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并非对立而是分立的关系。分立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现实关系,其突出特征是,在“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二者“各说各话”甚至彼此指责、批判。耦合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可能关系。耦合关系的核心要点是,“决定”(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与“建构”(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耦合的原则包括客观分析、平等对待、综合运用两种理论,消解彼此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相似文献   

3.
技术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技术的力量存在于实践之中,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特征。在技术与资本互动建构的"市民社会"中,技术展现为感性存在的支配与控制力量——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具化为自然技术中的经济权力、社会技术中的政治权力与身体规制技术中的生命权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建构,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实践之中。其中,自然技术中的经济权力主导着社会技术中的政治权力与身体规制技术中的生命权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技术发展需要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生命权力三个维度对技术权力进行规制,从而展现新型现代性技术文明。  相似文献   

4.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从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技术并非价值中立。由此,应该对负载价值的技术加以深刻的伦理反思。通过对技术实践的透视,我们发现现代技术是一种伴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合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作为现代性运动的必然结果,充分彰显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理性安排世界秩序,以摆脱命运的偶然性的欲望与能力。技术合理性在建构技术社会的过程中,集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气质结构功能于一身,不仅重新构筑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而且重构了人的精神气质结构,尤其透射出在以技术合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怨恨的积聚过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对技术哲学的潜在意义,认为社会建构论虽然多数坚持对称性原则,但如果打破对称性原则,就可以帮助技术哲学在微观经验意义上回答诸如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影响等广泛的宏观哲学问题。借鉴社会建构论的经验方法应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系,其理论研究必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微观考察方法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主体间性"理论的运用以及社会建构的实质是"意向性"基本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符号消费是现代技术发展引发的新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从STS视角揭示和剖析符号消费的本质及其社会后果,可以为建构现代技术发展与大众消费活动的合理关系提供一种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科学地域建构表明:文艺、哲学、教育三因素是基础性因素具有"启蒙"作用;经济、技术和科学三者结合性强,经济对于科学的发展可能是刚性的;政治因素对科学发展具有"刺激"或"保障"作用。科学活动的地域建构,最好将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效应来理解。  相似文献   

11.
论"伪技术"     
肖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36-39,53
伪技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但又冒充为技术,所要达到的是技术以外的不正当目的。伪技术与伪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伪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它与技术之间的划界也是复杂的,需要探寻合理的社会建构方式与机制去正确地处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呈现出信息社会的雏形,信息成为影响世界建构的一种新型力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生产出一个自我指涉的意义系统,控制了作为社会交往基础的符号体系和形式结构,形成社会交往障碍,造成了交往中社会意义的缺失。这种借助技术手段的社会交往使得社会沦为词语装配的机器,而人成为世界中被技术和信息操纵的客体与“他者”。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服务型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是服务型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家政服务功能、安全保卫功能以及公共服务功能。面对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应用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要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对策,从而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指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层——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核心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服务层——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行政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技术行政控制是科学技术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科学技术行政控制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科学技术行政控制的必要性,指出了我国科学技术行政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即,旧科技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与协作,科技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从哲学视角出发,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现代服务型科技行政管理观念;理顺责权关系,促进科技行政控制的协同与集成;加强法制建设,推进科技行政控制的法治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的三重批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实现了传统技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它具有三重批判维度;一、对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形而思辨的批判,强调经验描述的重要性;二、对技术决定论的技术自主思想的批判,提出技术的社会建构;三、对传统技术发展观的线性模式的批判,主张技术发展的多向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马克思的产业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论证了产业的发展是自然的辩证演化和社会建构的统一。由于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等共同作用,当代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生态化趋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Most protagonis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gnore modern insights in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ich has led to an emphasis on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he notable exception is transition management. However, both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and transition management have been criticized as ignoring distributions of power in society, and for not offering guidance in the choice of the most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The reviewer criticizes this approach: the issue is not to choose the right technologies, but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unsustainability in society. In addition to politization of transition management the reviewer argues that strong visions are necessary to lead the way. Technologies could help to develop those v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