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平衡、和谐与共生.本文通过奉贤中学总体规划的设计尝试做一种探索,如何创造一个精神的场所,它借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秩序的建筑空间组合与曲折随性的自然空间相互映衬,互为背景,构成一个诗与序、情与理相平衡的和谐校园空间.路易斯.康认为学校的基本原形可推至一棵大树下老师给学生的授业.设计思路由"林"开始,建筑自然的"生长"在这片林中.这个"林"指示一种自然的园林空间和园林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影响和阐述"生态园林"理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古今这两种园林思想在人与自然相和谐方面的不谋而合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探讨了生态园林文化对自然与人类共存的促进作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努力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是探索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条件。通过构建当代和谐大学校园环境是促进高校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保持我国高校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添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障。由此,本文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以环境育人,促进当代大学校园环境主体和谐、要大力加强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要加强大学校园多种文化载体建设力度、要不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校园环境氛围等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决定了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精神的灵魂。这里,自然地涉及到"如何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进行中国式的现代解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同时又超越那种经济的必然性;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哲学基点在于"人",而不是"物";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视角不是"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取向,而是其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作者希望通过这种解读的方式,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蔡家彬 《江南论坛》2014,(10):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央新一代领导复兴中华文化的治国理念和重振中华道德传统的雄心。2014年,中央文史馆下达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课题。5月,全国政协就"书院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调研。湖南、江西两省书院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近年书院研究活动搞得  相似文献   

6.
以中西传统园林作为出发点,从文化角度系统地对中西园林与中西传统居住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得出了两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特点与联系,即: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反映的是传统中国人"务虚"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西方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反映的是西方人"务实"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两者都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特定民族审美观和居住观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以中西传统园林作为出发点,从文化角度系统地对中西园林与中西传统居住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得出了两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特点与联系,即: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反映的是传统中国人"务虚"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西方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反映的是西方人"务实"的审美意识和居住理想,两者都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产物,这种特定民族审美观和居住现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研究多局限于园林内部,常常从一些纯建筑的景观角度去观察园林,没有能够跳出园林看园林,将园林与所在的城市的文化之间联系起来研究。以成都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道教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宗教哲学思想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宗教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同时,园林文化中的多个因素也都能清晰地反映所处城市的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它包含的朴素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在解析<道德经>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基础上,对现代园林中违反生态,过分强调"有为",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从而在生态型园林、节约型园林、当代园林新思潮、园林保健功能区四个方面,给出了<道德经>对建立现代生态型园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相似文献   

11.
林志凯 《发展研究》2010,(12):128-132
廉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让其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开花结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高等院校是培养栋梁人才、传承文明成果、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廉政文化精品的过程,是廉政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校园精神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钱永领  张士军 《时代经贸》2008,6(19):255-256
通过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理论上的分析论述,加深了对新兴文化内涵的认识,探讨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目的的关系、学生价值观以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发展大学校匿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畅 《技术经济》2020,(10):133
中国古典园林是基于中国农耕文明背景的内生型人 文景观,却在不同历史阶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域外园林的生 成和发展。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索了农耕时代亚洲的地缘扩 散、17—18世纪欧洲的跨域漂积,以及20世纪全球的跨文化 移植3个不同时空阶段的海外中国古典园林传播方式和典型模 式,认为全球化下差异性的文化协同和竞争是中国古典园林持 续演进的外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潮"在欧洲商业革命中兴起,工业革命中衰落.其一方面与中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西方文化和商业运作的结果.在欧亚贸易扩张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欧洲政府和商人用神话和文化制造推动了"中国潮"的兴起;后来,随着欧洲本土工业的发展,为了独占欧洲市场的商业和生产利润,欧洲政府和商人又用广告和文化导向将中国产品排挤出了欧洲市场.这种用广告和文化导向制造商品虚拟价值并占领市场的营销手段是当今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在过去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作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具有浓厚的中国园林特色及优美的风景,同时也蕴涵着深厚文化内涵.从颐和园的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对颐和园景点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对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与调查法,阐述了和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提出了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意义,并指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与对策: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运行机制.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监督机制,优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8.
"北京共识"是国际社会用以表述和概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概念."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彰显了"北京共识"的意义与价值,国际社会对"北京共识"认同并推崇,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高度评价.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无论对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是对于现在是或者过去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与地区、西方发达国家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物,其中有丰富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们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形势说"是由风水学派之一的"形势派"引申而来,本文通过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为之后的建筑庭院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秋八月,按中国传统的农业节气,是收获的季节;但就中国将于本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而言,又是播种的季节.在这无论是自然季节,还是社会季节,都是美好季节的季节里,《当代经济》杂志社与当代经济研究会等单位,先后于本年8月22日至23日和8月29日至31日,分别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举办地荆门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举办了"WTO与企业对策研讨暨《当代经济》杂志社工作会议"和"当代经济论坛--WTO与中国对策高级演讲会"(以下分别简称为"荆门会议"和"深圳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