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闽生  雷森  金加发  周传堃  葛正庆 《西部医学》2011,23(11):2134-2136
目的评估乙酰胆碱对房颤犬心房复杂碎裂电位的影响。方法成年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暴露左右房,多级电极导管置于左、右心房记录碎裂电位,A组于肺静脉脂肪垫处注射乙酰胆碱,B组于上腔静脉处注射乙酰胆碱。分别于右心耳(A组)、左心耳(B组)给予BURST刺激,诱发房颤观察房颤发作后碎裂电位于两组记录位点有无差异。结果 A组房颤诱发后,左房均可记录到碎裂电位,右房未能记录到碎裂电位;B组房颤诱发后,右房能记录到碎裂电位,左房未能记录到碎裂电位。结论碎裂电位产生与局部乙酰胆碱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心房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特性,并探讨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兔离体心脏四腔灌流模型,利用快速起搏方法诱导兔离体心脏发生房颤.分别观察单一高频刺激、乙酰胆碱灌流、乙酰胆碱灌流加高频刺激情况下左心房侧壁及肺静脉区出现局部房颤样电活动的早晚及持续时间.结果 高频刺激下,肺静脉区出现局部颤动,但刺激停止后立即消失.给予乙酰胆碱后肺静脉区局部房颤样电活动出现时间较左房侧壁出现时间早[(2.11±0.78)s vs(4.83±0.76)s,P <0.05],肺静脉区局部房颤样电活动持续时间亦较左房侧壁延长[(15.62±1.35)s vs(6.33±0.80)s,P <0.01].持续灌注乙酰胆碱情况下,高频刺激在2个部位均可立即引起局部房颤样电活动,但肺静脉区持续时间较左房侧壁长[(67.44±12.47)s vs(42.30±7.92)s,P <0.01].结论 心房组织存在电生理学特性差异,肺静脉区更易形成局部颤动.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增强心房电学异质性及肺静脉区异常电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入院时为心房颤动患者共120例,按其住院期间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分为A组(阵发性房颤组)48例和B组(永久性房颤组)72例,统计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室率、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左室收缩功能、是否瓣膜病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预测因素。统计学采用t检验及x2检验。结果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是否瓣膜病、左室收缩功能(EF值)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左房大小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B组(P〈0.05);A组入院时平均心室率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左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入院时心室率对房颤能否转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岑强  杨明  王青 《北京医学》2011,33(1):5-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连续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16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其与房颤之间的关系。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59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4pg/mlvs.86.37±66.97pg/ml)与LVMI(127.19±28.05g/m2vs.83.70±17.22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7pg/mlvs.178.95±102.72pg/m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HA2D2S-VASc评分在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价值,并分析评分中部分可控危险因素对2组得分贡献的差异。方法选择2年间门诊或住院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房颤伴脑梗死患者32例,B组为房颤无脑梗死26例。记录2组的年龄、性别、房颤诊断时间及抗栓治疗情况;使用CHA2D2S-VASc评分分别对2组进行评分;比较2组差异。结果 2组年龄、性别构成及接受抗栓治疗状况无显著差异。房颤诊断时间A组明显较B组长(A组10.15±4.37年vs B组7.28±3.14,P〈0.05)。A组CHA2D2S-VASc评分的总分明显高于B组(A组6.23±3.14 vs B组4.21±2.17,P〈0.05)。对评分标准中部分可控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血管性疾病两项A组得分明显高于B组(20/32 vs.13/26,P〈0.05;11/32vs.4/26,P〈0.05)。结论 CHA2D2S-VASc评分在75岁高龄房颤患者均有较高的得分;有脑梗死组得分高于无脑梗死组;对评分中部分可控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管性疾病在伴有脑梗死组对得分的贡献比不伴脑梗死组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心脏二尖瓣手术同期房颤消融术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重庆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5月10日收治的瓣膜手术加房颤消融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类型分为2组,A组(微创组):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行心脏二尖瓣手术同期房颤消融(13例),B组(传统手术组):正中胸骨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消融术(28例)。对照2组术后即刻和术后10 d房颤的转复率、术中房颤消融时间、术后出血引流量、术后切口长度、术后左房直径。结果:微创组有着与传统组相同的房颤转复率,术后即刻(76.9% vs. 78.5%,P=1.000)、术后10 d(84.6% vs. 78.5%,P=0.975),且术中房颤消融时间也无明显差异[(41.9±4.0) min vs. (39.7±5.4) min,P=0.198]。术后左房直径2组间无明显差异[(47.6±6.3) mm vs. (49.5±6.6) mm,P=0.384]。术后出血引流量,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342.9±44.3) mL vs.(47.1±132.5) mL,P=0.020]。术后切口长度,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5.1±0.6) cm vs. (20.7±2.6) cm,P=0.000)。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替换同期房颤消融术在手术创伤和手术出血方面由于传统手术方式,是一种临床上安全、可行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钠多肽对高血压并发心房纤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2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45例(并发持续性房颤),B组38例(并发阵发性房颤),c组46例(不伴有房颤);使用降压药物1年后再分为D组76例(左室肥厚消退),E组53例(左室肥厚未消退)。结果与B、c组比较,A组年龄及Nt—ProBNP、LAD、IVST、LVMMI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的发生与以下指标呈正相关:年龄、Nt—ProBNP、LAD、LVEDD、IVST、LVPwr及LVMMI。与E组比较,D组的Nt—ProBNP、LAD、LVEDD、IVST、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及ACEI、ARB的使用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及左房扩大会加大房颤的发生几率,BNP的高低也对患者的左室肥厚及房颤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刘扬晖  钟菊英  刘秀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4-125,129
目的对佛山120急救调度模式下的院内反应时间进行分析,提出缩短院内反应时间的策略。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2011年11~12月8点至18点我院急诊科确认并接受的由通讯指挥中心发出的院前急救指令进行随机抽查,对其院内反应时间【A组(急诊医师组)、B组(急诊护士组)、C组(担架员组)和D组(救护车司机组)】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11~12月8点至18点,对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调度护士接收到的526例院前急救指令进行随机抽查并进行统计。A组院内反应时间(51.58±16.63)S,B组院内反应时间(51.09±16.47)s,C组院内反应时间(59.40±17.06)s.D组院内反应时间(59.30±17.12)s。A、B、C和D组院内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较C组和D组的院内反应时间较短,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083),C组和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与C组和D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急诊科综合院内平均反应时间(59.69±16.78)s.2min内出车率100%。比广州市120急救网络医院的院内反应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策略缩短院内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0.
王蔚  杨希立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71-72,74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血浆脑利钠肽(BNP)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心肌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手术的患者共50例,其中窦性心律组20例,房颤组30例,术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静脉血测血浆BNP浓度,于开胸手术时取右心耳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MP-1、MMP-3、MMP-7、MMP-9的表达。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左右心房内径均扩大[(31.35±5.24)mmvs(42.30±4.02)mm;(30.20±7.47)mm vs(43.77±4.59)mm,均P〈0.01),BNP水平升高[(495±152)ng/L vs(802±276)ng/L,P〈0.01),心房组织中MMP-1表达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3、MMP-7、MMP-9基因表达增加[(18.02±4.83)vs(21.49±6.19);(5.05±2.07)vs(6.75±2.20);(11.21±5.38)vs(19.13±4.29),均P〈0.01]。BNP与MMP-3、MMP-7、MMP-9的表达成正相关(r=0.278,0.405,0.399,P〈0.05)。结论房颤患者心房组织MMP及血浆BNP的表达改变与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对心房颤动(AF)大鼠心房有效不应期(ERP)、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F组、AFCsA处理组。除对照组外,采用乙酰胆碱-氯化钙药物经尾静脉注射法构建AF大鼠模型;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AFCsA处理组饮食加5mg·kg^-1·d^-1CsA;对照组和AF组每天胃内注入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心电图检测AF持续时间;测定心房ERP;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MP-2及TIMP-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组心房ERP明显缩短(P〈0.01),血清中MMP-2水平明显增高,TIMP-2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AF组比较,AFCsA处理组AF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心房ERP明显延长(P〈0.01),血清中MMP-2水平明显降低,TIMP-2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CsA具有抗AF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延长心房ERP从而改善大鼠心房电重构。以及调控MMP-2及TIMP-2表达而改善大鼠心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左房内径(LAD)与缺血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65位平均年龄(75.8土7.6)岁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cT和/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分为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n=80)和单纯心房颤动(n=-85),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积分、MPV、FI、LAD、血压、血脂和肾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和单纯心房颤动患者在CHA2DS2-vasc积分(P〈0.001)、MPV(P〈0.001)、FI(P=-0.002)、血清脂蛋白(a)(P=-0.017)、LAD(P〈0.001)、空腹血浆葡萄糖(P=-0.034)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MPV、FI、LAD是心房颤动相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CHA2DS2-vasc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MPV、FI和LAD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坎地沙坦组(B组,n=59),胺碘酮+依那普利组(C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3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和C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6%,B组为83.6%,C组为81.5%(P<0.05)。C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分别与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的相关性及相关机制的探讨。方法人选240例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24h内记录患者病史,并行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并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240例心衰患者中并发房颤153例(63.75%),房颤组与窦律组的LDL水平[(1.96±0.77)mmol/Lvs(2.38±0.93)mmol/L,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水平与LAD、年龄及FT3有一定相关性(r分别为-0.263、-0.225和r=0.295.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2.57mmol/L对应着房颤发生率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OR:0.302,95%CI:0.114~0.803,P=0.016)。结论过低的LDL水平可能增加收缩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有或无代谢综合征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房内径大小。方法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有无代谢综合征,患者被分为两组,代谢综合征组患者26例,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30例。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为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NCEP-ATPⅢ)制定的标准,并结合国内情况将腹部肥胖的切点改为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结果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平均左房内径(45.8±4.2)mm,非代谢综合征组平均左房内径为(37.5±4.9)mm(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因左房内径增大与阵发性房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仝峰  杨琴  司大妞 《中原医刊》2011,(14):63-65
目的评价螺内酯、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12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螺内酯组(A组n=41)、胺碘酮+厄贝沙坦组(B组n=41)、胺碘酮+螺内酯+厄贝沙坦组(C组n=41),随访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经。结果试验终点时,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70.0%、B组69.2%、C组87.5%,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左房内径大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螺内酯、厄贝沙坦单药加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具有相同的疗效,但两药联合优于单药疗效,并能进一步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血管病人较差的预后有关。旨在对有左房血栓(LAT)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和无左房血栓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之间的NLR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155名NVAF病人,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测LAT。NLR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结果155名病人中有16名(10.3%)病人存在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组平均NLR明显高于无左房血栓组(2.8±1.2,2.0±1.1,P=0.023)。经多因素分析,NLR是NVAF病人左房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11.93~4.24,P〈0.001)。结论NLR,新发现的炎症指标,与NVAF病人左房血栓存在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