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深淋巴结位于颈动脉鞘内,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头颈部肿瘤常转移至此,并常常侵及颈动脉。颈动脉是否粘连受侵,对于选择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转移淋巴结与颈动脉间脂肪间隙存在与否,以及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角度是评价转移淋巴结与颈动脉关系的两个常用指标,在应用多层CT三维重建对这两个指标进行重新评价的同时,注意到在转移淋巴结与颈动脉交界出现的锯齿征对于淋巴结与颈动脉粘连的诊断有较强的特异性,特对此征象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行冠脉造影的ACS、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组比较,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预测ACS敏感性68.3%,特异性85.6%,诊断符合率83.0%。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其颈动脉病变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一致,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ACS。  相似文献   

3.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B超检测颈动脉,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78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46例、斑块组36例,共3组,各组同时作头部核磁共振MRI,常规行自旋回波T1和T2加权轴位扫描,梯度同波T2加权采用Flash序列,了解有无脑微出血。结果颈动脉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脑微出血发生分别为12、16、21例。脑微出血发生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和斑块组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结论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检测颈动脉B超对预测脑微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9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颈动脉,其中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各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均显著增高,其中心脏梗死病组伴有明显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异常。2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越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越高,双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者全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均大于4。颈动脉管腔狭窄大于50%者占二分之一,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颈动脉管腔狭窄无一例大于50%。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0例高血压中6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61%。60岁以上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者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3例;60岁以下组动脉粥样硬化者11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6例。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性,随年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安全、无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海岛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百胜AU-4超声诊断仪检测海岛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结果海岛老年人与居住在其他区域的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随年龄增大,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且与病变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斑块及斑块复合病变,对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意义。方法对56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扫查,扫查结果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颈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56例缺血性脑中风组患全部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检出率100%,且94.6%的病例颈动脉斑块都存在斑块复合病变(溃疡斑、斑块内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而对照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组检出颈动脉斑块仅7人,检出率5.2%,且未发现1例斑块复合病变。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斑块的复合病变与缺血性脑中风紧密相关,颈动脉超声扫查是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重要检查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2005-06~2006-10我院为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_置入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50~73岁,本组均经颈动脉彩超、CT及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颈动脉狭窄均≥70%,其中双侧颈动脉狭窄2例。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硬化是引发脑梗塞的主要病因之一,对颈动脉病变的检测有助于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应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而且能测定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本组资料对41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并与年龄相当的正常颈动脉测值对照,以探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血流改变及两者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10.
老年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3年11月27日,我院为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造影加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颈动脉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冠心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三支病变)颈动脉斑块及左心功能,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52例,超声检测其左,右颈动脉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斑块位于左侧颈动脉91处,右侧颈动脉78处,32.5%位于颈动脉前壁,67.5%位于后壁。心功能对照组与三支组比较P<0.01。结论:三支病变者颈动脉班块以硬斑多见,颈动脉分叉处多分,冠脉与颈动脉病变相关密切,心功能已有损害。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的指标。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能重复、清楚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1-01/2006-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imt,risk factor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2000-01/2005-12有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影响因素的文章,检索词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危险因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约6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②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综述文献及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0余篇关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章,其中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48篇文献进行分析。 资料综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期的指标,与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密切相关,有关其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文章较多,为了预防终点事件的发生,有关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正日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基因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 结论:年龄、性别、吸烟.肥胖、基因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脂质异常、同型半胱胺酸及炎性反应可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0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观察,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径、内一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102例脑梗死患者中,75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高总胆固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高总胆固醇者颈动脉结构的改变,评价高总胆固醇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将高总胆固醇者分为三组:采用HP Image Point HX超声诊断仪检测高总胆固醇者颈动脉结构。结果:临界组(48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例,3支颈动脉;轻度升高组(5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3例,18支颈动脉;重度升高组(49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8例,58支颈动脉。三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人数及颈动脉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总胆固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寻求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方法:老年患者198例,男196例,女2例,年龄72—92岁。应用彩色多普勒B超显像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81.3%。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患者(X^2=8.8342,P&;lt;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与颈动脉正常高龄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332.P&;gt;0.05;X^2=0.6275,P&;gt;0.05;X^2=1.07018,P&;gt;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26.1%)与颈动脉正常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8.1%)比较相差显著(X^2=9.9675,P&;lt;0.01)。但是,当并存两个或两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72%)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检出率(18.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常见,高血压是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重叠增加后者的危险性,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指标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前瞻性随机调查103例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痛或心肌梗塞而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冠脉造影前或造影后1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分析各项颈动脉超声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于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二维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及狭窄程度等指标,可准确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而颈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指标只有在血管显著狭窄时才有显著性变化。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为早期无创性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颈痛与颈动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锦元 《新医学》1994,25(2):67-68
本文介绍以血管性痛为主要症状的颈动脉炎410例,常伴同侧头、咽、肩等多处疼痛,均可找到颈动脉触痛点,激素治疗有显效。着重讨论了颈动脉炎的病因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以8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确证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与77例同期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排除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免疫血清胰岛素(Ins)值、血清总胆固醇,甘油兰脂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空腹血糖。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胰岛素水平、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载酯蛋白A、载酯蛋白B与对照组相比虽略有判别,但统计学检测无显著性。结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累及颈动脉系统的B超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恶性肿瘤常侵及颈动脉系统,但颈动脉鞘和壁具有阻止肿瘤侵及的屏障作用,一定时间内可免受侵及(1)。手术治疗保留颈动脉与否主要取决于颈动脉受累程度,术前诊断颈动脉系统受累程度,对制订手术方案十分必要,本文对有颈动脉系统受累的5例住院患者,术前进行B超检查,将结果与手术所见对照,以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10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支数分为四组:正常、单支病变、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收集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其最大内中膜厚度、斑块数目、厚度积分及面积均随之增加,经统计分析均有显著意义。另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二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