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伤,病死率极高。由于存在严重免疫麻痹,易合并真菌感染。临床上广泛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广谱抗菌药物,使肝衰竭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明显增加。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诊断缺乏有效手段。同时,由于肝功能失代偿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存在,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成为临床面临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对于真菌感染的免疫治疗、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态治疗等新治疗策略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将主要阐述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  相似文献   

2.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以及不同程度的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以及下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是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其病情危重,预后极差,病死率高。本文对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与单纯的消化道出血的临床鉴别要点、肝衰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谱以及诊断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对其治疗的策略及相关进展进行了讨论,同时提出了以药物、内镜下治疗、TIPS 等多种治疗方法为依托的综合治疗策略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肝功能不全(liver insufficiency)一词表明肝脏功能的损害,而肝衰竭除肝功能损害外,还涵盖了更广泛的临床、生化及神经精神系统的异常。肝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失代偿期早有明确界定,在失代偿与肝衰竭之间会有一个间歇,有人把失代偿期与肝衰竭混淆是不妥的。急、慢性肝衰竭的病死原因多与并发症相关。因此,从治疗效果的角度来看,及早诊断、及早防治并发症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4.
徐肇敏 《胃肠病学》2007,12(5):257-258
近年来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我国似有增高的趋势,其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需临床医师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到肝衰竭定义和分型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3-26日,第18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在韩国首尔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肝脏病学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暴发性肝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发性肝衰竭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以肝功能严重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暴发性肝衰竭的病死率高达 80 %~90 %,这种不良后果反映了肝脏受损严重而再生不足 ,以及由于全身性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过高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上 ,患者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的信号包括神经功能紊乱 (肝性脑病 )、肾功能衰竭和心肺衰竭 ,患者通常死于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 ,SIRS)后的严重感染[1] 。肝炎病毒、药物和休克均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 ,但大部分暴发性肝衰竭由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我国肝衰竭的首要病因为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在西方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因素[2];酒精性肝损害常导致慢性或慢加急性肝衰竭.肝衰竭在儿童中多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衰竭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辅助治疗及肝移植术治疗等,其中内科综合治疗是基础,但内科综合治疗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缺乏特效药物及方法,病死率仍然较高[34].因此,肝衰竭内科治疗过程中,正确的思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受损,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腹水以及肾功能障碍等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lic insumciency)。肝功能不全发展至晚期,称为肝功能衰竭(肝衰竭)。多年以来,由于各国肝衰竭的临床特点不同,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及预后判断等问题始终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治疗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广利  王伟  刘同刚 《肝脏》2010,15(1):68-69
国内外尚无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既往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无效,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未将肝衰竭患者按病因、临床类型进行分层观察分析。自2003年始,我们系统观察了糖皮质激素对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般在获得肝衰竭病因前就需要进行干预,其基本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外科肝移植术。经内科药物和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的肝衰竭,尽管原因不尽相同,都应考虑行外科肝移植术。通过合理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等,肝移植可以有效治疗肝衰竭并改善其预后。肝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对目前治疗肝衰竭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公认的治疗方法有重症监护与支持治疗、针对病因治疗、调节免疫治疗、防治各种并发症、人工肝支持治疗以及肝移植等。认为肝衰竭的治疗更应强调内科-人工肝-肝移植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工作中坚持早诊断、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同时还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制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2.
俞蕙  谢新宝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2):899-901,914
1 儿童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国内,儿童肝衰竭又有儿童重症肝炎、小儿暴发性肝炎之称.儿童急性肝衰竭(pediatric acute liver failure,PALF)定义为原先无肝脏损害,8周内突发严重肝功能障碍,注射维生素K1无法纠正的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20 s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可无肝性脑病;或肝性脑病合并凝血障碍,PT>15 s或INR>1.5.这一概念对儿童有不足之处,有些儿童代谢性疾病累及肝脏,平时无症状,可突然表现为急性肝衰竭(ALF),可有脑病症状,但和ALF无关.  相似文献   

13.
<正>从1855年Thomas Addison 首次报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renal insufficiency,AI),到1949年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替代治疗运用于临床,近100多年AI的诊治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GC和性激素。A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基础或者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所致的疾病,AI按病因分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primary adrenal i  相似文献   

14.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10月出台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肝衰竭的指南。国际上迄今为止仅见美国肝病联合会(AASLD)于2005年5月出台的有关《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且范围局限。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指南》最为全面和广泛地反映了肝衰竭的临床诊疗现状。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织撰写,  相似文献   

15.
梅毒流行病学和诊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性接触、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性,发病人群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农民工、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目前,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诊断、基因诊断和脑脊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因其简便、可靠,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梅毒的治疗应遵循早期、规范、足量的原则。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肝衰竭在研究方法学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为后组学时代服务于肝衰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人工肝技术也日趋成熟,作为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正>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近几十年来,心力衰竭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新药物、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国陆续推出了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并不断更新。2018年10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1](下称新指南)正式发布,是迄今我国最完整的心力衰竭诊治与防控指南,集合了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临床试验证据。本文依据新指南,同时结合国内外新进展,对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性肝脓肿是发生于肝脏的一种继发性感染。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间,发生细菌性肝脓肿的常见原发感染灶是急性阑尾炎,死亡率可达75%~80%。近20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学、感染途径和治疗有了很大的变化,胆系结石和肿瘤一般为主要基础疾病,感染性休克为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近年发现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本病。目前,由于B超和CT影像技术等的发展,在影像引导下作脓肿穿刺或经皮引流术,使得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总体死亡率下降到6%~25%之间。  相似文献   

20.
Renal artery stenosis may cause or deteriorate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or renal insufficiency.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endovascular tools have lead to a more widespread use of endoluminal renal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indications for this type of therapy. Since the first renal artery angioplasties performed by Felix Mahler and Andreas Grüntzig in 1978, numerous single centre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and since the early 1990's stenting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 caused either by atherosclerosis or fibromuscular dysplasi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endovascular tools on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nd gives an overview concerning the clinical impact of renal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randomized studies there is nonetheless evidence that stenting of hemodynamically relevant 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 has an impac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enal func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