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红梅  鲁雪春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88-3489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四肢骨折发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笔者对42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8.2±12.1)岁;致病原因:肢体挤压伤25例,车祸伤14例,跌伤3例;其中开放性13例,闭合性29例.损伤部位:单侧胫腓骨骨折37例,双侧胫腓骨骨折5例.就诊时间为伤后1~10 h,其中有18例入院就已经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在入院1~2 h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8例在入院后48~72 h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病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快,愈合时间短。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并发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桡动脉穿刺后并发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穿刺针型号、穿刺次数、发病时间、发病时INR等)及治疗方法(包括甘露醇脱水、冷敷、筋膜切开减压、截肢和植皮)。结果穿刺针型号和穿刺次数对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发病后4例患者经治疗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患者24h后行筋膜切开减压术,1例发生左前臂Volkmann挛缩,1例因左拇指和食指坏死而截指。结论正确选择桡动脉穿刺针、避免反复穿刺可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良好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间在院治疗的患者46例,经临床诊断均为为小腿或前臂闭合性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取其中3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切开减压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剩余16例患者为参照组,对其行切开减压和普通换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截肢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肿胀消退时间方面比较,治疗组患者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能够有效预防切口处发生感染几率,促进切口愈合速度,患者住院成本得以降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总结其临床指征及护理方法.结果 56例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膝关节及踝关节恢复良好,无后遗症发生.56例患者行切开减压术,其中49例患者同时行髓内固定术.39例一期缝合良好;9例术后10d缝合;6例二期缝合植皮愈合,2例术后18d缝合.结论 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排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对12例经早期手术切开筋膜减压骨折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完全复位10例,2例不完全复位,按Richardson功能标准优良10例差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充分切开减压术是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医院骨科适合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探讨医院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方法利用临床路径筛选原则和指标对医院骨科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确定最适合开发的临床路径病种。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732例、(14.3±4.0)d、(23945±18849)元、27.81%;膝骨关节炎病行膝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的病例数、住院时间、住院时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97、185例、(21.1±4.8)d、(18.8±5.0)d,22.97%、26.48%;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的病例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9、113例和(8.3±2.8)d、(9.2±3.4)d、(4110±1338)元,(4983±2107)元,34.09%、37.41%。结论骨科的临床路径开发应首选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锁定钢板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行锁定钢板治疗,在手术治疗后1年进行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骨折均良好愈合,愈合时间为(7.6±0.5)个月,肩关节活动情况为:前举(154.2±15.6)。,内旋均达到r19水平,外旋为(38.5±16.7)°,冈上肌强度(患侧/健侧)达(78.9±21.3)%,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25%。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锁定钢板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对早期功能锻炼极为有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1年6月期间行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平均住院(16.3±2.2)d,手术时间为(96±19)min,术中出血量为(201±40)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2.6±2.0)周,2例出现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均顺利出院;术后患者的Mackay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2.3%。结论陈旧性孟氏骨折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选择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术是较为合理的措施,在治疗中注意并发症也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 ,甚至造成肢体残疾 ,危及生命 ,故早期诊治、细致护理尤其重要。现将我院 10年来 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 ,男性 12例 ,女性 4例 ;年龄 15~ 5 8岁 ,平均37岁。发生部位 :小腿 11例 ,大腿 1例 ,前臂 4例。骨折后并发者 13例 ,其中 7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肢体挤压引起者 3例。本组手术治疗 14例 ,保守治疗 2例。2 讨论2 .1 骨筋膜室综合征成因及诊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分为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醒脑静、纳洛酮联合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95例符合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醒脑静、纳洛酮联合治疗组(48例),纳洛酮治疗组(47例)。主要观察指标:饮酒量、饮酒至开始治疗时间、开始治疗至神志及肢体运动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自治疗至神志恢复正常时间:醒脑静、纳洛酮(1.8±0.7)h;纳洛酮组(3.9±2.8)h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治疗至肢体运动的恢复正常时间:醒脑静、纳洛酮组(2.1±1.4)h;纳洛酮组为(7.8±3.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纳洛酮联合治疗能有效快速解除急性酒精中毒所致的主要症状、体征及使重度中毒患者呼吸、循环障碍迅速得到明显改善,是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2.
王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1):1341-134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症患者分为I组(腹内压≤35cmH2O)60例,Ⅱ组(腹内压〉35cmi120)2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每组分为非手术组与手术组,对各组中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的临床疗效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60例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当中,有11例非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有13例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38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25.1±1.3)天,22例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37.9±6.1)天;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在23例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当中,13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9.9±4.2)天,10例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37.5±6.9)天;5例非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4例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非手术组出现1例死亡病例。结论腹内压高低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症患者的重要手术指征。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非手术疗效较手术疗效更加明显,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手术疗效较非手术疗效更为可靠。早期手术治疗对于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手法闭合复住探结合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胫骨骨折患者41例,行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采用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分析患者的手术指征、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47.2±10.1)min,术中出血量为(58.4±15.7)mL,骨折愈合时间为(4.3±1.2)个月。术后临床疗觌优25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7%。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3.1±0.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5.8±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9%。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是胫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正>跟骨骨折合并筋膜室综合征较尺桡骨骨折或胫腓骨骨折并发筋膜室综合征的概率少,且跟骨骨折时常合并足部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所以跟骨骨折合并筋膜室综合征易被其他病情所掩盖而忽视,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至今共收治跟骨骨折104例,其中12例确诊合并有筋膜室综合征,现将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例跟骨骨折患者均合并有筋膜室综合征,男9例,女  相似文献   

15.
袁志峰  石姗  曾景平  邵斌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79-3780
目的比较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接骨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的微创置入术,对53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x线暴露时间、骨折复位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价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3±11.7)min、术中出血量(120.3±14.1)ml、术中x线暴露时间(8.7±6.1)min、骨折复位评分(84.4±6.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2±20.7)min、(160.4±20.7)ml、(17.9±5.6)min、(80.2±5.2)分(t=20.1、19.3、4.3、9.3,均P〈0.01);两组骨折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P〈0.05)。观察组优良率8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x^2=5.97,P〈0.05)。结论采用交髓内钉和锁定钢板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治疗手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6例患有手足皮肤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传统修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技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足皮肤缺损症状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93.0%)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4.4%);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足功能恢复时间、手足外观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02.63±12.48)ml]明显低于对照组[(446.26±16.52)ml];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23.3%);两组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筋膜瓣技术对手足皮肤缺损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改善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应用 LISS 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后膝关节功能优19例(52.78%),良11例(30.56%),可5例(13.89%),差1例(2.78%),优良率83.33%(30/36);手术时间51~152(80.6±12.8)min;术中出血量213~665(355.7±48.5)ml;骨折愈合时间9~23(13.6±4.5)周;A 型骨折膝关节活动度95°~140°(109.6°±10.5°),C 型骨折膝关节活动度75°~136°(107.5°±9.7°)。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具有外固定生物学和内固定力学稳定性等优势,能够改善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值得临床对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创新型股骨近端带锁防螺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Ⅱ,PFNA—Ⅱ)术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10月定兴县医院收治的35例采用PFNA一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PFNA-Ⅱ临床治疗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手术平均时间为(51.14±12..31)min,术中出血(71.94±21.78)ml。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7±4.51)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2.14±3.12)d。骨折愈合时间均在2—4个月,平均愈合时间(3.34±0.41)月,完全负重时间6~8个月,平均(6.84±1.12)个月。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28例优,4例良,2例可,1例差,优良率为91.4%。结论PFNA-Ⅱ法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固定、骨折愈合良好及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是治疗中国老年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磁力导航髓内钉与普通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带锁髓内钉与磁力导航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法分别治疗胫骨骨折患者35例和5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远端2枚锁钉锁定成功时间、一次性锁定成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等;术后随访12—30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价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磁力导航髓内钉内固定术出血量(60.3±6.6)ml、平均手术时问(96.5±5.0)min、远端2枚锁钉锁定成功时间(6.7±2.0)min、一次性锁定成功率96%;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110.0±8.5)ml、(170.6±6.2)nfin、(12.5±2.2)min、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骨折都具有较高治愈率和远期治疗效果,磁力导航髓内钉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x线逐视下锁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ARF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收治的PNS并发ARF患者48例的临床表现、ARF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4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病理类型以微小病变和轻微病变为主 所有患者在治疗4~20天内尿量达1030~4300ml,平均24h尿量为(1800±500)ml 大部分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为83.33%,按临床缓解标准:PNS完全缓解患者35例,部分缓解患者5例,未缓解患者8例,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时间为17~115天,平均(60.2±31.3)天.结论 PNS并发ARF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小管间质损害及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管腔所致,根据PNS病史及突发ARF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ARF、纠正可逆因素、兼顾PNS和ARF两个环节,且PNS并发ARF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