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棉铃虫飞行能力和兼性迁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吊飞装置研究比较了成虫的飞行能力 ,按飞行节律和时间区分出长飞型、短飞行和中间型 3种类型 .研究了温度和食料对生殖前期、产卵量、寿命等的影响 ,证实在 2 8℃下生殖前期仅 2 .13± 0 .67d ,温度、食料等对成虫生殖前期的影响不明显 ,可见适合其迁飞的生理时期较短 ,仅为 1~ 2个夜晚 .用雌蛾卵巢连续解剖的方法比较了江苏丰县和辽宁朝阳两地 2、3代的虫源性质 ,证实朝阳 2~ 3代成虫全部或部分从外地迁入 ,而丰县种群则以本地繁育为主 .与多种迁飞性和非迁飞性害虫比较 ,讨论了中国棉铃虫兼性迁飞特性和迁飞潜能的评估 .  相似文献   

2.
从卵巢发育特点揭示新疆地区棉铃虫迁飞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棉铃虫成虫在新疆地区是否具有迁飞性,在新疆北部石河子垦区146团和147团、乌苏、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12团)和麦盖提,监测了棉铃虫田间卵巢发育和交配频率.结果表明:雌蛾卵巢发育到l级时开始出现交配,且交配次数与卵巢发育级数呈显著正相关;146团、147团、乌苏、阿克苏第3代棉铃虫以及阿瓦提县第3代和第4代棉铃虫卵巢发育级别3级以上的个体均占到65%以上,表明其种群主要由外地迁入;高峰期棉铃虫雌蛾平均交配率和交配频率分别为81.63%和1.96.各监测区域棉铃虫雌蛾的交配率和雌雄比例均符合迁入种群的生理特征,表明新疆地区棉铃虫存在迁飞.探明棉铃虫在新疆地区的迁飞和交配情况将为该地区棉铃虫的区域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孔明  郭予元  吴燕 《生态学报》2002,22(7):1075-1078
1996-2000年期间先后在河北省廊坊市、北京市西郊和辽宁省辽阳市系统研究了不同代别棉铃虫成虫的卵巢发育特点及与季节性迁飞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湾南部的河北省廊坊市和北部的辽宁省辽阳市第1代棉铃虫成虫种群主要由外地迁人,第2-3代种群多数年份主要来源于当地,但部分年份亦有外地种群大量迁入,北京市西郊空中诱捕的棉铃虫1-3代成虫多为产卵前期个体,具迁飞昆虫的生殖生理特征,表明棉铃虫成虫迁飞活动存在于各个代别。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迁飞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予元 《昆虫学报》1997,40(-1):1-6
用飞行磨、透射电镜、风洞等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tibner)成虫的飞行能力和飞行肌结构的变化,结合不同虫源滞育条件及抗寒能力比较、蛹与成虫的形态学比较及分子生物学标记、幼虫抗药性地理分布、海轮上捕捉、成虫携带花粉的分析和小规模成虫颜色标记-释放-回收试验,证明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兼性迁飞性害虫;初步推断辽河流域特早熟棉区的棉铃虫虫源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各相邻的棉区之间有频繁的棉铃虫种群交流。观察棉铃虫触角上不同类型嗅觉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用EAG、GC-EAG、GC-MS等测试分析了棉铃虫对不同植物各器官抽提物的电生理反应及抽提物中的活性组分。发现吸引棉铃虫取食的挥发性它感化合物主要为极性较小的单萜烯类,而吸引其产卵的主要为倍半萜烯类及其它一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改进了测定棉株内抗生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了棉酚、单宁对棉铃虫发育、繁殖的影响及2类次生物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杂交初步探讨了棉花常规抗虫性的遗传特性,并尝试了切断胚轴和转Bt基因内生菌处理棉花增强抗虫性的作用。认为在利用棉花自然抗虫性的同时,应结合各种人为手段增强其抗性,使其在棉铃虫猖獗条件下发挥更大的控制作用。从气候、营养、天敌、抗药性等方面研究了棉铃虫猖獗原因,初步认为:气候干旱是棉铃虫暴发的最主要环境条件,施肥水平特别是施氮量的日益增高是棉铃虫严重性上升的主要物质基础,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失控的主要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5.
迁飞昆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青  张志涛 《昆虫知识》1999,36(4):239-243
昆虫迁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是为了减少竞争、躲避周围的不良环境或逃避天敌等而离开原来的生境,为了开拓新的资源而到达另一个生境的一种行为,它使该虫种得以繁衍。许多典型的迁飞昆虫都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因此研究昆虫迁飞对掌握其灾变规律,提高人类控制害虫为害的能力有重大实践意义。本文拟从昆虫迁飞特点、影响迁飞昆虫的环境因子以及迁飞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昆虫迁飞进行较系统的综述。1昆虫迁飞特点迁飞过去认为是主动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是较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山东省地处我国昆虫南北季节性迁飞的主要通道,明确迁飞性害虫在山东省的迁飞过程和迁飞规律,对于全国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18年在山东省14个地区设置监测站点,利用探照灯诱虫器和地面灯诱虫器对迁飞性昆虫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了 9月初-10月底迁飞性昆虫的种群动态,首次探讨了昆虫经山东省向南迁飞的种类及迁飞路线.[结果]诱集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桃蛀螟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等重要害虫以及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大草蛉Chrysop pallens等天敌.根据迁飞性昆虫种群数量"突增突减"的现象,以及探照灯诱虫器和地面灯诱虫器诱集数量比值,明确了棉铃虫、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劳氏粘虫、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银纹夜蛾 Ctenoplusia agnata、甘薯天蛾 Agrius convolvuli、瓜绢野螟 Diaphania indica、甜菜白带野螟 Hymenia recurvalis、黄翅缀叶野螟 Botyodes diniasalis(Walker)、豆荚斑螟Limabean podborer、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中华通草蛉、大草蛉17种昆虫出现了明显的迁飞过程,这些昆虫由北向南迁飞时,主要途经地点是宁津(25.90%)和济阳(20.81%),其次为庆云(12.31%)、曹县(9.26%)、菏泽(7.09%)、临清(5.47%).[结论]经山东省向南迁飞的昆虫种类丰富,主要从山东西部通过.  相似文献   

7.
中国迁飞昆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遐年 《昆虫知识》1992,29(3):146-149
  相似文献   

8.
宁夏地区麦二叉蚜远距离迁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庆周  李效禹 《昆虫学报》1995,38(4):414-420
通过1971-1987年的调查试验,明确了以下事实:宁夏春麦田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迁入高峰到来时,当地越冬蚜的春季羽化已基本结束;宁夏春麦黄矮病情与当地麦二叉蚜越冬基数相关不密切,却与东南方冬麦区的越冬基数密切相关;宁夏当地越冬麦蚜春季不带黄矮病毒,而田间却出现了带毒有翅成蚜。首次提出,在有本地蚜源的情况下,存在外来蚜源,且外来蚜源可以成为春季田间麦二叉蚜群的主体。本文分析讨论了迁入蚜的生态意义、蚜源基地、东南风作用和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飞行过程中棉铃虫对温度的主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月波  翟保平 《昆虫学报》2010,53(5):540-548
为了探讨温度对迁飞性昆虫空中群体聚集成层等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室内利用自行设计的连续温度梯度发生装置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在飞行过程中的温度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明显温差的连续温度梯度中,所有棉铃虫飞行个体均对温度具有显著的选择行为.棉铃虫试虫群体表现出对空间最优飞行温度共同的主动选择,选择的温度范围是20~22℃之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棉铃虫的振翅频率最高,持续振翅时间最长.对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各温度区间内试虫的飞行时间进行定量比较发现,在16~22℃温度梯度场中的棉铃虫群体对最适温度的选择比在19~30℃的温度梯度场中的群体更显著,表明在温度较低的迁飞季节中温度对迁飞棉铃虫空中虫群聚集成层的影响要比在高温季节更明显.持续飞行时间对棉铃虫振翅频率的影响明显,表明昆虫迁飞高度与昆虫自身能量的消耗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文山州小地老虎发生及迁飞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蕙淑 《昆虫知识》1992,29(1):10-13
<正>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是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也是文山州山区、坝区大小春旱地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受害轻者缺苗断垄,重者翻犁重栽。为了掌握该虫在我州的发生及迁飞规律,作者于1979~1987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迁飞是昆虫长期适应资源与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所形成的一种行为策略.迁飞昆虫不仅通过迁飞逃避不良环境,也因其极高的繁殖力确保种群在新的生境中实现快速增长甚至暴发成灾,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甚大.本文首先基于部分迁飞概念,描述了迁飞型和居留型个体在形态、行为、生理上的差异,重点介绍了迁飞与生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诱导迁飞的外界环境因子,最后综述了昆虫迁飞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感受不良环境信号到决定迁飞,从起飞、飞行、降落到决定继续迁飞或终止迁飞,这一系列过程受昆虫内分泌、表观等诸多因素的调控,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蚜虫迁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蚜虫的迁飞能造成危害扩展、病毒病传播和防碍人们的正常生活。蚜虫迁飞有其生理生态基础。寄主营养、蚜群拥挤度、天敌以及气候条件是刺激有翅蚜产生的主因素。蚜虫迁飞与卵巢发育存在明显的共轭关系。蚜虫迁飞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 ,并且温度、光照和风是影响迁飞行为的主导因子。蚜虫可上升到逆温层并随气流迁飞到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目前 ,昆虫雷达观察、天气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应用于蚜虫迁学的研究中 ,文章对蚜虫迁飞的生理生态基础、迁飞行为、影响迁飞的生态因子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蚜虫这类小型昆虫的迁飞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对防治棉铃虫常用药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武  傅桂月 《昆虫知识》1997,34(3):138-141
目前棉铃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如何选择好对口药剂并科学使用,是控制棉铃虫的关键。为了对防治棉铃虫常用药剂的药效有较全面了解,以便更合理地使用,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工材料和方法1.1材料供试药剂20%灭多威(济宁化工实验厂);50%甲胺磷(安徽宁国农药化工厂);20%杀灭菊酯(上海中西药厂);35%硫丹(德国赫斯特公司);40%久效磷(青岛农药厂);5O%甲基对硫磷(宁阳农药厂);50%辛硫磷(临沂农药厂);75%拉维因(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40%丙溴磷(招远第一化工厂);50%水胺硫磷(青岛第…  相似文献   

14.
15.
迁飞过程中昆虫的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国内外对昆虫迁飞的雷达观测结果,综述了迁飞过程中昆虫的成层、定向和集聚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昆虫在迁飞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地随风飘流,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的运行轨迹。它们选择在气温最高、风力最大和风向最适的高度成层,并通过定向进一步修饰位移方位,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气动力到达新的栖息地。同时,不同尺度的大气辐合过程使得迁飞昆虫集聚成足以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局地爆发的高密度种群,而地面大发生种群形成与否取决于大气辐合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寿命,以及集聚起来的昆虫是否降落,在何时何地降落,是否还会再迁出等。阐明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机制是迁飞性害虫测报和防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2],我们已经了解到光照和温度乃是影响和决定棉铃虫是否进入滞育状态的关键外界环境因子。但光照和温度,哪一个在决定棉铃虫的滞育中起着更关键的主导地位,则无文献述及,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试图来解答这个问题以及进一步了解温度对棉铃虫滞育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昆虫虫源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忠教授提供,系采自河南郑州,在25℃、每天光照16小时的条件下用人工饲料[1]饲养繁殖。滞育的棉铃虫在20℃、每天光照10小时的条件下饲养,其滞育率可达100%;非滞育的棉铃…  相似文献   

17.
宁夏地区麦长管蚜远距离迁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1992—1978年的调查试验, 初步明确了以下事实:本地越冬的麦长管蚜尚未羽化, 田间已出现有翘成蚜;小麦苗期发现了穗期才能产生的穗型蚜;在冰冻期的高山上多次捕到有翅麦蚜;有翅成蚜大范围的“同期突发”现象;外来麦蚜占春季田间有翅蚜的98.8%以上.首次提出, 在有本地蚜源的情况下, 存在外来蚜源, 且外来蚜源可以成为春季田间麦长管蚜群的主体.本文分析讨论了迁入蚜源的可能基地和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证实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 螟蛾科)由我国华北越冬区向东北迁飞危害的假说并提供直接的证据, 采用网捕成虫喷雾染料标记释放回收的方法,于2009年越冬代草地螟成虫盛发期间(6月1-4日)分别在内蒙古武川县(41.07°N, 111.42°E)和察右中旗(41.13°N, 112.58°E)的6个标放点共标记当地越冬代草地螟成虫约181万头并自然释放。标记释放后, 在东北、 西北和华北11个草地螟常发省(市、 区)组织各级监测预警部门利用虫情测报灯、 捕虫网和性诱剂诱捕器等多种器械进行回收, 先后于2009年6月7-29日在内蒙古科右中旗、 乌兰浩特、 扎兰屯分别回收到由察右中旗标记释放的成虫9头, 在辽宁省北票市回收到由武川县标记释放的成虫1头。标记释放点至回收点直线距离为725~1 117 km。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确认的草地螟最远迁飞距离。这些证据不仅证实了我国越冬代草地螟成虫能从华北迁往东北危害, 而且为进一步了解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 改善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异常高温干旱对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彭阳 《昆虫知识》1990,27(4):195-197
根据本县稻纵卷叶螟多年发生实况和气象资料,认为高温(29℃以上)促使稻纵卷螟迁飞,但天气异常高温(31℃以上)干旱(降水极少)反而迫使其在本地居留。迁飞代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将较大程度影响下一代的发生程度。这一现象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水稻迁飞害虫的迁飞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20.
昆虫迁飞研究中的轨迹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芳  翟保平  胡高 《昆虫知识》2013,50(3):853-862
轨迹分析是确定迁飞性昆虫虫源地和降落区常用、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就目前研究中常用的轨迹分析方法,并结合稻飞虱实例做一个简单介绍。NOAA HYSPLIT模型操作简单,但无法自定义相关参数。而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MM5、WRF)可得到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背景场,大大改进了轨迹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