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卵巢卵泡膜瘤-纤维瘤的MRI表现,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瘤-纤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包括卵泡膜细胞瘤2例,纤维瘤21例,卵泡膜纤维瘤19例,肿瘤边界清楚,多呈实性。纤维瘤T2WI呈低信号15例,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6例;卵泡膜细胞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卵泡膜纤维瘤T2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7例;所有肿瘤T1WI均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后38例为轻度延迟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1例显著持续强化。结论:卵巢卵泡膜瘤-纤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临床定性、定位诊断均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分析.方法:选取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组,21例)和慢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慢性组,3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DTI扫描,测量病变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对侧分数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弥散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脂肪抑制技术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成像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8例A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采用频率选择饱和(FS)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和频率衰减反转恢复(SPAIR)序列,比较三种脂肪抑制序列骶髂关节左右两侧影像均匀性、臀部脂肪肌肉及骨髓水肿的相对信...  相似文献   

5.
卵巢纤维瘤及纤维卵泡膜细胞瘤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久柏  程玉芬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36-4838
目的:探讨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1999~2007年收治的24例卵巢纤维瘤和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最小13岁,最大71岁,20岁以下3例,20~40岁7例,40岁以上14例;主诉腹胀腹痛6例,腹部包块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5例,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尿频1例,腰酸胀1例,不孕1例;子宫内膜组织学结果:单纯性增生3例,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癌1例;合并腹水4例,胸腔积液1例,血清CA125检测:6例超过35 IU/ml;单侧卵巢肿瘤切除15例,单侧附件切除3例,单纯双附件切除3例,全宫+双附件切除3例。结论:卵巢纤维瘤、卵巢卵泡膜纤维瘤临床少见,4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高,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最终诊断需要靠病理切片,年轻患者行肿瘤切除术,45岁以上患者建议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例患者同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经CT及MRI检查,6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且呈囊实性,CT平扫密度均低于同层面肌肉组织,密度不均。病灶内伴出血1例,细小钙化4例。病灶在MRI T1加权成像(T1WI)上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出现中央稍低信号、周边高信号的“靶征”,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病灶呈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病灶内部信号略低,边缘呈高信号。在CT及MRI增强图像上,6例患者均呈渐进性强化,其中5例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性强化,1例病灶内部可见小结节样明显强化影;1例MRI延迟期病灶内部呈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CT;4例病灶内部或病灶周围可见迂曲血管影。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在CT及MRI上多表现为单发圆形或卵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边界清晰,可伴钙化、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的T1快速自旋回波(T1FSE)序列、T1三点法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成像(T1IDEAL)序列及T1容积加速肝脏采集(T1LAVA-Flex)序列3种增强序列成像在骨和软组织病变中的增强效能,以提高四肢软组织MRI增强的质量和效率。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1例行骨盆及下肢软组织MRI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每例患者在平扫的基础上同时予以T1 FSE、T1 IDEA和LAVA-Flex增强序列检查的结果分别纳入T1 FSE组、T1 IDEA组和LAVA-Flex组,比较3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背景信号的标准差(SD)、病灶边缘的清晰度及伪影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和LSD两两比较的方法比较3组序列的增强效能,并进行图像清晰度及伪影评分比较。结果:3组中的31例患者T1FSE、T1IDEAL和T1LAVA-Flex序列增强图像的SNR、CNR和SD比较,T1IDEAL组SNR、CNR和SD最佳,其余依次为T1FSE组、T1LAVA-Flex组,3组SNR、CNR和S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59,F=5.36...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预测脑卒中预后情况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MRI检查,根据预后1个月随访的调制等级分数(mRS)分为两组,将mRS<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良好组(44例);mRS≥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不良组(27例)。分析数据获得不对称磁化转移比(MTRasym)图像的APT,并计算出缺血区和对侧正常组织APT成像信号的差值(△APTw)。对比分析两组△APTw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PTw与NIHSS及m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患者图像的△APTw与NIHSS以及mR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659、0.522,P<0.001),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之间的△APTw、NIHSS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6.36、13.92,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7例,均查者5例.其中1例患者双侧发生,25个肿瘤均呈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16例,囊实性肿块9例.肿块边界均较清楚,其中13例伴有少量盆腔积液,2例伴子宫内膜轻度增生,盆腔均未见肿大淋巴结.CT平扫显示实性肿瘤和囊实性肿瘤的实性部分的密度较子宫肌层相仿,增强后轻度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子宫肌层;MRI显示病灶T1WI均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结论: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该病的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于影像与病理特征评估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合并硬膜囊骨化诊疗方案。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35例(75个节段)TOLF患者,依据其是否合并硬膜囊骨化将其分为TOLF组(22例,56个节段)和合并组(13例,19个节段)。根据骨化物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骨窗与磁共振成像(MRI)横断面的T2加权像(T2WI)影像,观察骨化物形状特征、骨化物和硬膜囊关系以及测量骨化物椎管的占有率(OR);选取合并组的2例硬膜囊和黄韧带骨化物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合并组CT检查中8个椎间(占42.11%)节段、MRI中2个椎间(占10.53%)节段黄韧带的硬膜囊侧出现骨化层;CT显示为黄韧带硬膜囊侧出现骨化层的1个节段椎间,MRI显示为Tramtrack征;CT中1个椎间(占5.26%)节段、MRI中2个椎间(占10.53%)节段为典型Tramtrack征。8个椎间(占42.11%)节段CT和MRI均呈"C"形征;CT中8个椎间(占42.11%)节段,MRI中10个椎间(占52.63%)节段显示为"V"形征。合并组OR值显著高于TOLF组,"C"形征节段OR值显著高于非"C"形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6,t=6.526;P<0.05)。硬脊膜内可发现成骨、软骨及纤维软骨移行区;硬脊膜和骨化物发生融合后,具有清晰的组织间隙,其腹侧硬脊膜消失或萎缩。结论:硬膜囊及骨化物的持续增厚可促进机体发生硬囊膜骨化和黄韧带骨化,其病理学表现为局部的硬脊膜组织发生骨化或黄韧带的骨化物与硬脊膜相融合,对确定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DC)与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4例直肠癌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常规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分析MRI在直肠癌术前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测定所有患者ADC,分析该数值与大体分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直肠系膜筋膜(MRF)浸润、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术前癌胚抗原(CEA)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的关系。结果:术前MRI评估T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64,P<0.05);术前MRI评估N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30,P<0.05)。74例直肠癌患者中,分化程度为中分化及高分化的患者ADC值均高于低分化患者(t=3.495,t=3.877;P<0.05)。病理分期为N0分期患者ADC值高于N1~N2期患者(t=3.500,P<0.05);MRF浸润患者ADC值低于未浸润患者(t=3.771,P<0.05)。结论:MR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评估中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磁共振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弥散加权成像(SE-EPI-DWI)技术在中耳胆脂瘤及其常见颅脑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疑似中耳胆脂瘤并均经病理检查的82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胆脂瘤组(55例)和非胆脂瘤组(27例).患者术前均行耳部常规MRI及SE-EPI-DWI检查,分析SE-E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三维锥形束CT(3D-CBCT)与四维锥形束CT(4D-CBCT)在肺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计划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VAMT放射治疗的101例肺癌患者,根据治疗中扫描模式的不同,将使用3D-CBCT成像的患者纳入3D-CBCT组(45例),将使用4D-CBCT成像的患者纳入4D-CBCT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CT图像校正后分次间摆位误差、肿瘤靶区外放边界、肿瘤内靶区(ITV)体积、靶区计划靶体积(PTV)剂量和危及器官(OAR)心脏受照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中CT图像校正后左右(X轴)方向、前后(Z轴)方向摆位误差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5,Z=-2.047;P<0.05),上下(Y轴)方向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两组PTV外放范围均在Y轴方向最大;两组肺上叶肿瘤ITV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D-CBCT组肺中下叶ITV体积明显低于3D-CB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5,P<0.05);4D-CBCT组靶区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分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碎栓和溶栓复通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DVT患者,均行MRI扫描检查,分析患者MRI分型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不同发病期,采用DSA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干预治疗;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MRI分型与患者血管再通关系。结果:80例患者MRI分型中急性33例,亚急性29例,慢性18例。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血管再通满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2,P<0.05),其中急性期患者再通满意时间最低,慢性期再通满意时间最高。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血管再通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32,P<0.05),其中急性期血管再通效果最佳,慢性期最差。DVT患者MRI分型是影响溶栓复通效果的独立性影响因素(OR=1.906,P<0.05)。结论:DVT患者MRI分型是影响溶栓复通效果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常规超声表现,对其中6例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14例卵巢卵泡膜纤维瘤均表现为低回声(10例后方回声增强和4例后方回声衰减),实性13例,囊实性1例,3例伴发腹水,14例内部血流信号均不丰富。6例造影病例主要表现为晚增强及不均匀低增强,2例造影病例行MR检查均误诊为畸胎瘤。结论卵泡膜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反映肿瘤组织学特征及微循环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一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肢体隔离固定装置,用于3.0 T MRI检查时减少热效应对人体损伤,并解决运动性伪影现象.选取2020年9-10月在医院行3.0 T MRI检查的57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84例,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MRI检查流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MRI检查流程前使用肢体隔离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 MRI)在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行MR检查初诊颈部淋巴结病变的34例患者,将其经手术、穿刺病理或随访证实的95枚颈部淋巴结依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淋巴结组(51枚)和恶性淋巴结组(44枚)。分析颈部良、恶性淋巴结MRI平扫影像特征、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类型、达峰时间等指标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检查技术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恶性淋巴结组淋巴结平均长径、短径均大于良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7,t=2.637;P<0.05);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低于良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5);颈部良性淋巴结时间-信号曲线多为B型,恶性淋巴结则以A型为主;颈部良性淋巴结组的平均达峰时间明显早于恶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83,P<0.05)。mp MRI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序列。AUC的mp MRI>动态增强扫描>DWI成像,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7,P<0.001)。结论:mp MRI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信息,综合分析能够提高颈部淋巴结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BVZ)治疗对放射性脑损伤(RE)患者MR-T成像和脑结构MRI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5例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合并RE患者,均予以BVZ治疗(5 mg/kg,2周/次),并按照放射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前组(33例)、治疗1年组(35例)和治疗>1年组(37例),3组均进行MR-T成像和脑结构MRI,并获取相关影像学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VZ治疗过程中对RE患者的MR-T成像和脑结构MRI的影响。结果:对比BVZ治疗前,BVZ治疗后肺腺癌合并RE患者MR-T值主要呈现出升高→降低→升高或升高→升高→升高两种动态变化趋势;对比BVZ治疗前,肺腺癌合并RE患者BVZ治疗前后均存在多个脑区体积改变状态,且随BVZ治疗时间的后移,脑区数目逐渐增多,少有脑区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43,t=19.263;P<0.05)。结论:BVZ治疗肺腺癌合并RE患者会引起MR-T值的动态变化,可减少和修复脑实质微观损伤。BVZ治疗可引起肺腺癌合并RE患者全脑多个脑区的体积改变,可改善神经元、血管损伤,提升机体免疫反应能力,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初次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RI诊断肿瘤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84.8%,MRI对肿瘤局限在子宫内膜和浅肌层浸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3%、92.6%、90.9%和82.4%、87.5%、84.8%。MRI鉴别浅表浸润(Ⅰa+Ⅰb)与深肌层浸润(Ⅰc)的准确性为93.9%,对深肌层浸润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5.6%。MRI对宫颈间质受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6.7%、100%、96.9%;对宫颈管内膜受累诊断的敏感性仅为40%,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6.7%、92.3%。MRI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50%、96.5%、90.8%。结论: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间质侵犯,尤其是深肌层浸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而MRI诊断子宫颈内膜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不高,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疗对卵巢的损害和促性腺激素激动剂(GnRHa)曲普瑞林对化疗中卵巢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2~3月龄、体重(250±10)g的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顺铂(DDP)组、GnRHa组及GnRHa+DDP组,比较用药后4组大鼠卵巢、子宫湿重和形态学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组大鼠卵巢中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DDP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卵巢、子宫重量明显下降(P<0.05);光镜下DDP组各期卵泡总数显著减少,GnRHa使生长卵泡数、成熟卵泡数减少,初级卵泡数及总卵泡数增加。GnRHa+DDP组可见GnRHa能明显改善化疗药物对卵巢的损害,保存了大部分初级卵泡且总卵泡数增加。结论:GnRHa的先期预防性应用对化疗所致的大鼠卵巢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