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择西安市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以行为意图和主观规范为中介和调节变量,定量化分析了绿色出行视角下出行者对共享单车的认可度与实际使用行为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出行者对共享单车的认可度显著影响其行为意图。在认可度的二级维度中,出行者最重视的是共享单车的易达性,其次为转乘性和成本耗费,对操作性的重视程度最弱。然后,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行为意图在认可度与绿色出行实际使用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主观规范对认可度与行为意图的关系无调节作用。最后,通过实证案例分析,以期为新型城市交通体系发展及绿色智慧城市生活空间网络建构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2.
地铁已逐渐成为我国大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其线路建设对城市用地开发具有深远影响。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例,利用聚类分析法,对2007―2018年3个时间段的102个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状况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并探讨了各类型的用地特征、空间分布、变动模式、变动影响因素等。3个时间段的102个站点可分为7大类23小类,其用地构成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和较强的区位选择性,其变动模式多由郊外型向居住型、居住+服务设施型等转变,非建设用地和新居住用地的开发、服务功能的提升、老小区和工业用地的撤退等是类型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共同引导站点周边用地内部的功能转变,并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对住宅价格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引入了空间经济计量学分析方法和模型,以杭州市轨道交通一至三期规划内的10条地铁线路和杭州市范围内2 393个住宅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用SEM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指标体系经空间误差模型拟合后对杭州市住宅价格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2)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地铁线路和站点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差异明显;(3)地铁站点在不同区间范围内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不同;(4)杭州市已通车轨道交通站点在1 000~1 500 m内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瑞安市为研究案例,从居民出行特征、交通环境状况等方面对我国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交通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短、出行方式依赖私家车、绿色交通弱和交通环境差等特征.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和交通应对措施的相对落后是形成目前城市交通局面的主要因素.为优化中小城市的交通环境,应提倡慢行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建设,强化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形式,在居民日常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客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出租车空载率高、寻客难度大等问题,降低了出租车的运营效率.随着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出租车寻客模式作为其研究点,目前尚缺乏对基于寻客效益指标的寻客策略方法的研究.为了提高出租车寻客效益,提出了基于寻客效益指标模型的时空分析方法,将出租车载客态单位时间收入E及相邻空载态寻客时间T相结合作为寻客效益评价指标,并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效益客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深圳市2011年4月18-24日一周内13 798辆出租车的GPS轨迹数据,分析了深圳市出租车的运营特点及人们出行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高效益客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出租车高效益寻客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也为出租车高效运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国内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研究大多集中在规划实践领域,对于TOD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小汽车出行距离依然有待明确。基于南京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家庭所在地800 m范围内有无地铁站点定义TOD中“T”因素,以综合密度、混合度、步行评分作为“D”因素。在控制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家庭所在地位置因素的基础上,建立Tobit模型,研究TOD对居民小汽车出行距离的减量影响。通过划分TOD、only-T、only-D、non-TOD等4类家庭居住地,分析边际效应发现,当“T”因素从无地铁站点变为有地铁站点时,小汽车出行距离降低19.6%;“D”因素每增加0.01,小汽车出行距离平均下降0.7%;当“T”与“D”因素综合作用时,小汽车出行距离下降43.4%。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从only-T向TOD、从non-TOD向only-D转变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点1957-2014年日降水数据,基于超阈值(POT)的极端降水事件抽样、变异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量级、频率和发生时间及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极端降水量级存在显著变异特征,但不存在显著趋势变化;极端降水频率呈逐年上升或显著上升趋势,表明黄河流域发生极端降水的次数增加,但降水量减少;黄河流域南部极端降水发生时间有推迟的趋势.该流域夏季温度存在显著变异特征,变异时间大部分在1980年以后,大部分站点的夏季温度呈上升或显著上升趋势,对极端降水的频率有重要的正相关影响;流域西北部极端降水频率在夏季温度转折点后有明显增高趋势,流域内大部分站点极端降水发生时间在夏季温度转折前后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公交车是为市民出行提供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研究如何合理规划公交车的调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由于公交客流量易受天气影响、不同时间段客流量及其变化程度相差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平高峰”因素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城市公交调度进行优化。模型由三个阶段构成,首先本文根据客流数据对公交的“平高峰”阶段进行定义,并验证其合理性;然后利用乘客在站等待时间与公交的各方面成本建立以乘客出行成本和公共交通的运行成本最小的公交调度优化模型。最后将“平高峰”融入至染色体基因序列中,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不断迭代计算出最优公交调度方案。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平高峰”优化后的模型较于传统算法的乘客出行成本降低了13.75%且公共交通的运行成本减少1.7%,均优于传统算法。证明该方法对优化公交调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明确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钱塘江由城市的边界和门槛转型为城市的主体和纽带,沿江区域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增长空间。研究聚焦杭州市主城区沿江区域,分析其发展现状;从岸线功能、开发规模、交通出行等角度分析发现,沿江区域职住空间表现出低复合功能、大规模开发等职住空间失衡特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沿江区域职住空间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满意;对钱塘江南北两岸的滨江区和钱江新城沿江区域的评价结果表明,滨江区拥有较高的职住指数,较好的配套公服设施,较低的通勤时间与距离成本。最后,提出了制定钱塘江沿岸职住建设导则、确立钱塘江沿岸职住分布体系、优化钱塘江沿岸职住支撑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明确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钱塘江由城市的边界和门槛转型为城市的主体和纽带,沿江区域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增长空间。研究聚焦杭州市主城区沿江区域,分析其发展现状;从岸线功能、开发规模、交通出行等角度分析发现,沿江区域职住空间表现出低复合功能、大规模开发等职住空间失衡特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沿江区域职住空间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满意;对钱塘江南北两岸的滨江区和钱江新城沿江区域的评价结果表明,滨江区拥有较高的职住指数,较好的配套公服设施,较低的通勤时间与距离成本。最后,提出了制定钱塘江沿岸职住建设导则、确立钱塘江沿岸职住分布体系、优化钱塘江沿岸职住支撑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杭州城西9个街区1 365份大型超市出行数据,利用居民个体属性、出行距离和土地利用特征3组变量,构建了多项逻辑斯蒂克决策模型,分析了街区土地利用特征对大型超市出行模式的影响.结论为大城市街区的“可达性提高”和“商住混合度增加”,可以明显提高大型超市出行的步行(2 km内)、自行车(4 km内)选择概率;公交服务水平的提升可鼓励大型超市出行的非机动化,但公交密度本身不足以抑制小汽车的选择.提出在“社区商圈”尺度中,有必要遵循空间组织的渐进规划思路,通过“土地利用-交通”一体化措施,优化大型超市的出行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其发展必将对日益加剧的城市环境噪声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即将建设的杭州市快速轨道交通的情况,对轨道交通噪声影响的预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杭州西湖区的家庭问卷数据,分析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校外教育选择状况,及其出行的空间组织模式,并分类考察校外教育设施的空间服务特征.结论为:校外教育已成为城市的—种常态家庭活动;有限公共课外教育资源的空间集中布点,使得校外教育出行集中于双休日时段,并呈现机动化主导的混合交通方式.校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布局增加了城市空间组织成本,也突出了城市运行的家庭与社会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影像的嘉兴市城市扩张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为及时了解嘉兴市的城市发展现状,使用遥感手段提取各时间段内城市的建设区域,并分析了扩张过程的时空特征,再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探究了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嘉兴市在1993~2013年间城市扩张明显,扩张速度和强度先增后减,扩张方向由西北转向南,扩张模式经历了“主动型-被动型-稳定型”的转变过程,扩张合理性较差,城市扩张速率高于人口增长速率,扩张驱动因子主要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5.
基于杭州西湖区的家庭问卷数据,分析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校外教育选择状况,及其出行的空间组织模式,并分类考察校外教育设施的空间服务特征.结论为:校外教育已成为城市的一种常态家庭活动;有限公共课外教育资源的空间集中布点,使得校外教育出行集中于双休日时段,并呈现机动化主导的混合交通方式.校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布局增加了城市空间组织成本,也突出了城市运行的家庭与社会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传统的公交网络最优路径算法中,往往只考虑了原地换乘,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出行路径的缺失.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乘客常常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自行车到相邻站点再换乘公交车的方式来实现最优出行.通过对换乘方式的分析,描述了乘客出行的完整路径;根据公交线路的关联情况和公交站点的空间位置关系,抽象出了关键换乘点;并依据关键换乘点的定义对公交网络进行了变换,继而建立起公交网络通达矩阵;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考虑多方式换乘的换乘次数最少、所需时间最短的公交出行路径,为乘客提供更灵活的出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通勤满意度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反映了城市相关政策与规划的优劣。近年来,通勤满意度已引起城乡规划、地理、交通等领域的关注。总结了通勤满意度的测量、调查与建模方法,运用元分析方法将社会经济属性、通勤特征、出行态度、建成环境及生活事件对通勤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处理,以增强对通勤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通勤满意度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研究方向和建议,并阐述了现有研究成果对政策及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 提取宁波城区土地利用数据, 从扩展速度与强度、紧凑度等方面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特征, 选取区位环境、人口社会、产业经济和政府决策四方面分析宁波城市扩展驱动力. 研究发现: (1)宁波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存在明显阶段性, 2000~2005年空间快速扩张, 此后扩展强度缓和; 外延式扩展方式造成了城市形态复杂, 紧凑程度较差. (2)受制于地形影响, 城市空间向东沿交通干道呈现廊道式扩张; GDP和常住人口是城市空间扩张的决定性因素; 产业结构、政府投资微弱地影响城市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已有的标记数据对新领域图像进行分类是遥感图像场景分类的重要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子空间迁移的稀疏表示(sparse repres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semi-supervised transfer learning subspace,SR-SSTLS)遥感图像场景分类方法。为减少源域和目标域数据分布变化,将不同数据域的遥感图像投影至共享子空间。源域和目标域数据在投影子空间协同学习共享字典,使得带标记的源域数据辅助目标域模型的建立。同时,建立了基于源域、目标域、源域-目标域标记数据的拉普拉斯图矩阵和目标域未标记数据的拉普拉斯正则化项,使得目标域中的数据均得到很好编码。在多个遥感图像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均证明了SR-SSTLS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与行为差异的原因和异质性,基于大中小城市、老中青群体1 263名居民的低碳出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和组间平均边际效应(AME),分析了城市和群体间低碳出行意向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及群体差异。结果表明:有低碳出行意向与行为的居民比例仅为12.6%,有低碳出行意向而未向行为转变的居民占55.3%,意向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在一线城市和青年群体中尤为明显。从平均边际效应的结果看,有无私家车是导致一线、二线城市居民和中、青年群体低碳出行意向与行为不一致的关键因素。环境意识和主观规范对老年群体的低碳出行意向与行为一致性具有更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所揭示的影响不同群体低碳出行意向与行为一致性的关键因素,可为低碳政策的异质化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