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统治涝理念下的治涝方法已无法根除严重的城市内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成为解决目前内涝问题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旧城区LID改造前后内涝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区层次的内涝模型,模拟在不同重现期降雨下的内涝情景,从多角度分析不同降雨和不同区域的内涝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LID措施整体上可有效缩减城区内涝面积,但对局部过密建筑区治涝效果差。可有效消除小重现期降雨下的内涝问题,但对大降雨致涝问题改善效果较差;不同排涝设施的联用可有效缓解内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对西安市内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也初步提出了西安市内涝问题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某岩溶地貌地区处于低洼谷地,连年发生内涝灾害。通过对涝区地质、水文条件等综合分析,拟将涝区分为南、北两片,形成两个排涝通道。北片利用现状天然溶洞排涝,南片则新建排涝隧洞进行排涝。该设计将涝区洪水引至下游天然河道排走,较好地解决内涝问题,保障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已稳步开展,但试点区内海绵设施对内涝的实际缓解效果尚缺资料验证。通过对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内涝积水进行监测,对比试点区域内LID改造前后的两场相似中型降雨致涝资料,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内涝点数量、积水范围和水深变化情况及其成因。发现西咸新区海绵城市LID改造完成区海绵效果较为明显,LID措施可缓解中型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积水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心城区短时强降雨导致的城区内涝问题,联合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与SWMM模型,构建了地表及管网双向互馈的响水县城内涝模拟模型。使用该联合模型对区域内1,5,10 a一遇暴雨重现期下的内涝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进行模拟分析,并采用当地2012年"8·10"大暴雨导致的内涝过程来验证模型精度;综合考虑多项指标构建内涝风险评估体系,并绘制成内涝风险图辅助进行防灾预警。结果表明:5个易涝点实地调查水深与模拟水深差距范围在0.04~0.23 m之间,平均水深相对误差为19.3%,模拟所得值基本能够反映易涝点的淹没情况。该模型可初步应用于响水县城的内涝过程模拟,在防内涝设计、城市内涝预测及治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大空港新城防洪(潮)治涝工程的水文计算和工程总体设计进行了阐述,采用DHI MIKE FLOOD软件建立内涝计算模型,模拟了2年和50年一遇设计暴雨的内涝积水过程.计算结果显示,采取工程措施后,水系在排涝时的承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内涝灾害程度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内涝产生的原因和处理内涝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了简要的介绍。主要是根据涝片的地形地貌、洪水特点对排涝方案作了分析和比较,推荐采用新建泵站完全抽排方案。  相似文献   

8.
陈鹏  朱娱莹 《人民长江》2022,53(4):26-30
目前,对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价一般是以极端降水作为指标,这样往往会导致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程度被低估,中等或较弱降水也可能是城市内涝灾害致灾因子之一。为精确地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以长春市南关区为例,以1985~2015年逐日降雨强度的分布分析为基础,将逐日降雨强度转换为降雨超越概率(PEP)指数,将逐日的降雨强度与年最大日降雨量超越概率进行比较,得到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概率,并构建了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数,对2019年南关区内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南关区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数为0.597,为重大风险中的显著风险。研究成果可为精确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提供参考,为城市内涝灾害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固原市内涝严重区域资料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不同降雨重现期内涝点积水资料,结合暴雨强度公式与下垫面资料,在区域降雨径流总量与内涝点峰值积水量之间建立关系;分析海绵设施建造后不同设计降雨量下,内涝点峰值积水量的削减量,结合在内涝峰值积水总量与居民室内财产损失之间建立的关系,分析源头径流截蓄量对减少居民室内财产损失的影响;结合固原市2004至2014年降雨资料,计算出海绵城市改建后,单位LID设施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居民室内财产损失的年效益.结果表明,固原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桶和雨水池缓解内 涝的效益分别为20.75元/(m2·年)、13.84元/(m2·年)、51.88?69.18元/(个?年)和69.18元/(m3 ?年).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不仅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内涝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该文结合近年来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出现的内涝灾害问题,从多方面分析了产生城市内涝灾害的原因.提出了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山地临海城市四周环山、地势较低,在遭遇暴雨事件时,地面径流量较大,对内河行洪能力构成威胁,容易发生内涝灾害。为解决以上问题,以象山县中心城区为例,运用SWMM进行模拟计算,并结合Arc GIS分析功能,模拟了5年一遇和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城区的内涝灾害情况并分析了受灾区域的内涝成因。研究表明:在关键位置加设排水泵站辅助排水,可以解决内涝灾害问题,有效缓解城区排水压力、降低内涝损失。通过模拟验证措施的可行性,为城市内涝防洪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超大城市人、财、物高度集聚,本底复杂,其内涝灾害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更为凸显。随着相关政策、文件、标准的出台,国家对超大城市的内涝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破解超大城市内涝防治难题,全面提升城市内涝防治水平,基于系统化思维,以深圳市为例,从致涝因子分析-内涝风险评估-防治体系谋划-管控机制制定等方面开展了超大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规划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镇化、剧烈的人类活动及全球气候异常导致的频发灾害性降水是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肇庆市内涝成因,是上述致涝因子与局地气象水文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汲取古今中外城市治涝经验,提出人水共存的治涝理念,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对中山市主城区内涝点进行调查,并建立中山市主城区的河网及陆地一、二维水动力模型及排水管网模型,模拟中山市遭遇各频率暴雨时受灾情况的基础上,借鉴指标体系法的思想,将历史灾情及模型模拟的灾情、地形地面高程、防洪治涝系统、综合状况(人口和经济)、防灾抗灾能力6个方面作为中山市主城区内涝风险指标,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权重拟定、分级、赋值和叠加运算,得到中山市主城区内涝风险区划成果.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城区内涝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宁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而城市的暴雨排水系统的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南宁市城区内涝成因的分析,指出南宁市在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减轻内涝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东莞市市区排水专项规划(近、中、长期2014~2025)》已经市政府批复,拟用10年时间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地势低洼,下水道窄小是内涝黑点通病,当地水务部门挖宽泄水口,增加排水口,也仅能解一时之急。为解决包括兴贤街等街道的易涝积水,2012年11月,东莞投资3个亿建设市区内涝整治工程。除了老城区,一些后开发路段也存在内涝。南城雅园桥下穿路是广东科技学院师生出行必经之路,由于地势低洼,这里也是内涝黑点。根据规划,东莞市未来10年将对市区4个街道排水系统工程进行规划建设。近期主要对内涝成因相对简单、影响较大、改造相对容易、改造后效果明显的内涝点进行应急整治。面对将近的汛期,三期(新开河系统)北侧分流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位于新开河系统的东纵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深圳遭强降雨城市严重内涝的新闻。据了解,这已是中央电视台继前年北京,去年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会城市内涝灾害后,再次通过"焦点访谈"剖析城市内涝之症。城市内涝,水漫金山,损失惨重。逢大雨必大涝,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道魔咒,面对这个明显缺位的"短板",人们普遍探问,"涝疾"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城市内涝不仅是我国普遍现象,也是世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和极端气候变化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文章以济南市主城区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内涝点空间分布特征;以汇水区为单位,运用回归分析探求了各致涝因素与内涝程度的关系。从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建设、城市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治理城市内涝的措施建议。研究对济南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目前城市建设受内涝灾害问题的影响,文章以深圳市龙华新区进行的易涝点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内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控制的治理技术应用方法。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提高治理城市内涝灾害技术的有效性,需采用河道清淤治理技术、河段雨水涵改造技术、排水系统改造技术以及治理设备设计选择等技术来进行治理控制。  相似文献   

20.
开展详细的致涝原因调查分析并判别不同致涝因素的贡献程度,是科学制定内涝治理方案、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前提。本文以致涝因素复杂的北方某城市为典型案例,采用排水系统水力模型作为诊断工具,在对“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通过设计、构建模拟情景,比较情景内部和情景之间的结果差异,基于不同的情景差解析出不同的影响因素,识别评估影响差别,从而衡量相应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诊断导致内涝的关键成因,为在整个城市层面上科学制定“因城施策”的系统化实施方案提供依据。通过案例对比模拟发现:(1)排水管网系统存在薄弱环节,可在空间上对其进行指认;(2)盲目扩大排水泵站规模对缓解城市内涝作用很小,首先应认真排查管网系统内部排水能力瓶颈;(3)河道顶托、排口倒灌是加重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对此应健全多部门联排联调机制,保障城市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