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海域岛屿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众所周知,我国四大海域中分布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特征不尽一致的6000多个岛屿,虽然屡经调查研究,也曾对类型和成因做过一些研究,但对这些岛屿的空间分布规律,却未见报道先例。笔者在西沙群岛生物礁和海岸带晚第四纪地质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新近纪以来,在南海海域陆架边缘、陆坡隆起和深海火山岩隆等构造背景上,发育了大量的生物礁滩沉积体。受沉积环境和基底的控制,不同地区的生物礁发育时间与沉积特征有所不同。中建礁位于西沙群岛西侧,与西沙群岛区生物礁不同,是在南海北部陆坡隆起背景上发育形成的孤立生物礁。在前人现代生物礁调查的基础上,首次对中建礁开展了船载重磁、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勘查,并采用地震层序地层和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对中建礁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中建礁区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界面,明确了中建礁基底的岩性特征及形成时间;并通过对礁前斜坡扇的研究,认为中建礁经历了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上新世以来等3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海滩岩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沙群岛现代生物礁最新科考成果,在数十个岛屿上发现海滩岩,划分为固结海滩岩、高位海滩岩、坍塌破坏型海滩岩、侵蚀破坏型海滩岩和侵蚀型海滩岩5种类型;描述了它们的手标本特征、赋存分布及岩石类型和作为油气储层的价值;指出甘泉岛淡水资源的存在归因于海滩岩的胶结致密程度。  相似文献   

4.
风驱生物礁相模式——一种新的工作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生物礁复礁体亚相的因素不仅是海平面变化,岛屿也是一重要因素.在北半球低纬度区,以东北季风为主,冰期到来时,在强季风的活动下,灰砂岛顺风向移动,驱使生物礁亦向同一方向迁移,其结果必然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生物礁相模式.在垂向上,出现从盆地相-礁前塌积相-礁格架相-礁后砾石相-礁后砂相-岛屿相(有时为风成沉积相)的序列.  相似文献   

5.
南海珊瑚岛礁总体处于退化状态,卫星遥感可以实现珊瑚礁区底质演变的监测.本文以西沙群岛海域赵述岛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对浅海地貌变化进行遥感分析.将影像进行水深校正和波段组合,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珊瑚礁地貌分类,可以清晰的识别灰沙岛、礁坪、礁前坡、泻湖坡、暗滩和海面六种地貌类型,以Worl...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沙群岛松散堆积物的粒度和组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4—1976年,我们三次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了地质地貌考察,在各岛洲采集了大量海滩岩和松散堆积物样品,大部分采自海滩,部分采自其他地形部位(包括岛屿陆上、中部泻湖、礁平台和较深处),并对14个主要岛屿上的24个松散堆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和基本生物碎屑组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辽阔的南海中,有着许多由珊瑚礁组成的大小不等的岛屿,沙洲和滩礁。西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靠西北面的一群珊瑚岛礁,位于海南岛东南方一百七十多海里。它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等三十多个岛屿、沙滩、暗礁所组成。宣德群岛及附近的主要岛屿有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石岛、永兴岛、东岛等。永乐群  相似文献   

8.
王存信 《海洋科学》1977,1(2):20-25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包括北部的宣德群岛和南面的永乐群岛在内的三十多个珊瑚岛、礁组成。 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一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特别是我国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渔民,世世代代在这些岛屿及共邻近水域从事生产和航海活动,积累了大量有关航海、气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 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 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 其中桡足类最多, 达83种, 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 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 桡足类占总丰度的51.08%, 其次是浮游幼虫(16.30%)、浮游被囊类(13.22%)和毛颚类(7.70%)。浮游动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丰度在岛屿和环礁之间以及环礁的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均存在差异; 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在东岛、玉琢礁和华光礁较高, 而在七连屿和北礁较低; 5个环礁向海礁坡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皆高于潟湖区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岛礁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两个聚群(相似水平85%); 岛屿近岸及环礁的潟湖群落(Ⅰ)和岛屿远岸及环礁的向海礁坡群落(Ⅱ); 两个聚群浮游动物组成差异较显著(r=0.832, p<0.001); 前者的种数、多样性指数、总丰度和主要浮游动物类群如桡足类、毛颚类和浮游幼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后者。环礁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环境差异可能是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不同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生物礁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孤立台地生物礁沉积模式2个方面对巴哈马滩与西沙群岛进行对比分析:巴哈马滩礁区主要沉积粒状灰岩、泥质灰岩、斜坡发育生物碎屑灰岩,海底文石和镁方解石胶结作用强烈,致大部分原始孔隙度阻塞,孔隙度降低;西沙礁滩海滩岩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地层主要发育生物碎屑灰岩和白云岩,各种藻类格架的杂乱分布增大岩石的孔隙度。巴哈马滩以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为主,发育台地边缘斜坡及滩礁型孤立台地,西沙孤立台礁区主要发育永乐、宣德2类环礁沉积系统,以及台地边缘礁、塔礁、马趾礁、环礁、点礁等多种生物礁类型。大巴哈马滩具有侧向生长的潜力和周期性进积作用的特征,西沙陡坡高能带发育进积型与侵蚀型2种沉积类型,风暴潮与盛行风作用成为灰沙岛的主要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西琛1井中新世生物礁被认为是植物藻礁白云岩,但为一孔之见。基于西沙群岛两大环礁3个岛屿的3口晚中新世—中中新世钻井生物礁全取心岩心的资料,开展藻礁白云岩的储层对比及成因模式分析,证实白云岩在各自埋深、厚度等方面虽不一致但特征较为相近,均处于中新世,多属藻礁白云岩,对于理解西沙群岛新近纪生物礁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涉及白云岩3层,总厚724.65m,通过常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光粉晶衍射和物性测试分析发现,3口井的研究井段以藻礁白云岩为主,但深度不同;白云石矿物隐晶—粉晶—细晶状,发育粒间孔、藻架孔和生物体腔孔等原生孔隙和粒内溶孔、铸模孔、藻体溶孔及裂缝等次生孔隙;并在多个层段形成粒内溶孔—晶间孔—藻体溶孔组合;具有高孔、高渗显著特征,为有利油气储层。本段白云岩锶含量低,是新近纪全球冰川性海退事件的结果,构成混合水白云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灰砂岛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沙群岛灰砂岛是晚玉木冰后期在各环礁的宽广礁坪上堆积的砂岛,堆积物质为礁碎屑和生物砂、砾.它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季风风浪、海平面变化、礁坪的发育和环礁礁湖的变迁等有密切的关系.对它的研究丰富了生物礁的内容,为生物礁经济资源的开发提供有益的资料,并为礁相油气田的研究提供将今论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对我国广东省的西沙群岛进行了多次考察,着重于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类和区系研究,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报告。1975年5-6月派出的考察队在西沙群岛的10个岛礁进行动植物区系调査,同时对永乐群岛西南面的金银岛和宣德群岛最东面的东岛进行了珊瑚礁礁平合的生态调査;1976年1-4月另一支海藻考察队又调查了西沙群岛18个岛礁。这两次生态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热带珊瑚礁礁平台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在各个垂直分布带上的组成,了解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以及珊瑚礁礁平台鱼类的生态类型,为研究热带珊瑚礁动植物的生态特点,开发利用珊瑚礁生物资源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西沙石岛风成石灰岩和化石土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石岛是西沙群岛中的一个岩石小岛,位于西沙群岛最大的一个岛屿——永兴岛的东北,相距1公里余.海拔高度达15米,是西沙各岛之冠.岛上岩石矗立,侵蚀海岸地貌特征异常明显,与晶莹洁白玉带般海滩环绕的其他灰砂岛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它自身固有的独特特征,素被涉足西沙的地质家们所瞩目,无不以石岛地质为重点探索西沙群岛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质历史.然而由于石岛灰岩的成因未被真正认识,导致研究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符,各种假想和争论纷坛的解释也就应运而生.笔者为开展礁相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石岛地质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石岛生物砂屑灰岩是一套风成沉积,并在这些岩层中发现两个化石土壤层,而且在化石土壤层中找到较为丰富的原地陆生腹足类蜗牛化石组合.同时,也对石岛与永兴岛的关系提出了新认识.本文是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这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中新世生物礁矿物相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X光衍射分析技术对西沙群岛中新世生物礁钻井岩芯的矿物相作定性-定量研究,揭示了礁体矿物相组成、白云石矿物相特点,讨论了石英矿物的成因与意义等。笔者认为,探讨生物礁碳酸盐岩矿物相构成及其它有关问题,为直接研究岩石的演化与成岩、所经历古环境-古海洋事件以及白云化机制等提供了准确参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沙群岛金银岛和东岛礁平台的分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5年5—6月及翌年1—4月先后派出考察队赴西沙群岛对珊瑚礁动植物区系进行了考察,除采集各类动、植物标本外,还进行了礁平台生态调查。本文重点叙述西沙群岛礁平台的分带特点,有关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态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7.
参考相关资料对比水泥类、油井类、舰船类及其他类型人工鱼礁对海洋生物诱集效果,探讨不同材料人工鱼礁在诱集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生物诱集效果高出天然礁区(对照区)的比率达68.75%.不同材料类型人工鱼礁的生物诱集效果存在差异:水泥类人工鱼礁生物诱集效果高于天然礁区的比率为71.43%;油井类人工鱼礁生物诱集效果高于天然礁区的比率为50.00%;舰船类人工鱼礁生物诱集效果高于天然礁区的比率为100.00%;其他类人工鱼礁生物诱集效果高于天然礁区的比率为80.00%.研究资料分析表明人工鱼礁的建设,需要更多地结合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人工鱼礁对海洋生物的增殖效果,促进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沙群岛晚第三纪生物礁研究的新成果: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建立了它们的演变系列,描述了它们的造礁作用:探讨了礁白云岩成团。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新种,提出了中新世地质界线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我国有关单位对西沙群岛作了一系列的调查。我所在1973、1974年对西沙群岛也进行过多次调查,获得了不少造礁珊瑚的标本及有关资料。本文先报道有关西沙群岛的造礁石珊瑚的一个新属及两个新种,其他的种类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琛一井晚中新世以来礁相沉积物类型和有孔虫分布的分析,将纵向沉积序列分为9个相段.讨论了各时期沉积相段的碳酸盐矿物和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礁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条件的变化、进行区域性礁相沉积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