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一期门静脉缩窄法制备犬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观察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情况,探讨制备动物模型时门静脉压力控制的合理范围。方法:犬24只,分为A、B、C3组,行开腹结扎法缩窄门静脉,术中A组门静脉压力控制在20.0~25.0cmH2O,B组控制在25.0~30.0cmH2O,C组控制在30.0~35.0cmH2O。分别于术后2、4、6、8、10、12、14周测量门静脉压力。并于14周开腹观察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情况。结果:术后各组门静脉压力逐渐下降,14周门静脉压力已平稳。A组门静脉压力自(22.87±1.43)cmH2O下降至(19.56±0.80)cmH2O(P〈0.05),14周后有4只动物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不显著,无动物死亡。B组门静脉压力自(27.22±1.47)cmH2O下降至(21.81±0.99)cmH2O(P〈0.05),14周后所有动物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显著,1只动物死亡;C组门静脉压力自(31.86±1.52)cmH2O下降至(25.32±1.79)cmH2O(P〈0.05),所有动物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显著,3只动物死亡。结论:一期门静脉缩窄法制备犬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术中门静脉缩窄后门静脉压力应控制在25.0~30.0cmH2O,在这个范围内动物模型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显著,且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门静脉内反复注入葡聚糖微球建立犬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结合ALC-BFS血流测定系统观察门静脉高压症犬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研究其发生机制.方法 16只犬建立门静脉插管后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0),实验组经导管向门静脉内注射葡聚糖微球,每5天1次,共6次,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观察门静脉压力、血常规、肝功能、脾脏大小、肝脏病理变化;并行门静脉系统造影了解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应用ALC-BFS血流测定系统观察门静脉、脾静脉、肝动脉、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动物经门静脉注射葡聚糖微球后门静脉压力立即升高,术后4个月门静脉压力仍维持在(23.35±2.63)cmH2O,血常规、肝功能基本正常,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脏汇管区纤维化明显;门静脉系统造影可见门静脉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形成.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4个月实验组犬的门静脉、脾静脉、肝动脉、脾动脉血管管径增宽;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轻微改变;脾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增加;肝动脉、脾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增加.结论 经门静脉内注射葡聚糖微球栓塞门静脉末梢可以建立稳定的犬门静脉高压症模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测定显示血流速度减慢,肝动脉、脾动脉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分为60%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A组,n=5)、30%小体积肝移植组(B组,n=5)和30%小体积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C组,n=5)。各组动物于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 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C组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80%,A、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2天开始,A、C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乳酸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30 m in,B组平均门静脉压明显高于A、C组。再灌注后30 m in、3 h,病理观察结果显示,B组出现严重肝窦淤血、片状肝实质细胞空泡变性。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加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小体积移植物的近期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门静脉血流的分流和压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 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 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分为60%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A组,n=5)、30%小体积肝移植组(B组,n=5)和30%小体积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C组,n=5).各组动物于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 A、B、C组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 20%、 80%,A、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2天开始,A、C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乳酸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30 min,B组平均门静脉压明显高于A、C组.再灌注后30 min、3 h,病理观察结果显示,B组出现严重肝窦淤血、片状肝实质细胞空泡变性.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加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小体积移植物的近期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门静脉血流的分流和压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赵雪峰  彭心宇 《医学综述》2009,15(8):1215-1220
传统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主要有断流术和门体静脉分流术2大类。断流术是一类相对简便的手术,不足之处在于术后再出血率明显高于分流手术。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加肝动脉强化灌注术联合术式,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供和提高肝动脉对肝脏的供氧量,又能疏通门静脉系统的高血流状态,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病死率和再出血率均有明显下降,疗效好。肝移植手术的出现,对彻底治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带来了希望。但对我国大量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不可能全都采用肝移植治疗。因此,传统疗法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有用武之地。术前综合分析患者临床指标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预测手术风险及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6.
双介入栓塞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行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PTVE)止血,经皮部分脾栓塞(PSE)降低门静脉压,结合内科综合治疗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联合经皮部分脾栓塞治疗,栓塞前后分别测量门静脉压力并行比较.结果 术后自由门静脉压(32.98±7.20 cmH2O)较术前(38.44±7.40 cmH2O)明显降低,平均下降14.20%.除1例术后1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27例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7.4%,无肝性脑病发生,肝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脾功能亢进得到有效抑制.结论 经皮肝穿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联合经皮部分脾栓塞的治疗方法可以控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抑制脾功能亢进,降低门脉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研究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arteri alization,PVA)对肝硬化犬部分肝切除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PVA的临床可行性。方法:肝硬化犬分为3组:A组(动脉化组)行肝左外叶切除加门静脉动脉化手术;B组(对照组)仅行肝左外叶切除手术;C组(假手术组)。每组均于术后4周处死,实验过程中检测门静脉压力的变化。结果:门静脉压力在术后即时A组为(19.71±1.20)cmH2O,B组为(11.72±0.58)cmH2O,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后A组降至(13.99±1.18)cmH2O,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PVA未造成近期明显门静脉高压,有望成为临床上肝脏手术时预防肝衰竭、支撑肝功能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供体猪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方法建立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并按移植前供肝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15,30,45 min分为四组。观测肝移植术后各组肝功能、肝脏病理和肝脏能量代谢改变。结果肝脏能量代谢等指标的改变在供肝无心跳热缺血时间30 min前是可逆的,随无心跳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不可逆演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型猪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约为30min。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于门静脉系统中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或血流量增加,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的一组病理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并发破裂、上消化大出血和腹水等.正常门静脉压力在1.27~2.35kPa(13-24 cmH2O)之间.平均为1.76 kPa(18 cmH2O)左右.90%以上的门静脉高压症是由肝炎后性和血吸虫性肝硬化引起(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为主,脾功能亢进治疗为辅.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护理的突出问题是手术前保肝治疗期及急性出血期的护理和手术后治疗期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