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热分析法研究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TG/DTA曲线,初步探讨了马协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规律及发育过程中花药干物质含量与发育期的关系.计算了马协保持系水稻花药发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经验式,并讨论了马协不育系水稻花药的败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湖北马协型杂交稻不育系A和保持系B从花粉母细胞至花粉发育过程各时期进行了细胞学的比较观察.醋酸洋红染色结果表明马协A和马协B都能顺利地通过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采用改进的快速银染法对花粉粒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表明马协A的败育主要发生在二核期末至三核期初之间,先是营养核解体,生殖核后解体.说明马协A是一种新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快速银染法的优越性和马协A的败育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和配子体雄性不育系丛广41A、保持系丛广41B、F1代广优青在小孢子败育时期的花药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在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中,不育系同保持系、F1代的带型差异很大,保持系的带型和F1代的带型差异较小.其中,汕优63比珍汕97B多1条分子量为31000的多肽带,广优青比丛广41B多1条分子量为43300多肽带.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珍汕97水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幼小的单孢花粉到单核边位出现中央大液泡时期,不育系花粉细胞RNA含量与保持系无显著差异,单核末期不育系开始败育,双核期RNA含量与保持系双核期花粉细胞相比有显著下降,说明RNA含量下降是珍汕97不育系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生理特征,不育系花粉在单核末期以前发育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5.
以孢子体雄性不育系马协A、马协B、马协63(F1)和珍汕97A、珍汕97B、汕优63(F1)为材料,对小孢子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2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9种多肽可能与马协A雄性不育有关;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0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6种多肽可能与珍汕97A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6.
选用C-型、M-型、Mt2-型、G-型4个不同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ity,CMS)小麦为材料,以其保持系中国春作对照,用低pH值(pH4.6)提取酶液,对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穗和花药中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不育系叶中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都比保持系略低;抽穗期叶、穗和花药中不育系两种酶的活性都比保持系高.故认为,小麦植株随着发育进程,其体内尤其是穗和花药中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增强,导致IAA亏缺,引起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山茱黄小抱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余象煜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2,19(1):98-105,T002,T003
本文报道了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的形态和组织化学.山茱萸雄蕊的花药四室,纵裂.周缘细胞和与初生造孢细胞相邻的薄壁细胞共同参与了花药壁的形成.成熟花药的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2层中层细胞和绒毡层等五层细胞构成.绒毡层属变形绒毡层,成熟时具双核.花药发育后期形成外绒毡层膜.单列孢原细胞起源于花药原基的原表皮之下.小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经造孢细胞发育而来,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属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形,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间期开始积累胼胝质壁,至小孢子释放时消失,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3孔沟,表面具小的颗粒状纹饰.在药壁分化、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中,多糖物质的积累与消失是有一定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DNA荧光探针结合显微荧光术,系统地研究了3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败育过程、时期和特点.结果表明,珍汕97不育系不能完成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马协不育系小孢子可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但不能进入第二次有丝分裂;广丛41不育系部分小孢子可完成第二次有丝分裂,因此可看到许多三核花粉,但因核行为异常而败育.小孢子的败育过程可能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选用C-型、G-型、M-型、Mt2-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7个不育系小麦为材料,以其保持系中国春作对照,用低pH值(pH4.6)提取酶液,采用正极和负极向垂直板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对抽穗期时、穗和花药的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药中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无论是正极向还是负极向的过氧化物酶差异均显著.负极向的过氧化物酶不育系比保持系多了两条带且酶带显色更深,反映其酶活性更强;正极向的过氧化物酶中,不育系也比保持系多了两条带,但没有保持系特有的4条酶带(A7~A10),并且快带也只有一条.花药中阳离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增多,活性增强,可能是小麦雄性不育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W6184s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小孢子发育后期,具大液泡的小孢子不能进入配子体发育阶段;小孢子发育的早期,少数小孢子母细胞就表现异常而导致花粉败育。在小孢子发育的同时,绒毡层出现各种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ABA免疫电镜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方法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发育过程中ABA的分布,短日照条件下,花粉母细胞细胞质基质及小液泡内有金颗粒分布;单核至二核花粉时期花粉内金颗粒逐渐增多,二核至成熟花粉时期花粉内金颗粒逐渐减少,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内金颗粒的分布位置有变化,绒毡层或降解中的绒毡层细胞内有较多金颗粒分布,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败育,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内金颗粒分布数量均比同时期的可育花粉内明显增多,单核期以前败育的花粉,解体的花粉细胞质及细胞核内有较多金颗粒分布;后期败育的花粉,花粉母细胞至二核花粉时期花粉(母细胞)内金颗粒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核期以后,花粉逐渐液泡化,解体的花粉细胞质及逐增大的中央液泡内在大量的金颗粒分布,绒毡层细胞内金颗粒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文中对ABA在雄蕊,花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由光周期诱导的ABA含量增加在雄性不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rostratumStapf)花药壁的发育属单子叶型,绒毡层为周原质团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左右对称式排列,个别为交工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双珠被,薄珠心,倒生胚珠.大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来,成熟胚囊为8核组成的7细胞胚囊,两个极核在受精前不融合成次生核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为材料,取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生长的植株的花药进行培养,均有效地获得了花粉单倍体植株。该单倍体植株幼穗离体培养脱分化容易,再分化能力强,对不同培养基的反应规律同原二倍体植株幼穗离体培养基本一致。单倍体愈伤组织细胞倍性很不稳定,易自发加倍成二倍体;结合秋水仙碱处理,已获得了加倍的二倍体再生植株。这些二倍体再生植株的种子后代纯合,群体性状整齐,保持了原农垦58S在长日照下雄性不育、短日照下雄性可育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用紫外扫描吸收光谱、电化学循环极化、腐蚀电位监测和恒电位电解等方法研究了催化铁氧腐蚀电池处理活性艳红X-3B的电化学机理.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在铁氧腐蚀电极上发生电化学还原而分解成小分子,达到脱色的目的,但模拟废水COD下降不大,电极反应过程属扩散步骤控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无芒山羊草)中国春、(尾状山羊草)中国春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国春三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vtoplasmicmalesterileline,CMS)小孢子败育特点及育性恢复特性,结果表明:1.(无芒山羊草)中国春CMS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和二核期,以园败为主,园败频率为75.9%;2·(尾状山羊单)中国春CMS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国春CMS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以典败为主,典败频率分别为80.5%和92.5%;3.上述三种小麦CMS易恢性不同,其中(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国春CMS易恢性相对较好,而(无芒山羊草)中国春CMS相对较差.在测交试验中,三种CMS都找到了育性可完全恢复的恢复系.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细胞质和尾状山羊草细胞质在杂种小麦生产应用中可能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龟山岛(Kueishantao Islet)是中国海域目前唯一已知的海底热泉密集分布区.2011年5月,由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师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龟山岛海域海底热液地区进行了联合海上作业,自制温度传感器于5月25日放置在水深约16.7 m的白色热泉口(坐标:24.83419N;121.96198E),5月30日收回.对此次海上作业取得的水压和水温原位观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后,采用Morlet小波变换进行分析,求出水压和水温的小波系数,得到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反映出当地潮汐以半日潮为主;兼有全日潮的性质.温度的变化周期与水压的变化周期不尽一致,存在2.5 h的尺度差,可能由于热液喷发强度和海水涨落内因一致,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但地内流体(热液)和地表流体(海水)对外引力的响应却不尽相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