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是作者理智地按照译入语体系中的社会意识、道德风尚、文化习俗等规范所为.称之为“有意性背叛”。变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广泛存在.翻译描写学派理论认为,翻译不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转换.而是译者创造性的所为。描写学派的两大理论原则:“不完整性”和“操控理论”给翻译变译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神形兼备”这一说法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并奉为一般文学乃至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这足以说明达到“神形兼备”这一境界之艰难。就诗歌本身的特点而言,其“神”主要指其神韵与意境;其“形”主要指其音韵与格律。所谓诗歌翻译中的“神形兼备”,就是指在译入语中将原诗的“神”和“形”两方面的内涵尽可能兼顾地、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从理论上讲,译诗的上乘之作无论从“神”或从“形”方面均应与原诗有同等的审美效果。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好的译作应该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他认为一切翻译的目的在于努力寻求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然而论及诗歌翻译时,人们却发现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反应基本一致”,绝非轻而易举。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许英译杜甫的《登高》一诗来分析说明其"三美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不论文学翻译的艺术创造性多么强烈,文学翻译绝不是纯粹主观任意的,它具有类似科技翻译的科学性。从实例分析入手,通过揭示文学翻译中的科学性因素和要求,证明艺术论的片面性和翻译科学论的普遍适用性。文学翻译必须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被公认为国内水准最高的中文译本。从美学角度看,朱生豪的高质量文学翻译体现了他对莎剧精髓的把握和译者独特的审美取向。他的翻译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审美客体特征和审美主体特征。其中审美客体特征指莎剧原剧所具有的审美信息,审美主体特征指朱生豪作为翻译主体的特征。基于这两个审美特征,朱生豪成功地完成了对莎剧的创造性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一种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形散神聚”。散文的翻译,不仅要通畅地传达出原文的字面之义,还要充分再现原作的神韵和情境。文学文体学既重视分析语言所传达的主题意义,又注重文体所承载的文艺美学效果。文章运用文学文体学翻译理论评析、比较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文本,通过详实的语篇分析以深化文学文体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入手,探讨了将现代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翻译过程,使源语文本的审美品质基本对等地再现于译入语文本的问题。强调译者要充分了解英语与汉语思维、心理和文化的差异,清楚英汉语各自审美观的不同,洞悉原文的美学信息,发挥审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文本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9.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察。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同传统思维方式一样具有:整体性、经验综合性、形象直觉性、务实性和保守性等特征,并试用现代创新思维方式的系统整体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优势,对传统译论进行推陈出新,以期为译学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个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信息转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其结果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翻译中源语文化在译语信息中流失。现从意识形态角度对翻译中本土观念文化、语言文化和审美文化信息流失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证明翻译要达到两种语言转换的“对等”境界是绝对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对《论语》两译本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用描述翻译学解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从译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肯定不同译本差异的合理性。翻译没有定本,只有在容纳不同译本的基础上,翻译批评的研究才能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主体间性为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它打破了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揭示出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解释了“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离开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规则意识”和“价值意识”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3.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辩证思维以人的生存、权利和全面发展及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其理论渊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摈弃“二极绝对对立”思维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的“中间地带”论和“出入佛道”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的辩证思维。邓小平对“中介思维”的独特视角,尤具一般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文章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丰乳肥臀》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源语文本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8.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充分“的翻译标准.这是对传统译论中的“对等“的标准的突破和发展,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有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与传统译论下译者地位的对比,从理论上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同时通过引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在实践上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顺应论,简单而言,是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相互顺应。苏曼殊的翻译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顺应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的结果。本文旨在用语言顺应论阐释苏曼殊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