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地下水位观测资料用非线性回归问题的迭代法,导出了年降雨量与入渗补给量的关系注出了多年降雨入实给系数。该成果可作为豫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灌区规划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计算,对层状土中降雨补给浅层地下水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用数值法分析模拟了夹层位置、厚度、降雨强度等因素降雨补给地下水的影响,提出降雨入渗时细质地夹层阻水和不阻水的条件,对前人的有关结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计算,对层状土中降雨补给浅层地下水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用数值法分析模拟了夹层位置、厚度、降雨强度等因素对降雨补给地下水的影响,提出降雨入渗时细质地夹层阻水和不阻水的条件,对前人的有关结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4.
的我国北方平原地区,降雨对地下水补给是地区地下水资源主要补给水源。研究降雨对地下水补给对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饱和——非饱和水分运动微分方程和初边值条件模拟浅埋地下水位在降雨入渗补给下有关土壤水和地下水问题。探讨降雨强度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地下水位埋深对降雨补给的影响,以及土壤剖面含水量对降雨补给的影响,最后通过实例模拟蒸发——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和地下水运动问题。  相似文献   

5.
运用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法模拟降雨务件下饱和-非饱和土坡暂态渗流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降雨强度、降雨持时以及土壤饱和渗透系数等参数对非饱和土坡基质吸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雨水入渗引起土壤基质吸力的大量丧失;降雨强度对饱和渗透系数较大土坡的基质吸力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山地丘陵地区浅层边坡土层大多存在稳定的初始地下水,从而导致土体含水率分布复杂、降雨入渗和稳定性分析难度大。为此,根据土体非饱和特性确定考虑初始地下水影响的坡体含水率指数分布模型,根据雨强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的对比关系将降雨分为弱降雨和强降雨两类工况,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及水量平衡原理推导考虑初始地下水影响的浅层边坡降雨入渗物理方程解析解;结合浅层无限边坡模型,分析考虑初始地下水影响的浅层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当假定坡体含水率均匀分布时,改进模型可近似退化为传统模型;当坡体含水率呈指数分布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改进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浅层边坡基岩上部土层存在初始地下水时,降雨导致的失稳将发生在基岩面处,且失稳时间早于传统模型的预测结果;弱降雨工况下,雨强提高导致边坡触发失稳的时间呈近指数关系快速缩短;强降雨工况下,当不考虑坡面径流对入渗的促进作用时,雨强提高导致边坡触发失稳时间缩短,速度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灌溉水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灌溉水田间入渗机理的研究,确定灌溉水田间入渗系数,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与灌溉时间,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及节约用水,发展高效农业非常重要。1985-1996年间,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平原堡进行了针对包带水分运移的专门研究试验工作,以此为基础,对灌溉水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含水量作为土体抗剪强度的主要控制参量,分析了边坡含水量和抗剪强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特性,建立了持续小强度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边坡土的总凝聚力和内摩擦角与时间的关系。随着降雨持续进行,边坡降雨影响区域扩大。通过FLAC3D进行强度折减,得到了持续降雨过程不同时间段的边坡动态安全系数和边坡失稳前的持续时间。工程计算结果表明,持续小强度降雨条件下边坡临界滑动面仍处在非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9.
研究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非饱和土边坡的二维非稳态渗流计算,考虑基质吸作用利用极限平衡法进行非饱和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进而通过算例计算,分析了降雨过程中及降雨之后,边坡内孔隙水压分布、潜在滑裂面位置以及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情况。着重分析了降雨强度和降雨持续时间的影响,并特别注意分析降雨结束后的边坡稳定性。算例表明某些情况下边坡安全系数最小值出现在降雨之后的数小时或数天,而非降雨的过程中或降雨刚刚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10.
用非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地下水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地下水动态规律,给出了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和双点割线迭代法求解一类纯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实例表明,使用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对实际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阿维扬诺夫潜水蒸发公式中的指数n存在小于1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Study of groundwater mixing using CFC dat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FCs (Chlorofluorocarbons) are sensitive tools in 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mixing. Based on results of CFC concentrations, the extent of mixing can be identified by three methods: 1. discrepancy between apparent ages determined by individual CFC compounds; 2. inconsistency between CFC concentration ratios and their respective apparent ages; and 3.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wo CFC compounds for a group of samples. The principle of determination of mixing ratios and apparent CFC water age in the case of a two component mixing of CFC-containing water with CFC-free water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and to clarif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 performance, 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tests and field synthetic monitoring were carried out on a typical accumulation slope of Shangrui Freeway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accumulation landslides caused by rainfall infiltration are shallow relaxation failure, whose deformation zone lies within the top 0–4 m soil layer. The deformation of slope gradually reduces from the surface, where the greatest deformation lies in, to the deep part of slope.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on during the first 2 h is 86%, and then it reduces gradually with tim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the surface runoff.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on drop to a relatively stable value (50%) after 6 h. Rainfall infiltration causes obvious increase of pore-water pressure, which may result in a reduction of shear strength due to a decrease in effective stress and wetting-induced softening. The double-effect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Foundation item: Project(50678175)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下水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氚直接估算浅层地下水的平均更新速率,讨论地下水系统的更新速率变化.结果表明,贺兰山洪积扇地下水更新速率为(0.1—1.0)%/a;冲积、冲洪积平原(引黄灌区)地下水更新速率为(0.1-50)%/a;深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为(0.1—6.0)%/a.说明因受地下水循环条件控制,银川平原地下水的更新能力差异较大,浅层地下水的更新能力大于深部地下水;冲积、冲洪积平原浅层地下水更新能力优于西部山前洪积扇;冲积、冲洪积平原内,南部黄河冲积扇的更新能力大于北部,北部靠近黄河的引黄灌区地下水更新能力优于扇前洼地及湖积洼地的更新能力.这对制定浅层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战略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流域上大中型水库及小水库群(包括塘堰)在防洪、灌溉、发电中的调蓄作用及运用基本规律出发,在天然流域产汇流预报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考虑上游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的产流预报方法。该法应用于广东枫树坝流域,使产流预报方案的合格率从原来的85.1%提高到91.7%,并克服了原方案在汛初和久旱后预报洪水的产流量远远偏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开采可靠性的随机模拟与三角模糊数耦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计算结果的精度.本文探讨了将三角模糊数理论用于描述和处理影响地下水开采量的各参数随机性、模糊性,以及资料信息的不完整、不精确性等不确定性特征的具体实现途径.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三角模糊数,把三角模糊数及其函数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普通实数之间的运算,建立了水环境风险评价的随机模拟与三角模糊数耦合模型(SS-TFN).经风险分析所得结果较传统的水文地质学方法计算的结果, 更符合实际情况. 为在今后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更加合理地、可靠地确定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使得与地下水开采有关决策的失误减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6.
KLD-600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KLD-600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关节空间法分析了轨迹规划,建立了控制程序基础模型.实际动态实验表明,该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运行轨迹与规划轨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详细刻画汶川地震及其震后强降雨对岷江上游输沙量增加量的影响,在对SPOT图像、航片和数字高程图的影像资料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进行了标定,同时通过收集该流域1980-2010年期间输沙量、降雨量、滑坡量、泥石流量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岷江上游降水量、输沙量、滑坡量、泥石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该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进一步探析了汶川地震后强降雨驱动的滑坡、泥石流对岷江输沙量增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由汶川地震的同震构造抬升和同震滑坡、泥石流所导致的输沙量增加值为30%左右,表明在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输沙量的增加主要受同震滑坡、泥石流的控制;②震后强降雨导致的输沙量是震前的1.75倍,震后强降雨泥石流的产砂量对当年新增输沙量的贡献率达到37.49%;③强降雨带与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滑坡带基本重合,导致了汶川地震后输沙量的增加与强降雨量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④汶川地震震动所引发地表物质松动和驱动滑坡导致了河流输沙量加大,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灾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工程中通常按线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计算双向板的变形值,且不考虑支承梁变形影响,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当板跨度较大、梁刚度较小时尤其明显。为此,在分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挠度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非常必要。本文采用增量迭代法编制了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承受均布荷载且考虑支承梁变形影响的单块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的非线性特性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整实际支承梁刚度与板刚度的比值,即梁板相对刚度比值,对钢筋混凝土双向板进行了计算,最后通过非线性回归建立了框架结构中双向板在实际支座条件下的挠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有限层法是一种对空间某一方向进行数值离散,而在其余两方向采用连续函数的半数值半解析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将三维问题简化为一维问题求解,从根本上解决了常用数值分析方法在模拟三维地下水运动时存在的计算工作量大、占用内存多、耗时大等缺点.文中基于有限层法的优点,推导了以伽辽金法结合贝塞耳函数为基础的层状非均质各向异性承压舍水层的稳定流有限层方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对2个经典算例的数值解与解析解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比较了目前文献所见的五种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指出了其各自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确定基本电荷的最佳方法──带电油滴电荷量平均值逐项相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