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通过两因素交互重复实验,模拟不同原料(高粱、玉米和稻谷)、小曲(3个不同区域的川法小曲白酒生产常用的糖化发酵剂)的传统川法小曲白酒酿造工艺生产(培菌1 d、固态发酵7 d),探讨两因素对川法小曲白酒酿造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清其酒体的主要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酒体挥发性风味物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原料对出酒率、酒体总酯含量及感官评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小曲及小曲与原料的交互对酒体总酯含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酒体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5种、醇类10种、醛酮类6种、烷烃类5种以及其他10种,其中相对百分比含量较高的是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等。定量方法显示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2>0.99,稳定性试验的RSD<5%,回收率试验在85%~130%之间,方法适合定量分析。高粱小曲酒中乙酸乙酯浓度最高达到192.24 mg/100 mL,玉米小曲酒中异戊醇浓度最高达到185.73 mg/100 mL。稻谷小曲酒中乙酸乙酯浓度最高达176.29 mg/100 mL,但其β-苯乙醇的浓度远高于高粱、玉米小曲酒,达到24.13 mg/100 mL。定量到的挥发性成分基本位于川法小曲白酒中微量成分的最佳浓度范围。原料及小曲对川法小曲白酒酿造特性的影响对混粮生产川法小曲白酒及改善川法小曲白酒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曲清香型白酒从生产工艺上可分为传统法小曲白酒和纯种根霉小曲白酒两种。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与川法小曲酒相比较,在主体香气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总酸总酯含量高于川法小曲酒,尤其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乙酸乙酯为川法小曲酒的1.5~2倍,乳酸乙酯是川法小曲酒的2~4倍;杂醇油含量低于川法小曲酒,但是正丙醇含量远高于川法小曲酒。在口感方面,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更醇厚和丰满。对制定小曲白酒国标提出以下建议:①标准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②可以参考其他香型白酒2006版本新国家标准;③考虑其先进性和适当的体现量;④考虑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喆  张梦思  孙细珍  熊豆  杨宏 《食品科学》2022,43(14):264-27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质量等级的小曲清香型白酒样品进行全面定性与定量分析,明确不同质量等级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关键性风味成分,继而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2种小曲清香型白酒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2种质量等级的小曲清香型白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在种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乙酯类风味成分在优级酒中的风味贡献度大于一级酒,而部分高级醇类、硫化物、醛酮类、呋喃类等成分在一级酒中的贡献大于优级酒。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乙醛等化合物含量在2种不同质量等级小曲清香型白酒中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导致二者感官评价和风味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关于白酒中醇酯等主成分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沈尧绅  曹桂英 《酿酒》1994,(2):32-40
关于白酒中醇酯等主成分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探讨沈尧绅,曹桂英,孙洁,程光田(内蒙古轻工研究所,山东景芝酒厂)一前言白酒中含量较多的酯为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和戊酸乙酯。主要的醇类除乙醇外,还有正丙醇、仲丁醇、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甲醇...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产地香菇对香菇小曲酒风味的影响,试验对比空白组与分别添加福建、浙江、河南和湖北产香菇酿造的小曲酒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比其香气特点。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添加香菇后出酒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总酸与总酯含量均有上升,其中湖北香菇酒样的总酸与总酯含量最高,分别为0.62 g/L和1.47 g/L,同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3.70分,酒味醇厚、酒香协调浓郁,风格典型;在香菇白酒与空白组中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成分,添加湖北香菇的酒样中挥发性成分最多,为30种,其中乙酸乙酯、辛酸乙酯、正丙醇、异戊醇和乙缩醛等物质含量较高;湖北香菇酒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丰富,酯类、醇类和醛类关联性强,与其余4组酒样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辅以湖北香菇酿造的小曲酒感官评分最高、理化指标良好、香气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是酿造相关香菇白酒较为理想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黑果花楸酒是一种新型小浆果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探究其主要风味成分,并结合各物质的香气活性值(aroma activity value,OAV)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香气轮分析。结果表明:黑果花楸酒中含有6种有机酸,乳酸含量最高,为7.981 g/L,其次为苹果酸和丙酸,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丙酸含量较低,乳酸对酒体风味贡献较大。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异丁醇、异戊醇、苯甲醇、苯乙醇、乙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苯甲酸乙酯、乙酸、癸酸和苯甲醛等10种物质。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提供的干红葡萄酒为实验材料,采用超声波处理、臭氧处理、橡木保温处理等方法对葡萄酒进行人工催陈实验,研究了葡萄酒人工催陈过程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葡萄酒经超声波催陈18min时,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臭氧产量为200mg/h时处理葡萄酒18min,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当采用橡木片催陈时,在500mL葡萄酒中加入烘烤过的橡木片50g,在50℃条件下恒温保藏4d,有利于提高葡萄酒中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降低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  相似文献   

8.
仰韶低度白酒生产过程坚持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窖池的改造、养护管理;加强大曲生产技术研究,搞好优质大曲生产;研究确定先进的大曲生产工艺。仰韶低度酒的质量风格:①乙酸乙酯含量较高,大于乳酸乙酯含量,乳酸乙酯则相对较低;②正丙醇、异戊醇含量不是特别高,但异丁醇的含量比正丙醇稍高;③总酸含量相对较低。(孙悟)  相似文献   

9.
全汁发酵荔枝烈酒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肖利民  李巍青  曾新安  高敏 《酿酒科技》2009,(8):123-124,127
采用溶液萃取法.提取全汁发酵荔枝烈酒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鉴定出24个香气组分,其含量以异戊醇、异丁醇、正丙醇、乳酸乙酯、乙酸乙酯等为主.荔枝烈酒中检测出的荔枝果香成分有松油醇、香茅醇、3-甲基-2-丁烯醇、糠醛等,检测出的发酵香气成分主要有乳酸乙酯、乙酸乙酯、1,1-二乙氧基乙烷、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等,各种香气成分相互协同、缓冲、烘托、叠加的结果共同赋予荔枝烈酒的典型香气.  相似文献   

10.
对玉蝉小曲和安琪小曲分别复配不同比例的酱香大曲酿酒,通过对比出酒率及产酒品质,发现A组(玉蝉小曲)复配酱香大曲比例为10%时,出酒率提高3%左右;复配大曲比例为30%时,乙酸乙酯含量提高约0.4 g/L;复配大曲比例为20%时,异丁醇含量降低0.2 g/L。B组(安琪小曲)复配酱香大曲不能有效提高出酒率与酒体中风味物质含量,但对异丁醇含量降低有一定积极作用。因此,在传统小曲清香型酒生产中添加适当比例的酱香大曲,对小曲酒的出酒率及酒体中苦味物质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作用,与玉蝉小曲复配使用,也可有效提高酒体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以及乙酸等重要呈香呈味物质的含量,提高酒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闽南地区小曲酒工艺特点及香味成分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闽南小曲酒以大米为原料,以“厦门白曲”为糖化发酵剂,用曲量少,为原料的1%左右,酒酸度低,出酒率高,60度酒原料出酒率可达63%-65%,以大缸为发酵容器。其香味成分酯类以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为主,含量均在35mg/100ml以上,占总酯的95.5%;酸类以乳酸为主,占总酸量的61%以上,乙酸占总酸的31%,两者含量均在10mg/ml以上;醇类以异戊醇和异丁醇含量最多,分别为90mg/100ml和46mg/100m以上,占总醇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高压射流技术对白酒的催陈作用。方法:用超高压射流(50、100、150、200、250、300MPa)处理新酒,以总酸、电导率、异戊醇/异丁醇、四大酯为指标与常压(0.1MPa)下的新酒对比,并将各酒样存放1个月,检测各项指标用以对比。结果:随着压力的上升,总酸、电导率、乳酸乙酯增加,异戊醇/异丁醇在适宜范围内稍有上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减少,基本与自然放置趋势一致;放置1个月后各个压力下的总酸、电导率、乳酸乙酯均高于刚处理时,异戊醇/异丁醇在适宜的范围内也均高于刚处理时,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均低于刚处理时。结论:超高压射流技术对白酒的催陈作用显著,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催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安琪小曲复配不同比例浓香型大曲酿酒,探究浓香型大曲对小曲酒出酒率、主要风味物质及酒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安琪小曲酿酒比较,大曲添加量为5%时,出酒率提高4.23%;大曲添加量为20%时,所产基酒感官品质最佳,异丁醇及异戊醇含量分别降低0.44 g/L、0.40 g/L;大曲添加量为10%时,基酒中乙酸乙酯及乳酸乙酯含量分别增加0.78 g/L、0.04 g/L;大曲添加使酒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且不同大曲添加量使酒醅优势菌群与丰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浓香型大曲的添加能提升安琪小曲酒产品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与根霉属(Rhizopus)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出酒率及乳酸乙酯含量与伊萨酵母属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乳酸乙酯含量与根霉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酒精度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总酸、总糖含量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挥发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主发酵结束后,李子果酒的酒精度为11.10%vol、总酸含量为9.13 g/L、pH值为3.76、挥发酸含量为0.25 g/L、总糖含量为22.90 g/L。主要变化的挥发性物质为6种醇类(乙醇、1-己醇、异戊醇、异丁醇、顺式-3-己烯-1醇、苯基乙醇)和6种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通过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动态变化分析,为提高李子果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比较新品糯米杨梅酒与杨梅酒的挥发性成分,同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丙酸乙酯、辛酸乙酯、戊醛和2-甲基丁醛等;糯米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异戊酸乙酯、戊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叶醇酯、乳酸乙酯、丙醛、辛醛、反式-2-己烯醛、3-羟基-2-丁酮和二异丁基酮等。两种样品成分差别明显,糯米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更丰富,感官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一种三香结合工艺的馫香型白酒,对其和其他5种香型(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兼香型、馥郁香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馫香型白酒在化合物种类上接近酱香型白酒;在某些风味化合物上与浓香型白酒相似度较高,都与己酸乙酯、己酸己酯、己酸异丁酯、庚酸乙酯、己酸乙酯、己酸丁酯、戊酸乙酯、己酸戊酯和乙酸己酯等化合物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与小曲清香型白酒中的β-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异戊醇的绝对含量接近,且明显高于其他香型,尤其是乙酸异戊酯含量突出,两种白酒含量分别达到了10.35 mg/L和13.07 mg/L。最终确定了馫香型白酒融合了浓、清、酱三种香型的部分特点,形成了具有复合香气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一种三香结合工艺的馫香型白酒,对其和其他5种香型(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兼香型、馥郁香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馫香型白酒在化合物种类上接近酱香型白酒;在某些风味化合物上与浓香型白酒相似度较高,都与己酸乙酯、己酸己酯、己酸异丁酯、庚酸乙酯、己酸乙酯、己酸丁酯、戊酸乙酯、己酸戊酯和乙酸己酯等化合物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与小曲清香型白酒中的β-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异戊醇的绝对含量接近,且明显高于其他香型,尤其是乙酸异戊酯含量突出,两种白酒含量分别达到了10.35 mg/L和13.07 mg/L。最终确定了馫香型白酒融合了浓、清、酱三种香型的部分特点,形成了具有复合香气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8.
基于茶酒挥发性物质的检测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比分析4种不同GC-MS条件对茶酒挥发性物质定性定量结果,并研究了茶酒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基于HS-SPME-GC-MS方法,4种条件共检出94种挥发性物质,不同分析条件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茶酒挥发性物质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