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39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肠道菌群进行定量检查,与30名健康儿童对照比较,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下降,肠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相对升高,提示肠菌群失调。对其中20例腹泻患儿进行肠菌群动态定量分析,发现在发病早期即出现肠菌群紊乱,随着腹泻症状消退,肠菌群失调逐渐纠正,而且厌氧菌上升速度较快。提示菌群失调程度与临床病情及脱水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已有突破性进展。四价恒河猴-人类重配轮状病毒疫苗(RRV-TV)提供了与人类轮状病毒相对应的四种共同的血清型,可以预防48%-68%的任何轮状病毒腹泻,并可防61%-100%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发达国家中,这种疫苗已经被有效地应用于减少腹泻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病死率非常高,因此使用RRV-TV的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3.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型别复杂,有亚型、血清型和基因型之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份轮状病毒流行的型别常发生变化。除了肠道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外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轮状病毒相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多变的临床特点以及轮状病毒疫苗在国内外研制和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型别复杂,有亚型、血清型和基因型之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份轮状病毒流行的型别常发生变化.除了肠道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外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轮状病毒相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多变的临床特点以及轮状病毒疫苗在国内外研制和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很多,但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轮状病毒黏附肠上皮细胞可依赖唾液酸受体,也可不依赖唾液酸受体。发生腹泻时肠上皮细胞可有病理损害,也可无明显病理损害,后者可能与非结构蛋白NSP4的作用有关,也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炎症介质、肠道激素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变及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抗轮状病毒牛初乳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为了给临床提供特异有效的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以SA11轮状病毒免疫受孕乳牛,制备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从临床治疗角度,对8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43例应用抗轮状病毒牛初乳治疗,37例应用思密达治疗,对两组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和72小时粪便病毒转阴率分别达91%,79%和89%;而思密达治疗组的疗效及72小时大便病毒转阴率则相应为41%,24%和39%,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为临床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了安全有效,特异性强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型别复杂,有亚型、血清型和基因型之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份轮状病毒流行的型别常发生变化.除了肠道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外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轮状病毒相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多变的临床特点以及轮状病毒疫苗在国内外研制和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型别复杂,有亚型、血清型和基因型之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份轮状病毒流行的型别常发生变化.除了肠道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外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轮状病毒相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多变的临床特点以及轮状病毒疫苗在国内外研制和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型别复杂,有亚型、血清型和基因型之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份轮状病毒流行的型别常发生变化.除了肠道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外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轮状病毒相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多变的临床特点以及轮状病毒疫苗在国内外研制和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其型别复杂,有亚型、血清型和基因型之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年份轮状病毒流行的型别常发生变化.除了肠道症状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外症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综述了轮状病毒相关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多变的临床特点以及轮状病毒疫苗在国内外研制和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对大鼠肠上皮屏障的影响。方法 7日龄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轮状病毒感染组,每组15只,予以人工喂养。轮状病毒感染组在喂养的第4天(即10日龄)给予轮状病毒1×106PFU灌胃,观察其腹泻病程,并分别于感染后第1、4、7天处死,采集血液及小肠组织,观测肠黏膜形态,检测血浆D-乳酸、肠道黏蛋白mucin2、细胞间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大鼠的D-乳酸水平升高,以感染后第4天最显著,在第1、4、7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mucin2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增多(P<0.05),感染后第4天减少(P<0.05),第7天两组无差异(P>0.05);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claudin-1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天无差异(P>0.05),感染后第4天及第7天增加(P<0.05),以第4天最显著;轮状病毒感染组较对照组感染后第4天肠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可能与肠上皮屏障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Rotavirus is a major cause of infectious diarrhea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yperimmune bovine colostrum, derived from cows immunized with rotavirus, can prevent rotavirus diarrhea when given passivel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olostral antibody activity survived transit through the gut by measuring the level of rotavirus antibody activity in the feces. METHODS: Hyperimmune colostrum containing different levels of rotavirus antibody was administered to 105 children attending nine Adelaide childcare centres. Subjects were asked to drink 100 ml of whole milk supplemented with colostrum 3 times a day, for a period of 6 days. Sto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ubjec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onsumption of the study product. Rotavirus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a novel virus reduc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a 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 RESULTS: Rotavirus antibody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521 (86%) of 602 fecal specimens obtained during the study using the virus reduction ELISA. The antibody activity was detected as early as 8 hours after ingestion of hyperimmune colostrum and up to 72 hours after consumption had ceased. There was a strong relation (r = 0.81) between the titer of rotavirus antibody administered to subjects and the level of antibody activity detected in the fece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tirotavirus activity survived passage through the gut. Therefore, passive immunotherapy may be used to prevent or treat infectious diseases that affect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相似文献   

13.
14.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 轮状病毒性肠炎2002年感染率为21.74%,2003年感染率为27.11%,2a总感染率为24.91%,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23.88%;1岁以内婴儿腹泻程度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乳喂养婴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轮状病毒腹泻时存在菌群紊乱,应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妈咪爱治疗婴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RV—Ag(IgM)均阳性,且月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按入院序号的单、双号分常规治疗组30例,妈咪爱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静滴病毒唑及口服思密达,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妈咪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妈咪爱20c/a,每次1.0g,根据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妈咪爱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妈咪爱对轮状病毒肠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及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年龄在6个月-3岁,病程2 d以内、具有典型症状、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共16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肌注重组人干扰素α1b 8万U/kg,1次/d&#215;3 d;对照组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和粪便动态排毒情况。结果 两组主要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后症状评分和TNF-α水平、治疗3 d后粪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素可缩短粪便排毒时间,改善轮状病毒肠炎急性期症状及提高疗效,干扰素短程给药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是否安全有效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集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244份,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巢式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阴性标本用ELISA和RT-PCR进行杯状病毒病原检测。结果 224份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45.5%(111/244份),G分型中G3为58.6%,G1为18.0%,G2为4.5%,G9为2.7%,混合型为6、3%,11例未能分型。P分型中P[8]为61.0%,P[4]为7.3%,混合型为2.4%,14例未能分型。133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杯状病毒检出率为15.8%,其中ELISA检测阳性率为11.3%,RT-PCR检测阳性率为9.0%。结论 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2002年流行株为G3型,发现了G9型轮状病毒感染;杯状病毒也是引起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之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生小鼠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小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iNOS 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RV腹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8只3 d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2只)与对照组(16只),实验组经口灌入0.2 ml(2×108 PFU)含RV培养液,对照组灌入0.2 ml不含病毒的培养液,分别于接种后相应时间点观察腹泻情况并评分。ELISA方法检测粪便RV抗原,并取肠黏膜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实验组iNOS mRNA表达变化,对腹泻程度及iNOS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小鼠接种病毒后24 h均出现腹泻,在接种后第4天达高峰,第10天完全恢复正常,粪便ELISA检测RV抗原均为阳性,小肠病理改变为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小肠iN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乳鼠肠iNOS 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腹泻发生程度有相关性(r=0.708,P0.05)。对照组未出现腹泻,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新生小鼠RV腹泻小肠iNOS mRNA表达增强,乳鼠肠iNOS mRNA的表达变化与腹泻发生程度存在正相关,提示其在介导RV腹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