22例中好转19例(86.4%),3例因拒绝气管插管而死亡(13.6%)。结论 双管道无创呼吸机对重症COPD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疗效肯定,在严密观察及时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的前提下,多数重症病例(86.4%)可避免气管插管,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限制补液在胸外伤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单纯胸外伤合并ALI或ARDS患者132例,采用限制补液技术,适当减少补液,加控制性降压技术,收缩压控制在95~110mmHg之间,早期以维持一个满足基本灌注的偏低血压作为目标血压,减少输液量和速度。通过单纯胸部外伤(排除其他部位重症损伤的干扰)的救治,总结呼吸窘迫防治特点。结果 ALL/ARDS气管插管率为17.4%(23/132),气管切开的发生率为3.8%(5/132),死亡率为2.3%(3/132)。结论 ALI时不恰当的补液过多引发肺水肿是单纯胸外伤并发ARDS主因,而不是反常呼吸所致。适当控制输液,辅以控制性降压技术能大大降低重症胸外伤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老年患者拔管后应用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联合振动正压呼气技术行呼吸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 将收治于重症医学科及呼吸内科监护室的72例AECOPD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试验组(37例),对照组气管插管拔管后采用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试验组在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基础上联合振动正压呼气技术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拔管后48 h内再次气管插管事件、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结果 两组48 h内再次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咳嗽咳痰评分、呼吸困难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拔管后I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AECOPD老年患者增加振动正压呼气技术辅助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改善临床症状,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常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缓解缺氧状态.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相比具有无创伤、感染率低等优点,尤其是经鼻气管插管,因其更美观,且保持了口腔的一般生理功能,临床上更易被患者接受.经鼻气管插管虽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管道较长,不便护理,加上湿化不够,易致呼吸道分泌物在管道内壁结痂而堵塞管道而致患者窒息甚至死亡.鉴此,笔者将原气管插管结构进行改良,经使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辅助下快诱导经口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38~64岁,体重82~123 kg,张口度大于2.5 cm,Mallampatis分级Ⅲ或Ⅳ级,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n=20),分别采用FOB辅助下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和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即刻记录MAP和HR;记录两组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和气管插管期间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耳鼻喉科医师对气道管理的满意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使用FOB气管插管均成功,Ⅰ组5例气管插管失败,改为Ⅱ组方法 后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Ⅱ组气管插管均成功;与Ⅰ组比较,Ⅱ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升高,麻醉诱导后HR和MAP降低,气管插管期间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耳鼻喉科医师满意率升高(P(0.05);Ⅰ组有4例气管拔管后出现鼻出血.结论 在FOB辅助下,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比较,OSAS患者采用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小,气管插管成功机率高,可避免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OSAHS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5~45岁,体重90~80kg.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GSVL(G组)和普通喉镜(P组)引导下实施经鼻气管插管.记录气管插管时间,喉外部压迫操作、Magil插管钳辅助、喉镜上沾血的发生率及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 G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需Magil插管钳辅助、喉镜上沾血的发生率均低于P组(P<0.05).结论 GSVL用于OSAHS患者经鼻气管插管具有视野广、未发生困难气道、插管更迅速、损伤更小的优点,但在预防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过程中实施全面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住院患者52例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5例),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系统监测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气前后组内比较,各监测指标均有所改善(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病死率及部分并发症(导管松脱、气道粘膜溃烂出血、痰梗窒息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时辅以系统监测和护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右美托咪啶和舒芬太尼辅助表面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OSAS患者3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32 ~ 58岁,体重75 ~ 10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舒芬太尼组(S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2组均应用2%利多卡因咽喉喷雾表面麻醉,环甲膜穿刺注射1%丁卡因3 ml.S组经60 s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给药后3 min开始实施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1μg·kg-1·min-1 10 min时开始实施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记录气道阻塞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开始至气管插管后3 min内MAP和HR的最大值,计算MAP和HR的变化率、RPP> 22 000以及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前、纤支镜通过鼻后孔、窥视会厌、气管插管成功时、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时记录灌注指数(PI)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24h随访患者,记录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D组气道阻塞评分、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PI、Ramsay镇静评分、MAP变化率>30%、HR变化率>30%、RPP> 22 000、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舒芬太尼比较,右美托咪啶辅助表面麻醉用于OSAS患者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不抑制呼吸,可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清醒插管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又能让患者配合,避免了控制呼吸条件下因插管失败出现的通气困难。本研究探讨清醒慢诱导气管插管中,采用可视喉镜联合耳鼻喉麻醉喷雾器(简称"喉麻管")经声门气管内给药和经环甲膜穿刺给药对患者插管过程中插管反应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择期ASAⅠ或Ⅱ级气管插管全麻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50岁,体重54~8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18-06间在安钢总医院ICU气管插管已拔除的52例患者,均行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总结护理方法和效果。结果 52例患者中除1例因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再次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外,其余患者脱机拔管后1、8、24 h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及二氧化碳分压指数均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患者气道组织湿化程度为(2.19±0.19)分,舒适度评分为(1.68±0.28)分,耐受程度评分为(1.19±0.17)分。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拔除后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患者做好相关护理,可有效维持合理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及二氧化碳分压指数,提高患者的气道组织湿化水平、舒适度以及耐受程度,降低脱机拔管后再插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