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巨块型肝癌伴后腹膜侵犯病变的滋养动脉血供来源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特点,探索完全性阻塞肿瘤血液供应的方法.方法 对75例巨块型肝癌伴后腹膜侵犯病变的患者通过肝动脉途径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并行完全性化学治疗栓塞术,对其病变区的碘油沉积与CT或MRI的结果显示不符合者,找寻其潜在的肿瘤滋养动脉并行超选择性插管化学治疗栓塞术,术后行CT或MRI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75例巨块型肝癌后腹膜侵犯病变患者首次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术前发现14例分支供血,经1~4次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治疗后发现61例分支供血.后腹膜病变大部分或全部由肝外侧支动脉滋养的患者分别为24例、51例.后腹膜病变滋养动脉为右侧膈下动脉后支48例,为右侧肾上腺动脉25例,为右侧第1腰动脉2例.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插管成功75例.栓塞术后3~6个月CT复查,病变区碘油完全充填72例、大部分充填3例,病变明显缩小、缩小、变化不明显分别为55例、15例、5例.术后6、12、24、36个月生存人数分别为68、61、37、30例.结论 超选择性插管行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肿瘤滋养动脉完全性充填栓塞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血供类型及其治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内血供类型及其对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0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行DSA检查,并对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供血动脉在瘤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分型,根据血供类型进行治疗。结果HCC的血供分为4种类型,即肝动脉瘘型、多血供型、中血供型、少血供型。对其中100例根据4种不同的血供类型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方法。①肝动脉瘘型:采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封堵瘘口,灌注小剂量化疗药物后用超液化碘油栓塞(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PEI);②多血供型:经肝动脉行TACE联合PEI;③中血供型:经肝动脉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超液化碘油(UFL)栓塞及PEI;④少血供型:经肝动脉灌注CIK联合PEI。显效率分别为31.3%、54、1%、38.9%、44.8%,总有效率为76%。结论对HCC患者根据不同的血供类型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术式,可以弥补单一治疗方法的不足,可增强抗癌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导管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9例接受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随访观察6~36个月,评价其有效率并对11项可能影响该疗效的因素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P〈0.05)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寻找影响中远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78.4%;肿瘤直径、个数、供血动脉支数,动脉期肿瘤染色情况、是否行超选择插管等为影响中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导管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中远期疗效确切,但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对于危险因素较多、预测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行其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肝癌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肝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力法。无论是在肿瘤缩小、甲胎蛋白下降等疗效的观察,还是在生存率、生存质量的评价方面,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都是确切的。下面就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肝癌介入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的概述。 1 介入治疗的原理及其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1.1 介入治疗原理 正常肝脏有两套供血系统,即肝动脉和门静脉,而肝癌的血供主要是来源于肝动脉系统。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在肝动脉造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Seldingeg技术,经股动脉引入动脉导管,选择性地将导管插入到肝癌的供血动脉,这样动脉导管一端连着肿块,另一端连向体外,我们在  相似文献   

5.
1.材料与方法:对355例经介入治疗的大肝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85例,女性70例,年龄25—80岁,肿瘤大小5—15cm,以单一巨块型为多 ;1250 mA数字减影 X光机; 4F RH超滑导管、3F微导管及相应超导丝。介入术中,首先对肝动脉途径肿瘤供血进行完全栓塞;再观察栓后的肿瘤轮廓是否与CT、MRI的影像相符。如不相符则提示非肝动脉途径的肿瘤供血存在;对于5 cm以上的肝癌,常规检查隔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以便找到开放的侧支动脉;对已作过介入治疗的大肝癌则常规找寻侧支动脉。 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素125Ⅰ-碘油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体外局部照射治疗原发性HCC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及肿瘤血供的变化.方法3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8例)经肝动脉给予碘油抗癌药乳剂及125Ⅰ-碘油栓塞后择期体外局部照射(40-60Gy),术前、后作彩超测定肿瘤血供变化.对照组(18例)除不予外照射外,其余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瘤体缩小率(CR+PR+MR)为72.2%,部分缓解率50%,均高于对照组(33.3%,16.7%)(P<0.05);治疗组1,2年累计生存率(88.3%,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7.8%,14.8%),P<0.01;治疗组肿瘤血供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富血HCC血供减少程度与瘤体缩小程度显著相关.副作用主要为可耐受的肝功能异常.结论化疗栓塞内照射联合局部外照射治疗HCC疗效高于化疗栓塞内照射,富血HCC血供的变化可以辅助评价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素(125)~Ⅰ-碘油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体外局部照射治疗原发性 HCC 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及肿瘤血供的变化.方法 3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8例)经肝动脉给予碘油抗癌药乳剂及(125)~Ⅰ-碘油栓塞后择期体外局部照射(40-60Gy),术前、后作彩超测定肿瘤血供变化.对照组(18例)除不予外照射外,其余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瘤体缩小率(CR PR MR)为72.2%,部分缓解率50%,均高于对照组(33.3%,16.7%)(P<0.05);治疗组1,2年累计生存率(88.3%,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7.8%,14.8%),P<0.01%;治疗组肿瘤血供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富血 HCC 血供减少程度与瘤体缩小程度显著相关.副作用主要为可酎受的肝功能异常.结论化疗栓塞内照射联合局部外照射治疗 HCC 疗效高于化疗栓塞内照射,富血 HCC 血供的变化可以辅助评价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对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3.1岁。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性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或肿瘤供血动脉,做造影进一步定位,经造影确实导管位置后,注入化疗药物,并根据患者Child分级、临床分期、病灶大小及有无门静脉癌栓等情况决定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化疗药物选择羟基喜树碱20~40mg,  相似文献   

9.
肝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肝癌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阻断肝动脉可使肝癌血供减少90%以上,使肿瘤坏死,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少。但肝动脉阻断(结扎)后由于侧支循环建立较快,所以疗效短暂。而使用各种栓塞剂可以阻断肝动脉大部分分支,有效地延缓侧支循环的建立,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药艾迪注射液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HC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均接受超选择性TACE术。治疗组给予艾迪注射液100 ml加0.9%氯化钠500 ml静脉滴注(静滴),d1~d21;静滴同时进行肝动脉介入治疗,药物为As2O3注射液10 mg;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1 000 mg,顺铂50~70 mg,阿霉素40~50 mg,丝裂霉素8~16 mg),经导管向供血动脉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化剂,随后用明胶海绵(GS)或聚乙烯醇(PVA)微球栓塞该动脉。2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40例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SD)8例,恶化(PD)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0.0%,甲胎蛋白(AFP)下降率为80.0%,肿瘤缩小率为77.5%,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对照组40例中,CR 6例,PR 10例,SD 10例,PD 10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40.0%,AFP下降率为37.5%,肿瘤缩小率为55.0%,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2组中度以上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5%和35.0%。[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As2O3行TAC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HC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不能切除的、由胆囊动脉供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安全性、插管成功率及其疗效.方法:收集我院45例经TACE治疗的由胆囊动脉供血的肝癌患者.36例患者以前曾行2-8次TACE术(平均4次),自初次治疗后的存活期为4-69 mo(平均24 mo).9例患者在首次血管造影时即发现胆囊动脉寄生.TACE技术只有在微导管能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分支,并且造影不出现胆囊壁染色时才能进行.我们对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8个肿瘤完全由胆囊动脉供血,17个由肝动脉及胆囊动脉共同供血.60%(n=27)的患者可以观察到肝动脉的变细或闭塞.32例患者(71%)成功地进行了栓塞治疗而无严重并发症出现.28例患者(62%)有足够的碘油聚集.这28例患者在平均随访18mo后仅有6例(21%)肿瘤局部进展.对于栓塞不成功的13例(29%)患者,分别给予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n=6),放疗(n=4)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的TACE(n=3).结论:71%的患者经胆囊动脉行TACE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如果肿瘤能获得足够的碘油聚集,理想的治疗效果还是值得期待的,本组有62%(n=28)的患者获取良好的碘油聚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A在大咯血患者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大咯血患者,术前均行MSCTA后,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三维重组明确病灶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及病灶位置,选择合适的入路、导管行经导管栓塞出血责任动脉。结果大咯血患者病灶供血动脉种类不一,再加上支气管动脉(BA)的变异较大,数目不定,对介入手术造成一定难度,根据MSCTA显示供血动脉起源、数目及开口位置、方向,对介入术中迅速准确插管,成功栓塞病灶的多支供血动脉,降低病灶供血动脉漏插率,提高介入插管成功率有指导意义。结论根据MSCTA对病灶的供血动脉起源、能准确提高介入术中供血动脉插管成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照射时间,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提高鼻咽部纤维血管瘤(NF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NFA患者行颈总动脉及其分支DSA造影、超选择插管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及金属弹簧圈。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包括同侧上颌动脉、咽升动脉、对侧上颌动脉等。观察栓塞栓塞效果及手术效果。结果68例肿瘤供血动脉均成功栓塞,无严重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435ml。66例肿瘤均获完整剥离切除。随访12例,术后1~4a无复发。结论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NFA急性出血效果可靠,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双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肝脏瘤体内注射32P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对残留的肝癌组织治疗效果。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一周,B超引导下在残留的肝脏肿瘤内注射32P。结果肝脏残留肿瘤组织内注射32P后,可使肿瘤进一步缩小,由术前78.6mm±5.2mm缩至42.3mm±7.3mm,P<0.01,肿瘤液化、坏死。AFP由675.43±162.65μg/L降至68.12±24.23μg/L,P<0.01。肝动脉血流速度降低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B超引导下肝脏瘤体内注射32P双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肝肿瘤门静脉血供和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和临床意义。碘油肝动脉栓塞后进入门静脉的现象值得深入研究,以确定是否可通过动脉途径实现肿瘤门静脉血供的栓塞;寻找适合于各种目的的门静脉栓塞剂是研究中的又一新课题;而探索经门静脉介入插管的新途径和选择性插管新技术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2):137-141
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黎军强等(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537100);《放射学实践》,2006,21(6):611-613[目的:探讨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性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导管对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供血动脉超选择化疗栓塞术。结果:本组29例共行化疗性栓塞41次,术后血清AFP下降大干50%者24例(82.8%),肿瘤缩小〉50%者6例(20.7%),肿瘤缩小在25%-50%者16例(55.2%),其余患者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术后肝功能损害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肝癌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祖苡 《山东医药》1996,36(7):24-25
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治疗肝癌30例疗效分析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250001)李祖苡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自1989年以来用三种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306例,现作对照分析和讨论。1资料与方法将30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60例确诊的无手术指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先行TACE,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灌注5-氟脲嘧1 000 mg+羟基喜树碱20 mg,然后用微导管超选肿瘤供血动脉,将超液化碘油10 ml与吡柔比星30 mg制成碘油化疗乳剂,对肿瘤进行栓塞;而后再注入细微颗粒对肿瘤血管进行栓塞,如PVA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复查肿瘤供血动脉消失。3~4周后复查上腹部CT、肝肾功能、血常规,如果肿块体积过大,须再次行TACE治疗,待肿块缩小后,再进行3DCRT;TACE平均为3~5次。所有患者均行3DCRT。结果放疗结束1个月后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34例,无变化(NC)12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CR+PR)为75%,1年生存率80%,2年生存率35%,3年生存率13.3%,死于非肿瘤相关疾病6例(10%),至随访日生存者5例(8.3%)。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结论 3DCRT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杀灭肿瘤细胞、明显提高肿瘤局控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理想、有效的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转移的影像学评价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病例,共计46个病灶。病灶直径2-18cm不等。所有患者均行肝脏CT三期扫描和肝动脉造影。介入治疗7例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1例行左锁骨下动脉植入化疗药盒导系统术(肝动脉PCS术)。3例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明显的患者还行经皮坏死物引流和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结果 46个肝脏转移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较大时囊变成份增加。CT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染色丰富。随访3-10月(平均6.7月),4例经肝TACE术后肿瘤缩小,1例进行肝动脉PCS要患者肿瘤大小无变化,2例肿瘤增大。3例经皮肿瘤坏互物引流者肿瘤缩小明显。结论 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为富血供肿瘤。肝TACE术、肝动脉PCS术和经皮坏死物引流术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