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其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浸润下,北大不仅在完善学科设置、强化学术氛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引进了一批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使“五四”时期的北大成为引导社会潮流和培植独立、自由文化精神的重要领地。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实施是北大扮演新文化运动中坚角色的前提条件,也是北大知识分子形成立足学术研究本位、关怀人间文化品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任校长期间,是北京大学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唤起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胡适称这一时期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o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Dewey)博士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仑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之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o这里指的就是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处的确切地位,因为北大是“五四”运动的中心及…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创立光复会,加入同盟会,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长等职。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思想自由。他把一个腐败不堪的封建学府,改造成为生机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北京大学的辉煌不是因为学术水平,而是因为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陈独秀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是北京大学辉煌历史的直接创造者。陈独秀能够长北京大学文科,全赖蔡元培的赏识。蔡元培为使陈独秀能够顺利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不但替陈独秀编造了“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还替陈独秀编造了“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经历。陈独秀长北京大学文科后,积极“整顿北大”,并引进优秀人才,使《新青年》的作者汇集北京大学文科,开创了北京大学文科的光辉历史。  相似文献   

5.
从莱比锡大学到北京大学--蔡元培的教育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林 《学术论坛》2005,(10):132-136
蔡元培在清末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再升为翰林院编修,他在科举道路上顺利达到顶巅.中日甲午之战后,毅然弃官回家乡绍兴,办起新式学堂,开始了他由一位旧式士大夫向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历程.从1900年应聘于绍兴中西学堂至1906年准备赴德国留学,这七年是他"由办新学而转向革命"的阶段.从1907年6月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攻读人文诸学科,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逐步形成了教育思想兼容中西的理念.从中国到德国也是蔡元培从传统旧学走向西方新学的重要里程,他回国以后,以民主主义的思想自由原则为总纲,开始建构"兼容并包"的新文化理论.从教育总长到北京大学校长,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付诸实践.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上近十一年,实际主政为六年半时间,将一所封建学堂改造成为一所现代大学,使北京大学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列于世界现代大学之林,而成为"五四"青年运动的风暴策源地,也使他成为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北大精神的导师.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对整个五四运动都起了巨大而全面的作用:梁启超直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而北京大学是由康有为、梁启超所办强学会官书局演变而来;以《新青年》为标识的一代新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梁启超的影响;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是“民主”与“科学”,而作为“新思想界勇士”的梁启超正是这方面的先驱;梁启超领导的政治派别研究系也与五四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四十一年前,周恩来同志在蔡先生逝世后撰写的挽联中,明确地概括了他一生政治思想的主流:“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生于封建王朝的末世,自幼受科举的旧教育。1892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上,肇端于1918年2月,几经停顿延至抗战前夕的歌谣运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歌谣运动的发生,有赖于“五四”前后那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积极传播西方(包括苏俄)先进的文化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他们借助崭新的精神武装,不仅明察了民族的困境与危机,更看到了她的光明和未来,从而极大地激发起重振中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一点构成歌谣运动深厚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呼唤和实践,促使觉醒了的人文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民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决心从这里寻求民族文化变革、发展的新途径.这又形成来自文化自身的内在动因.这些条件,在当时的北京大学得到集中体现.其时,以蔡元培为校长的北大已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具有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新型学者教授,正以自觉的使命意识,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文化而奋斗、呐喊.校园里充满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各种研究所、教授会、讲演会相继成立,空气十分活跃.在这种背景下,1918年2月,经蔡元培批准,由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复)、钱玄同、沈兼士“分任其事”的“歌谣征集处”宣告诞生.从此以北大为中心,掀起一场波及全国  相似文献   

9.
洪堡德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在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比柏林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可以发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洪堡德教育思想、办学方针上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本文主要从大学独立性原则、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相结合和教育管理四方面论述它们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
<正> 高等学校的学报是推动教学科研,促进学术建设的重要工具。我国的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办学报。1917年,蔡元培执北大校政,整顿师资队伍,兴办科研机构,并且创办学术性刊物《北京大学月刊》,“以谋求学术之发展”。他亲自担任总编辑,带头为刊物撰稿。在蔡元培的提倡下,北京大学先后创办了《国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等四种学术刊物,促进了学校的学术研究风气。全国解放之初,王亚南教授治厦门大学,也是率先创办《厦门大学学报》,来推动学术研究。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学报仅哲  相似文献   

11.
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广州师范学院物理系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工作,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灵活措施,抓好基地建设,使学生科研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并注意学生科研的合理结构,定期组织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缺陷,并提出了今后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09,30(4):56-62
罗敏中先生是楚辞研究的知名学者,尤以创新思维见称。他的专著《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是一部阐微抉幽、新人耳目的力作,以其三大创新成果、两大著名论点活跃于学界,推动了学术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春田 《云梦学刊》2007,28(1):39-44
新文化运动后,所谓“国学”的语义转换,考虑“国学”的价值偏移,谈论“国学”的言路变化,以及科学话语、现代大学体制与学术范式更替在其中发生的作用,值得认真辨析。1920年代北京大学的《国学季刊》与东南大学的《国学丛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入口。《国学季刊》的总体面貌,与主编胡适的倾向密不可分。《国学丛刊》则展现了东南大学学人的思路。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国学”在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创制过程,受到了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化逻辑和合理化设计的塑形。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教学在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在北大取得了可贵的成果。北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北大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北大研究性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北大教师的知识观、真理观的转变等均渗透了研究性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中国史占绝对多数。回顾东洋史研究,是按王朝和地域确定研究范围;文学的两大中心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有着不同的治学风格;对中国各时代的研究都有代表性的学者涌现。最近证实个别问题的研究较多,题目多种;人们关注新发掘的资料;中日历史学界考察、交流情况越来越多。日本除了在大学增设东洋史专业教育外,还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刊载东洋史的学术刊物陆续涌现。  相似文献   

16.
论西南联大人文主义教育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联大的管理者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中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西南联大以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目的,实施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以"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为核心的民主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西南联大中西合璧的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联大以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书写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其时的知识分子,以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理念的捍卫和实践,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思想史上的奇迹,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兆旭  胡玲翠 《学术探索》2013,(11):143-146
历史比较法为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教师教育大学化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走综合化之路、做好学科准备、形成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处理好借鉴他国经验与本土经验问题是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弘  章小纯 《云梦学刊》2009,30(2):128-130
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源和方向性保证,应试教育的长期不良影响、大学内外一些约束创新精神的不利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格的的形成。高校必须在办学理念、校园氛围、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和革新.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20.
王立娟  梁华 《理论界》2014,(7):182-184
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研究视角,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在梳理建国后大学制度变迁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家理论下的强制性变迁,产权理念下的法人制度变迁,现代教育经济意识形态推进制度变迁三个层面,研讨我国地方大学制度变迁成因,分析地方大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行政化模式特点与阻碍效应;着重从大学学术价值与大学精神回归,确立学术权威与学术标准地位;形成外部公共管理的行政关系,构建内部服务型行政体系,实现去行政化;与建立开放的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大学公共治理的格局层面探讨路径依赖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