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1,(12):17-18
鞍山因有山如马鞍得名。明朝洪武年间置鞍山驿堡,后因为铁矿发展为城市。战国时期,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秦属于辽东郡,西汉属于幽州辽东郡;东汉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围。三国和西晋时期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相似文献   

2.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3.
策略部署: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军事部署:实行统一指挥分兵游击组织部署: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1,(4):18-21
任弼时故里——湖南湘阴 湘阴,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地属楚国。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县治设琴棋望(今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湘阴入岳阳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唐武德八年(625年),并罗县入湘阴。  相似文献   

5.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1,(10):43-43
株洲市,湖南省辖市,简称株。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邻江西省,西南与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相连,北界长沙市。今株洲境域,上古属三苗辖地,春秋战国时,属黔中郡。秦和西汉属长沙郡湘南县。东汉湘江之东岸属醴陵县,湘江之西岸为湘南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与刘备分湘江而治。三国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取“建安宁边境”之意,故名“建宁”。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2):20-20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被称为长水,又称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  相似文献   

7.
柘城县     
柘城古为朱襄氏都邑,春秋为陈之株野地。秦置柘县,属陈郡。柘城县名称来历,据《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封曹操为武平侯,柘县为其食邑之一。三国属陈郡。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更名柘城县,属梁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县分入谷熟、宁陵二年。永淳元年(公元628年)十月又复,属宋州。五代仍之。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全属睢州,后省。元大德七年(1303年)复置,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09,(3):29-31
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秦置县,南朝宋废,隋一度复置。两汉为山阳国、昌邑国、山阳郡、兖州治所。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2):21-22
李达的故乡——湖南零陵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潇水湘江汇合处,雅称“潇湘”,系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故乡。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零陵迁至泉陵侯国,  相似文献   

10.
通县自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区域的增减,称谓变更,治所的迁徙,错综复杂,其说不一。据《北京史》载;“秦使天下飞舟挽粟起于黄陲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北河盖白河也”。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已利用潞水向琢郡、渔阳、右北平诸郡运草输粮,以给边关,成为幽州之东的交通孔道,为置县奠定了基础。西汉时,始置路县,治所在今胡各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2月31日,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第一批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其中政区类地名"吴州"与"吴陵"得名于唐初设置的吴州、吴陵县。《新唐书》"地理五"载:"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吴陵,以县置吴州。七年州废,复故名,来属。"唐朝州郡命名主要有四种类型,最多的是取隋朝或南北朝旧州郡为名,其次是取境内山川为名,第三是取吉祥福祉、怀柔安边字词为名,第四是取本  相似文献   

12.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北汝河上游。现属许昌专员公署管辖,全县总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 在《国语·郑语》中记载郑桓公与周史伯的谈话说:“惟谢郏之间,其冢君侈骄,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若更尹而周训之,是易取,且可长用也”。这说明,“郏”见诸典籍可上溯至西周,郏乃周土也。东周为周王领地。战国初属楚,而后韩灭郑,郏则归韩国。始皇统一中国,郏县随秦颍川郡。两汉随秦制,三国时郏县属曹魏之颍川郡。晋设襄城郡并辖郏县。至十六国时,郏县属北魏,并改为龙山县。于隋朝又改龙山县为汝南县,到公元583  相似文献   

13.
彭雪开  伍姚 《中国地名》2012,(10):60-61
渌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株洲县域,上古属三苗国。宋、元之交《文献通考》:“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今长沙)、衡州,皆古三苗国。”夏、商、周。属荆州,多属扬越势力范围。春秋中期以后,多属楚国势力范围。清同治《西萱陵县志》称其境域属楚国南境。  相似文献   

14.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  相似文献   

15.
四、春秋战国西周末年,国室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王室对诸侯的控制渐渐失去约束力,周天子基本上依靠信誉、信用维持对诸侯的统治。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后,因“烽火戏诸侯”,将仅有的一点信用也丧失殆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大戎所杀,西周亡。诸侯立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改名王城(令河南省洛阳市),是为东周。从此,诸候们挟各自的实力,以王室腐败为由,开始从行政上、后又从道德上摆脱周王朝的控制,诸候国逐步在领土和国事上独立。周王朝与诸侯国的关系演变为“割据模式”(参见图5),诸候已实际上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1,(12):19-20
战国时期,抚顺地区属燕国的辽东郡。汉代设玄菟郡,治所即在抚顺。西晋时期的高句丽王国在抚顺的高尔山上建新城。初唐时期,曾为安东都护府下辖的都督府治所在地。辽、金时,属东京道贵德州贵德县,元设贵德州巡检使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修筑抚顺城,设抚顺干户所,抚顺得名于此,其意为“抚绥边疆,顺导夷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09,(2):34-35
蒙城县名源于东晋曾侨置蒙郡,县治所位于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15千米处。梁、北魏或为侨置区划,或为军城,东魏复为蒙郡、县。唐代定名蒙城县。关于蒙城的名称由来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商代此处属北冢,“北”与“冢”上下相合为“蒙”字。二是为纪念庄子而得名。旧《蒙城县定动说:“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宋·苏轼所撰《庄子祠记》也说:“庄子,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清燕堂诗》中有“清燕新豫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财富。对于这一点,我国人民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图书馆,就是把“图”放在首位的;还有“左图右书”的说法,古来左为上,说明也是把地图放在前边的;再如,秦灭六国,始并各国之图籍席卷而入关中。秦灭汉兴,“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肖何传)。后来这些地图律令给汉王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汉王朝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之多少,疆土地形和兵力分布,就是与“以具得秦图也”有关(史记·肖相国世家)。  相似文献   

19.
长葛县,现属许昌地区管辖。位于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线上,是中原古县之一。 据史籍可知长葛之名久矣。《长葛县志》载:“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长葛。又传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县郡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争战濒繁相互兼并,春秋属郑国,战国前属韩国,后来属魏国。魏时更名长社(据考以社中有树暴长而得名)始见于史书。  相似文献   

20.
太平,语出《庄子·天道》:“太平,治之至也。”按文言语法结构其中的“至”应作“极”之意,全句的语义应是:时事安宁和平是社会政治的理想境界。唐代设置太平县(今属黄山区境),县名由来是否就取义于此,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据《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宣州》载:“太平县,南二百八十五里,元八乡,本泾县之地。唐天宝十一载以地居郡东南僻远,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因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兢(注:浇兢,此处代指“结聚为盗”的说法)。时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康熙太平县志》直接引用这段话来解释县名由来,我们今天读来甚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