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鱼源4种病原弧菌(鳗弧菌、哈氏弧菌、鱼肠道弧菌、秦皇岛弧菌)进行了对常用抗菌类药物的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鳗弧菌对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6种常用药物耐药;哈氏弧菌对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等4种常用药物耐药;鱼肠道弧菌对苯唑青霉素和杆菌肽等2种耐药;秦皇岛弧菌对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杆菌肽等5种耐药.根据已知的弧菌外膜蛋白OmpK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从4种病原弧菌总DNA中均扩增外膜蛋白OmpK的基因片断,结果鳗弧菌、哈氏弧菌、秦皇岛弧菌及鱼肠道弧菌均扩增得到约800bp DNA片段,但鱼肠道弧菌扩增的片段较模糊.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jo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3种仔虾和黄鳍鲷和Sparuslatus、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前鳞鲻MugilOphuyseni和七星鲈Lateolabraxjaponicus4种仔鱼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虾和仔鱼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油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绸>黑鲷>前鳞鲻,而七星鲈对0号柴油最为敏感。3种仔虾对油类的耐受力明显低于4种仔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根据2012—2016年8月浙江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对浙江北部海域4个区域(杭州湾、舟山海域、象山海域和近海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有29种(优势度0.02),其中多毛类动物13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动物2种,鱼类2种,纽形动物2种,棘皮动物2种以及刺胞动物1种。对浙江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优势种种类最少,时空分布变化明显;近海优势种组成较复杂,包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动物、鱼类、棘皮动物和纽形动物;象山海域的优势种组成较简单,优势种以多毛类动物为主;舟山海域的优势种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数逐年增加。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浙江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中多毛类动物明显增加,取代该海域软体动物优势地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变化与有机质积累、底质环境改变以及食物网变化密切相关,浙江北部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在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4.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3-11月期间对涠洲岛海域进行赤潮监控监测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浮游植物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涠洲岛水域浮游植物有5属103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34属83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赤潮生物有29属60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18属40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原生动物1属1种;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球形棕囊藻、红海束毛藻、菱形海线藻、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等,均属赤潮物种.调查期间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更替现象明显,与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三门湾海域物种间的资源利用情况及生态关系,在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生物调查。根据2017年和2018年夏季在浙江省三门湾海域进行的大型底上生物研究结果,运用优势度(Y)、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VR)、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对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8年间三门湾海域共捕获大型底上动物53种,包括两年共有种,即主要底上动物22种。其中优势种3种,包括哈氏仿对虾(Miers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 和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这三个物种属中生态位种;三门湾主要底上动物依据生态位宽度值划分为3组,即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窄生态位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总体差异性较大,其与种对的食性、栖息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总体联结性分析得主要底上动物总体呈显著正关联,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表明种对间联结性较弱,趋近于相互独立。三门湾大型底上动物的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但种对间的关联性在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黄鳍鲷不同组织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黄鳍鲷的7种组织(心肌、肝脏、肾脏、肌肉、性腺、脾脏、脑)进行了4种同工酶(EST,LDH,MDH,ME)的初步研究,并对几种酶的同工酶位点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鳍鲷的4种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同时还分析了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同工酶电泳的分离效果,认为该种方法对同工酶系统的分辨率高,分离效果好,可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芙蓉岛鸟类生态类群和多样性,本文以2019年9月芙蓉岛鸟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样点法对芙蓉岛鸟类的种类、生态类群、区系、居留型和鸟类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5目15科31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有效决议汇编》附录Ⅲ中的鸟类1种。从生态类群构成上:鸣禽19种,猛禽7种,涉禽4种,陆禽1种;从鸟类地理区系构成上:广布种23种,古北种7种,东洋界1种;从居留类型构成上:冬候鸟5种,留鸟3种,旅鸟17种,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混合类型6种。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3.83,均匀度指数(J)为0.77。芙蓉岛鸟类优势种为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家燕(Hirundo rustica)和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本文对芙蓉岛鸟类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报道,对芙蓉岛鸟类资源的本底调查以及该区域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热带太平洋中南部上层鱼类的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太平洋是世界主要的金枪鱼渔场,具有丰富的大洋渔业资源,但是目前对该区域鱼类生物群落特征的认识却十分缺乏。本文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海上观测数据,对热带太平洋中南部海域31种上层鱼类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总体关联性、种对间关联性和相关性3个方面,对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1个鱼种在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关联。由31个鱼种组成的465个种对中,288对为正联结,其中显著(P0.05)正联结53对;177对为负联结,其中显著(P0.05)负联结仅为6对。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该465个种对中,大部分种对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有36个种对的正相关极其显著(P0.01)。作为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目标鱼种的大眼金枪鱼,与10个兼捕种类(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剑鱼、凹尾长鳍乌鲂、异鳞蛇鲭、蛇鲭、鲣鱼、蓝枪鱼、长鳍真鲨、红棱鲂)虽呈显著(P0.05)正联结,但相关性不显著。从本文结果推断,本海域大部分上层鱼类的栖息地空间或生态位存在一定的重叠,但重叠程度可能不高。在受关注的鲨鱼类中,镰状真鲨与大眼金枪鱼的种间相关性最大,表明其受主捕大眼金枪鱼的延绳钓渔业的影响可能较其它鲨鱼大。  相似文献   

9.
几种鱼类培养细胞对不同干扰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四种鱼类培养细胞CIK、CAB、GCB、BRE对Huifn-a,CIK、CAB、GCB、GRE、FHM等五种鱼类培养细胞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这四种鱼类培养细胞对HuIFN-a不敏感,对五种鱼类培养细胞干扰素表现出相对一致的敏感性差异,其中GRE细胞对鱼类干扰素最敏感,其次为CAB、GCB。CIK细胞能产生高滴度的干扰素但对鱼类干扰素不敏感。不同病毒对干扰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水鱼类核型及染色体显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我国已研究的77种海水鱼类核型,包括鲈形目51种、鲉形目8种、鲽形目6种、鲀形目5种、鳗鲡目3种、鲱形目2种和鲻形目2种。分析了海水鱼类染色体显带、限制性内切酶显带、二价体及多重带显带的研究进展,并对海水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次年5月(丰水期)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第一农场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75种(属),其中绿藻28种、硅藻21种、蓝藻13种、裸藻6种、黄藻2种、甲藻2种、隐藻2种和金藻1种,绿藻和硅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明显优势.各期优势种不尽相同:平水期优势种为类颤...  相似文献   

12.
2000—2009年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9年10年间在胶州湾每年的春、夏、秋、冬(5、8、11、2月)各季度月的海洋调查资料,对胶州湾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在胶州湾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52种,其中环节动物门的多毛类动物225种,软体动物107种,甲壳类动物150种,棘皮动物25种,其它门类动物45种。...  相似文献   

13.
泉州潮间带贝类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泉州市潮间带贝类的种类、数量及其生态分布。经记录整理、鉴定共得标本125种,隶属于3纲、46科和84属。其中,多板纲3种,双壳纲63种,腹足纲59种。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5.6%;亚热带种占40.8%;广温广布种占48.0%;热带种占5.6%。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格陵兰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进行研究,并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硅藻种属及站点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海冰种和极地种为该海域的优势种,而暖水种主要分布在拉布拉多海.根据对应分析站点的得分情况,将35个站点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对每个组合分布区域的环境影响因子,如:洋流、极地水团、陆地冰川融水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西...  相似文献   

15.
海洋微藻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初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T210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以及对卤虫的毒性为活性指标,对48种海洋微藻的甲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以卤虫毒性为活性指标时,9种海洋微藻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以tsFT210为筛选模型时,也有9种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3种为明显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2种为细胞坏死性活性、1种为G2/M期抑制活性,因此有必要进行开拓海洋微藻药用新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共采集鱼类169种,主要鱼类共有26种;(2)在空间维度上,日本鲭(Sco...  相似文献   

17.
刘淑雅  陈楠生 《海洋科学》2021,45(4):170-188
胶州湾是我国的一个典型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系统跟踪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组成变化,本文对近84年间(1936—2019年)胶州湾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54个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比较分析。文献共报道了549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326种、甲藻164种、绿藻21种、金藻9种、隐藻9种、淡色藻6种、定鞭藻5种、蓝藻3种、黄藻3种、下睫虫2种、裸藻1种和针胞藻1种。其中只有不到一半(40.29%)的浮游植物的全长18S rDNA序列得到解析,表明分子标记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促进宏条形码分析的有效应用。胶州湾海域的优势浮游植物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报道的甲藻与硅藻物种数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统计表明,研究者在胶州湾共鉴定到153种赤潮物种,包括硅藻79种、甲藻67种、定鞭藻2种、金藻2种、淡色藻1种、黄藻1种和针胞藻1种。胶州湾海域的典型优势浮游植物均为赤潮物种,包括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旋链角毛藻、加氏星杆藻、日本星杆藻、星脐圆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其中短角弯角藻和中肋骨条藻是胶州湾海域的"常驻"赤潮物种。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为利用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方法跟踪研究胶州湾和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南部及闽南沿岸的鲸豚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9年,在台湾海峡南部和闽南沿海获52只鲸豚标本,1种须鲸、5种齿鲸.已对其中3种海豚进行过专题报道.本文对另3种,即花斑原海豚、伪虎鲸和鲲鲸进行研究.给出了这3种的体表颜色、大小、性别、齿式,各部位测量记录;以及心、肺等内脏的重量.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系统跟踪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组成变化,解读基于分子标记的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本文对近84年间(1936年-2019年)胶州湾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54个调查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比较分析。文献共报道了549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326种、甲藻164种、绿藻21种、金藻9种、隐藻9种、淡色藻6种、定鞭藻5种、蓝藻3种、黄藻3种、下睫虫2种、裸藻1种和针胞藻1种。其中只有不到一半(40.29%)的浮游植物的全长18S rDNA序列得到解析,表明分子标记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促进宏条形码分析的有效应用。胶州湾海域的优势浮游植物随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甲藻与硅藻数目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统计表明,胶州湾共鉴定到153种赤潮物种,包括硅藻79种、甲藻67种、定鞭藻2种、金藻2种、淡色藻1种、黄藻1种和针胞藻1种。胶州湾海域典型的优势赤潮物种包括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旋链角毛藻、加氏星杆藻、日本星杆藻、星脐圆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为利用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方法跟踪研究胶州湾和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使3种赤潮微藻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较高浓度处理则降低了藻细胞的光合速率。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胁迫对赤潮异弯藻光合速率的96h·EC50分别为0.089、0.110和0.124mg·L-1,对中肋骨条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03、0.127和0.138mg·L-1,对亚历山大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16、0.131和0.141mg·L-1,说明3种多环芳烃对赤潮微藻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效应,其中菲的毒性作用最强。UV-B辐射(0.3J·m-2的辐射剂量)和多环芳烃的联合作用一方面增强了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导致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3种多环芳烃毒性作用的强弱,使芘的毒性作用变得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