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上,英国一度引领了世界的发展潮流。近代英国最早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开创了当今世界的主体文明——工业文明。研究英国近代转型的内容、过程,从中寻求其启示,有益于"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近年在国内外引发热议。里夫金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以能源转型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本质上一场导致文明转型的产业大革命,即"生态产业大革命"。其"可再生能源互联网"理论旨在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中的生态工业基础设施,实现生态工业对传统工业的取代。他的"合作时代"与"协作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和租界在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两种文明形态在中国近代社会碰撞的结果,是强制性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蜕变,并进而推断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实质上是这种蜕变过程中意识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最后,本文还从世界进化之大势的时空观,对当前中国建筑理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和租界在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两种文明形态在中国近代社会碰撞的结果,是强制性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蜕变,并进而推断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观念的演变,实质上是这种蜕变过程中意识形态演变的外在表现,最后,本文还从世界进化之大势的时空观,对当前中国建筑理论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产业革命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革命是人类从区域文明走向世界文明阶段的世界性经济结构变革,其动因、要素和作用等均非“英国的”或“工业的”,而是全方位世界性社会经济变革,产业革命源于世界经济失衡,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产业革命是人类从区域文明走向世界文明阶段的世界性经济结构变革,其动因、要素和作用等均非“英国的”或“工业的”,而是全方位世界性社会经济变革.产业革命源于世界经济失衡,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张謇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在近代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他的思想源于传统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理想,加入了"地方自治"的近代内容,目标是在"与世界争文明"中实现南通的社会改良和发展。在张謇的社会管理思想指导下,近代南通规划和构建了新的社会管理体系,迈出了区域现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近代关中地区,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影响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建立起了近代工业。在抗战爆发后,鉴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成为沿海工厂内迁的落脚地之一,进一步的促进了关中地区工业的发展,并为关中地区工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发展方式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及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构建。20世纪70年代世界迎来了工业发展的高涨,在资源环境、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随之成为人类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实现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社会的经济转型要求行政伦理转型同步,而我国行政伦理的转型并未跟上经济特型的步伐,出现了大量的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分析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的启动,素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称的江南造船厂终于要搬迁了。在近140年的沧桑历史中,江南浓缩着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变化,涵盖了中国近代工业建设的重要领域,始终代表着中国造船、机械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机电制造业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认为:一是中国古代技术领先于西方,科学却不一定比西方先进;二是教育制度的腐朽落后,窒息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制约了科技的发展;四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文明与世界先进文明缺乏交流,成为一潭死水;五是腐朽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六是经验技术的没落与科学技术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很深远的预见性,对解决生态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发展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新阶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由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14.
自从"宪政"诞生之日起,经过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分析各工业强国实行"宪政"的异同点及其对国家民族产生的影响,阐明完善而又理性的"宪政"制度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中兴的保障之一。中国应从工业强国"宪政"发展道路中,认真思索,努力寻求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我国在认真总结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奋斗目标。从转型的指导原则入手,通过对信息化战争特点规律的分析,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成功的国防工业转型新经验,从宏观层面上透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以来的生态环境灾难,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伦理观念和文明形态转型的讨论。当前,讨论的进展和趋势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完善和超越,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以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以外的第三种生产——环境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应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一致,使人类社会持续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宪政的国家,被誉为"近代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之路虽平稳,但又进行了持续的改革,这就使得英国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宪政形成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英国宪政以其完备的制度设计、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世界各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和分析英国宪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现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建设生态文明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前提;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有其内涵和特征,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生态文明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价值,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内在尺度;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更应成为中国文明转型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