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晓斌 《中外医疗》2010,29(29):52-5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表现。12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42.85%),大肠埃希菌7例,克雷伯杆菌2例,肠菌3例。结论肝硬化合并SBP临床表现大多数典型,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抗感染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32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腹水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患者8例,占25%.其中大肠埃希菌4例,克雷伯杆菌2例,流感嗜血杆菌1例,肠球菌1例,细菌药敏实验主要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敏感.结论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多见.依据以药敏结果调整使用抗生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以医院1996年12月~2006年12月诊断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病原菌培养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7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腹水中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占39,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6%。结论在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应进行病原学分析,准确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对于及时做出临床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以医院1996年12月-2006年12月诊断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病原菌培养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7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腹水中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占39.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6%。结论在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应进行病原学分析,准确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对于及时做出临床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以医院1996年12月~2006年12月诊断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病原菌培养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97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腹水中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占39,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6%。结论在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应进行病原学分析,准确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对于及时做出临床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68例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腹胀,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9.4%,细菌的类型主要有,革兰阴性菌9例(45%),大肠埃希菌4例(20%)、肺炎克雷伯菌3例(15%)、铜绿假单胞菌2例(10%)、肺炎链球菌和粪球菌各1例(5%)。结论: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主要致病细菌为革兰阴性菌。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炎症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腹水致病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79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分离出的7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6株(70.8%),革兰阳性菌23株(29.2%)。大肠埃希氏菌ESBLs检出率为37.1%;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检出率为27.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使用较久盼药物大部分耐药。结论: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感染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应加强临床病原菌的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陈应共 《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130-113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腹水感染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耐药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中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情况及耐药特征。结果从6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29株,检出率为48.3%;单产AmpC酶6株,检出率为10.0%;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3株,检出率为5.0%。单产AmpC酶、ESBLs及同时产AmpC酶、ESBLs对1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住院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感染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临床上对治疗此类患者需及时进行腹水的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临床经验性用药一般首选碳青霉烯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65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经腹水培养出病原菌43例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检出病原菌43株。腹水培养阳性患者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派酮,舒巴坦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100%),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结论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考虑最可能的病原菌,做到早期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构成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本院住院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送检腹水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结果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38株(70.4%),革兰氏阳性菌16株(29.6%).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及肠球菌属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的抗菌活性较好,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而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对其他常用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临床应根据腹水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刘新民  刘桂霞 《吉林医学》2000,21(4):203-204
目的 :为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致病菌及其来源。方法 :总结分析了我院 1 0年间所收治的肝硬化合并 SBP患者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情况。结果 :在本组 2 5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 ,大肠埃希氏菌 1 6例 (6 4% ) ,肺炎克雷伯氏菌 3例 (1 2 % ) ,类肠球菌 2例 (8% )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洛菲氏不动杆菌、苯丙酮酸莫拉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 1例 (各4% )。结论 :肠道细菌是肝硬化合并 SBP致病菌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腹膜炎细菌学。方法对自发性细菌腹膜炎的肝硬化患者进行腹水的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进行ESBLs的检测。结果腹水培养阳性率低,腹水感染中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提示首选的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结论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细菌是大肠埃希菌,其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ESBLs。临床上对治疗此类患者需及时进行腹水的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进行ESBLs的检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决定SBP患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病原菌及治疗。方法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并发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28例作为观察对象。详细记录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血细菌培养、腹水细菌培养及治疗和转归。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里急后重;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腹水白细胞,戳£及多核细胞数(PMN)升高。结论判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有无合并SBP应尽早行腹水培养,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多项辅助检查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SBP感染的病原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因体质、肝功能差,耐药率高,故其预后差,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预后的临床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4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死亡与否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死亡组的血清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致病菌;两组中的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发现死亡组致病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均P< 0.05).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血清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肌酐、MELD评分和致病菌的耐药性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134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4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67例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及其他部位感染等并发症;腹水细菌培养阳性19例(14.2%)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13例,占68.4%。临床治愈:52例(38.8%),有效54例(40.3%),无效28例(2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抗生素及积极采取综合性治疗是改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ritonitis,SBP)的常见致病菌和对抗生素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对本院近4年来收治的120例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本组病例的腹水细菌培养,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并发SBP以革兰阴性杆菌条件致病菌所致感染率高,根据药敏结果,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和广谱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率高。结论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9.29%,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14.29%。对大肠埃希菌可选用头孢曲松、氧氟沙星或呱拉西林等,克雷伯杆菌首选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或呱拉西林等。  相似文献   

17.
曾静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34+138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易患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138例,根据自发性细菌腹膜炎诊断标准,本组中40例并发自发性细菌腹膜炎。本研究从是否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史、腹水总蛋白是否10 g/L、有无消化道出血、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28g/L、近期腹部穿刺次数共6个方面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易患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史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总蛋白水平≤10g/L患者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腹水总蛋白水平10g/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没有合并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28g/L的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血清白蛋白水平28g/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内腹部穿刺次数≤1次患者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与1周内腹部穿刺次数1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与是否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史、腹水总蛋白水平、是否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感染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群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78例患者中31例分离出病原菌,分离率39.74%,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61.29%,分离率在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易并发SBP,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SB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3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104例(80.00%),腹痛65例(50.00%),压痛及反跳痛64例(31.05%);血常规:白细胞(W BC)≥10×109/L 80例(61.82%),中性粒细胞≥0.70 83例(63.07%);腹水检查白细胞总数≥0.5×109/L 46例(35.38%),PMN计数≥0.25×109/L 48例(36.92%),PMN比值≥0.50者97例(74.61%)。腹水细菌培养阳性25例(19.23%),共分离细菌34株,大肠埃希菌占42.86%;治愈、好转79例(60.77%),恶化、无效51例(39.23%),自动出院8例(6.15%),死亡43例(33.07%)其中19例死于严重的肝肾综合征。结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比较可靠的参数,腹水培养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硬化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主要表现为腹胀37例(65.7%),腹痛32例(56.56%),尿量减少31例(55.26%);腹水白细胞总数>0.5×109/L 35例(61.76%),PMN比值>50%50例(82.3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 8例(14.71%),PMN比值>70%30例(52.94%);腹水细菌培养阳性7例(12.9%),其中大肠埃希菌62.9%。治愈17例(28.9%),好转30例(51.3%),无效或恶化6例(11.8%),死亡4例(7.9%)。结论肝硬化SBP患者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多见,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较可靠指标,肝硬化并发SBP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