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正旺  马欣  杨鑫 《华中建筑》2013,(10):46-48
对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内几种建筑布局及其绿地中空气的pM2.5浓度所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建筑布局会影响其PM2.5的浓度分布,而不同绿地形式也会对PM2.5浓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进一步地,建筑布局与绿地形式的不同结合也导致了PM2.5浓度的变化.调查还显示:①灰霾天气条件下,建筑群中空气的PM2.5浓度远超国家标准;②所调查的多种绿地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的PM2.5浓度,但效果小于植物群落;③建筑布局的高度、围合方式对空气中PM2.5的浓度具有一定影响;④多层合院式布局中的林荫道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布局,以利于减少PM2,5暴露.  相似文献   

2.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O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3.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拍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0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4.
由于雾霾的影响,PM2.5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在不同天气以及开关窗条件下测试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室外的PM2.5浓度受天气影响较大。雾霾天气情况下的PM2.5浓度明显高于下雨和晴朗天气下的PM2.5浓度。同时,在开窗和关窗条件下,室内外的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跟随性。室内外的PM2.5浓度最大值常出现在8:00~10:00时间段左右。为研究室内外PM2.5浓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气象台天气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雾霾天气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冬半年出现雾霾天气的频率越来越高,恶劣的空气环境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PM2.5浓度的升高则是形成雾霾天的直接原因.文章选取杭州主城区运河段一个典型沿河住宅小区,通过实测住宅小区居住环境中PM2.5浓度及室外气象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探索PM2.5浓度与室外气象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模拟研究掌握沿河住宅小区PM2.5浓度分布及变化规律提供依据,为改善沿河住宅小区空气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15)
为了研究南京市北郊冬季灰霾不同阶段中的含碳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及湿清除作用,采用DRI Model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2015年1月南京市北郊采集的大气PM2.5样品中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ry carbon,EC)的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北郊冬季PM2.5、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79.64、18.58和6.29μg/m3,属于国内较高水平,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与清洁日相比,灰霾日PM2.5、总碳(total carbon,TC)、OC和EC的质量浓度更高、变化范围更大,灰霾期间的二次污染作用强于清洁日期间,含碳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在灰霾的生成和消除阶段都较为稳定;降水过程对含碳颗粒物的湿清除作用显著,清除效果与降水强度有关,且降水对于OC、EC的清除效率大于二次有机物(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西安地铁已投入运营的一、二号线各车站的站台、站厅、车厢内PM10、PM2.5、CO2、TVOC及氡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现有的机械通风系统可以较好地控制地铁环境中的颗粒物、CO2和氡的浓度,但是对于运行初期环境中的TVOC,通风换气量不够,浓度普遍超标。两条线站厅、站台和车厢的PM10浓度均未超标;二号线个别站点站台PM2.5平均浓度不同程度超标。两条线站台、站厅CO2平均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人流密度较高的站点。一号线站台、站厅、车厢TVOC浓度普遍超标,二号线只有车厢内超标。两条线的氡浓度均未超标,但站台高于站厅。相关性分析表明,站台PM10浓度与室外相关性较强,而站台和车厢内PM2.5浓度与室外相关性均较弱。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9)
PM2.5浓度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PM2.5浓度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着重研究了天气因素对它的影响,先后分析了温度,风力大小,天气情况对PM2.5浓度的影响。根据特定的数据对象,讨论了杭州地区PM2.5浓度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7)
对秦皇岛市点位PM2.5和PM10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采样(采暖期一个月,非采暖期一个月),初步研究了秦皇岛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和PM10的污染特征以及采暖期PM2.5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采暖期PM2.5的平均浓度明显高于非采暖期,约为非采暖期的1.13倍,采暖期PM2.5在PM10中比重也高于非采暖期PM2.5在PM10中的比重。秦皇岛市PM10的污染较为严重,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的日均值均相对于国家二级标准150μg/m3分别超标12.7%和14.0%。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2.5、PM10的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倒S"的变化趋势(即早晚各有峰值)。PM2.5质量浓度受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其中与日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具有相关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夏、冬两季典型霾过程期间,对上海地区自然通风房间的室内外空气中PM10、PM2.5的逐时变化进行了连续实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霾天无论室内或室外,PM2.5均为颗粒物浓度的主要贡献者。利用实测数据讨论了PM10和PM2.5间的关系和室内外浓度I/O规律。PM2.5/PM10的变化范围在夏、冬两季实测霾过程中分别为0.741~0.984和0.788~0.957。此外,实测结果说明,在霾天气下通过单边自然通风来改善或维持室内空气质量将不会有实质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