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临床路径在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提高疗效、早期缓解症状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将急诊收入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临床路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医疗费用和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包括检查费用在内的非药物治疗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制药枕经过加热后联合倍他司汀对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倍他司汀+加热药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治疗。通过眩晕疗效评价标准及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对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眩晕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率为17.14%,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分别为8.57%、97.15%,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I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治疗方面,加热药枕疗效肯定,其配合倍他司汀优于单纯倍他司汀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颈项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下肌群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枕下肌群推拿入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眩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疗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96%,总有效为85.18%,对照组治愈率为52%,总有效为72%,两组治愈率比较P<0.01,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予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高(P<0.05)。结论: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比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辨证中药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C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3天、14天、1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加用平衡针治疗组,具有起效快的优势,能较快且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愈显著。结论:经平衡针规范化治疗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金鸿斌 《河南中医》2012,32(8):1061-106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9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月  曾伟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0):673-67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47例用尼莫地平治疗1,0天为一疗程。结果:经过2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81.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6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白木香根治疗颈性眩晕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针刺、针刺配合闽东青草白木香根治疗颈性眩晕。方法 :对 10 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 ,5 0例针刺治疗 ,另 5 0例针刺配合白木香根治疗。结果 :针刺组有效率80 % ,针药组有效率 94 %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 ,有显著差异。结论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但针刺与服药配合优于针刺组 ,说明白木香根有促进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医手法“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计算机处理。根据各项数据结果探讨“四步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控显率80%,总有效率97.3%,对照组控显率64%,总有效率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眩晕改善程度、频度及伴随症状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手法一“四步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眩方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观察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100例给予纯中药,以颈眩方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乙酰胺吡酮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然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2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颈眩方辨证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以调和气血法为主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治疗组给予中药内服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西比灵胶囊和敏使朗。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①经治疗后,2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相明显提高,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治疗组第1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治疗第2周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1周、第2周的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62.50%;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53.33%。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期间,治疗组2例经热敏灸治疗后出现颈部局部皮肤红疹;对照组有3例在服药后出现恶心欲吐副反应。结论:调和气血法为主配合热敏灸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实按灸百会穴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实按灸百会穴配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愈显率为41.7%,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经卡方检验,均P<0.05,表明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P<0.01)。结论实按灸百会穴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以盐酸倍他司啶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中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显效率73.3%,有效率90.0%。对照组中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显效率53.3%,有效率8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药疗法与内科常规输液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医疗费用。方法依据既定标准选择200例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用中药汤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专药3种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静脉输液等常规方法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及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根据住院费用进行医疗成本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86%;中医症状评分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8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基于NIHSS量表及中医症状评分量表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费用(1 844±284)元,对照组(4 025±375)元,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好,医疗费用低,患者依从性好,可为国家调整医保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椎手法推拿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颈性眩晕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2.22%,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共同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