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伤员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场伤员宏观流动与卫勤物资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系统分析,定性研究伤员流动与卫勤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基于物流理论和信息论,对以往战争战场伤员医疗后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提出"复合伤员流"概念,阐述了"伤员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内涵.结论"物资流"是"伤员流"的物质基础,"信息流"对伤员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信息"是"伤员流"流动的动力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医疗后送保障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运用大数据思维和理论增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基本方法,提出了按照确定战场态势大数据的表征维度、明确战场态势大数据的显存粒度、区分战场态势大数据的更新频率、建立战场态势大数据的关联图谱等思路构建战场态势感知大数据结构,运用基础数据战前准备、动态数据采集获取、隐性数据深度挖掘等方式拓展战场态势感知大数据来源,通过通播通用作战视图、分域发布局部态势、直达推送先验数据、专项定制个性数据等路径优化战场态势感知大数据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阐明野战卫勤保障指挥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描述利用该系统救治伤员的流程,指出运用RFID技术具有高效、高准确度、适用范围广的优势,对野战伤员搜救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现代海战卫勤保障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海战时,大批伤员怎样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舰艇伤员如何快速换乘后送,舰员落水如何搜救,是未来海战卫勤保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无人机在卫勤领域的应用,提高我军复杂战场环境下卫勤的综合保障能力.方法 通过研究外军卫勤领域无人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分析外军外勤领域无人机的发展现状,探索我军卫勤领域无人机的应用前景.结果 目前外军在卫勤领域无人机应用广泛,战场战果丰富,未来外军将在无人机的通用性、新技术、新材料的整合应用方面进行着重发展.通过借鉴外军卫勤领域无人机的应用发展现状,我军应在卫勤侦察、卫生防疫、伤员搜救、核生化侦检以及战场急救等几方面探索挖掘无人机在卫勤领域的战争潜力.结论 无人机在卫勤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具有深远的实战意义,注重无人机在卫勤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加大对其的研究与技术整合可以有效增强我军卫勤保障能力,提升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引入感知风险因素构建智能居家胎儿监护服务医护人员初始信任理论模型,再围绕潜变量设计问卷对产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最后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医院内部应加强对该服务的宣传力度,相关机构可注重提升设备的操作简易性并加强相关安全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战争环境下,战场呈现出多维、宽正面、大纵深、全方位等立体作战特点,作战节奏明显加快,保障空间不断扩大,伤员发生快,伤情发展快,救治时效性要求高[1]。抓住“白金10 min, 黄金1 h”对伤员进行救治,能够极大降低死亡率、伤残率,为后续医疗机构救治赢取时间,是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最大程度保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自救互救作为战场救护的基础和起点,是指伤员或战友在战场上利用自备或简易器材进行通气、止血、包扎、固定、  相似文献   

8.
文中探讨了未来战争条件下的战地立体救护.根据未来战场的突发性和战伤伤员的复杂性,必须建立海、陆、空立体救护体系.通过对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和现代救治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战地立体救护模式的设计要求和 流程特点,阐述了"快速反应、立体救护"是提高战时部队官兵生存与作战能力最有效的医疗保障,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伤员医疗救护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美军作战前沿伤员医疗救护技术与装备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美军(主要是美海军)在伤员医疗救护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就野战伤员医疗卡、个人信息载体、电子伤票、作战伤员医疗信息系统、战场伤员医疗跟踪系统、多技术自动阅读卡、战术医疗协调系统、智能型担架、便携式电子输液器、前沿医疗阶梯伤员医疗救护  相似文献   

10.
现代海战武器威力大,命中精度高,舰艇常遭到导弹、各型炸弹及水雷和鱼雷等武器的攻击,中程导弹较大的爆炸力会导致船体破裂,导弹残留燃料还有二次爆炸的可能,而战船内人员集中,伤员会集中出现,伤势主要为炸伤、烧伤及贯通伤。如舰船被重创沉没,伤员会伴有淹溺和海水浸泡,早期救治难度极大。伤员落水后搜救时间长短与伤员的存活密切相关,又受海况、伤员搜寻、捞救、初期救治、换乘舰船及船上手术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现代海战伤特点及开展早期救治具有深远的意义。1烧伤及爆炸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论述以卡牌为依托的桌面推演教学模式在防化医学课程中的运用.方法 基于化学战争和化学泄露背景下伤员救治的实际需求,通过设置救援人员身份卡、化学伤员病例卡、救援物资装备卡和伤员救治策略卡,让学生根据战场环境、自身角色和病人伤情推演防化医学救援全流程.结果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实战,不仅可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也...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新型的电子伤员寻找及生命监测系统能够使战场医务人员及时了解伤员的准确位置、伤情和休克的危急程度 ,以便在伤后短时间内实施分类、优化救治与后送 ;可以鉴定已死亡的士兵 ,避免将抢救队派到敌对环境 ,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 ,即使伤员失去知觉 ,卫生员也能凭借它迅速准确地找到他们 ,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有效地提高战场伤员生存率 .1 卫生员手持设备的系统结构 “电子伤员寻找及生命监测系统”主要由卫生员手持设备和单兵佩带设备两部分组成 .其中单兵佩带设备是由非侵入性生理传感器、信息处理机、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T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野战医疗所伤员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采用了RFID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满足对于伤员远距离、快速识别的需求.能够保证战场伤员救治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对作战指挥、战斗力评估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未来远海环境下的舰艇编队作战将成为我海军主要作战形式。远海作战战场广阔、攻防形势转换快、所致伤情伤势复杂,易在任意时间、任意战场地点瞬间产生批量伤员,救治难度极大。本文系统介绍了一种针对远海舰艇编队作战的新型高级创伤外科机动救治队伍及其专属模块化、标准化、轻量化的手术复苏装备系统,并阐述其培训体系构想,以备卫勤研究者、参与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实兵对抗模式的融入,将卫生士官战现场急救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评分析,为今后卫生员基地化训考方式的改进与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山地通道作战中的要点夺控为战斗背景,在训卫生士官为研究对象,标准化伤员为救护障碍,建立在进攻过程中救护技术的"红蓝"对抗模式.同时,通过建立导调员与伤员的双向量化评价体系,对战现场的整体救护水平实施综合评价.结果 在战现场伤员的救治过程中,完成标准最高的3个项目为检伤过程正确(70%)、救治部位正确(70%)和救治方法正确(60%).腹部肠脱出、四肢骨折与枪弹穿透伤为现场救治效果较差的伤情(≤50%).战救技术方面,伤员的保温、包扎和隐藏是救治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技术,其中30%的标准化伤员认为救治效果很差,50%认为这样的救治水平可能会导致自己在战斗过程中死亡.结论 实战对抗模式下的综合考评过程,具备战场救治动态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能够真实地检验一线卫生员的战场综合能力,为今后相关培训的开展与评价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探索构建伤情驱动训练模式,推动卫勤实战化训练的发展。方法 依托高级智能模拟人,构建可动态控制伤情的设计方案,并在基地化多级联训中应用。结果 建立了伤情驱动模式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案,并在多级联训中,高质量地按层级实施导调与考核。结论 基于高级智能模拟人的伤情驱动模式,能够推动整个医疗后送链条的运转,实现卫勤保障指挥、救治、后送等要素的真实联动,最大限度地贴近战场伤员救治全过程,可显著提升卫勤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县市级医院是救治伤员的第二战场,所有从重灾区转移出来的伤员,首先被输送到这里抢救震区内的县市级医院,虽然楼房倒塌情况没有重灾区那般惨烈,但是大部分房屋也都变成了危房。德阳紧邻成都,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二重集团、东方机电等大型中央企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在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支持是地震伤员康复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西医院与社会组织一起,应用图书阅读、青少年教学辅导、体育运动和集体娱乐活动等疗法对地震伤员进行社会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动物智能在军事学的应用及意义。方法:以学术论文、新闻、报纸、智库报告等作为信息源,综合研究国外动物智能军事应用实例及内在关联,描述动物智能在未来战场应用场景。结果:动物智能军事应用主要是动物特殊能力的军事应用和动物智能的仿生武器应用。结论:动物部队、仿生作战部队和动物战术是未来战争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智能的隐匿、灵活、多变等特点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战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汶川地震期间参与震灾伤员救治骨外科医务人员与未参与伤员救治外科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为建立大地震救援援助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参与震灾伤员救治的骨外科医务人员与未参与震灾伤员救治外科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由心理咨询师采用统一、规范的指导语指导研究对象完成调查问卷,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地震期间,参与震灾伤员救治与未参与伤员救治外科医务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8个因子均值统计学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研究对象的因子阳性项目数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地震期间,参与震灾伤员救治的骨外科医务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