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All About AC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病情的危重阶段,也是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对于ACS患者的合理的诊断治疗,将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总体疾病死亡率。本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就ACS诊治中的主要问题撰文讨论,其中包括A C S的抗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抗栓治疗及ACS的指南解读等,文章结合现在的共识、指南的推荐及ACS治疗中的主要进展,全面论述ACS的诊疗问题,是心血管诊疗领域重要的学术讨论。这些文章中的学术要点是:ACS诊疗中必须要清楚的基本概念①ACS的分类,依照心电图的变化分为ST段抬高和…  相似文献   

2.
All About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病情的危重阶段,也是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对于ACS患者的合理的诊断治疗,将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总体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栓塞风险评分(CHADS2)为3-6分,出血风险评分(HEMORR2HAGES)〉2分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抗栓组,抗凝组使用华法林钠,抗栓组使用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随访观察4年,比较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重新使用2010版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评分法(CHA2DS2-VASC)和出血风险评估法(HAS—BLED)进行回顾性评分。结果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较抗栓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风险抗凝组较抗栓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治疗可以减少高卒中高出血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或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早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进一步显著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的必要手段是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当患者ACS合并消化道出血,抗栓治疗会加重消化道出血风险,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但若不给予抗栓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控制不佳,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风险。因此,ACS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存在巨大治疗矛盾,预后不佳。本文就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ACS合并消化道出血抗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探讨该类患者更佳的治疗方案,以期为类似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熊宗华 《贵州医药》2009,33(4):317-3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较之稳定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众所周知他汀类药物能够明显改善AC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猝死的预测因子众多,窦性心率振荡(HRT)对冠心病患者猝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振荡起始(TO)及振荡斜率(TS)是最常用的两个反映HRT的指标。本文旨在观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发生ACS时HRT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霍勇 《中国处方药》2007,(10):58-60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1年累计死亡率是相似的,但STEMI患者死亡多发生在发病早期,而NSTEMI的死亡则在1年内逐渐出现(见图1),因此NSTEMI也需要积极的治疗。2007年6月14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网站在线提前发布了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疗指南。指南中关于NSTE-AC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缺血药物;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MWHs),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以及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心脏急性严重缺血综合征。本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对ACS早期诊断、及时危险分层以及合理的临床干预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按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根据患近期缺血性胸痛发作时ECG的ST段变化.ST段抬高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UAP。  相似文献   

9.
李强 《中国实用医药》2013,(10):184-184
冠心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ACS占冠心病患者的比例在不断增长,及时有效地做好ACS的综合治疗,提高出院生存率任重道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其表面出现破损或裂纹,继而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显著减少或完全中断而引发的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ACS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笔者所在医院两年来对AC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调脂药物治疗后,在调整血脂异常——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同时,还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事件和死亡率,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同时大大减少冠心病患者需做介入和搭桥治疗的需求。因此调脂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的重要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备受关注.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南药学》2017,(12):1782-1785
目的评价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抗栓治疗方案。方法查阅相关指南及文献综述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治疗不同阶段的抗栓处理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过程,制定了安全有效的抗栓方案。结论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血栓和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抗栓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为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为氯吡格雷(75mg/d)联合华法令抗凝治疔,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z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风险,而出血风险又增加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输血和/或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因此,权衡抗栓效应及出血风险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临床疗效.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凝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凝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05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ACS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52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前30min0.2μg/(kg·min),后以O.0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72h,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7d及30d观察组复合心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7.7%,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9.69%,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5.80%和7.73%,死亡率均降低了1.92%;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更明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不良事件均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和7.69%(P〉0.05)。结论在ACS药物保守治疗中,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与肝素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抗栓治疗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30例NSTE-ACS患者联合抗栓治疗后症状缓解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凝血改变。结果联合抗栓治疗NSTE-ACS,心绞痛症状消失11例,症状减轻17例,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联合抗栓治疗NSTE-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栓治疗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且治疗组的hsCRP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是治疗STEMI较为有效的抗栓药物,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炎性反应,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8.
CHD(冠心病)患者死亡和住院的主要原因就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ACS的生理和病理机制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更新冠心病的治疗策略,ACS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冠心病的所有急性临床类型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处理。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对皮内细胞的凋亡抑制、使低密度的脂蛋白氧化阻力增加并使皮源性的一氧化氮的浓度提高,进而在ACS早期发挥重要的抗栓、抗炎、保护皮内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ACS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浓度均明显高于SA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均P〈0.01)。结论PAPP-A浓度在ACS患者血中明显升高,为ACS易损斑块新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覃润  陈璐  刘丽君  何艳 《中国医药》2023,(2):288-291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抗血小板的同时也需要抗凝治疗,选择抗栓治疗方案时,兼顾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又能取得最大的临床疗效是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方案的关键。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传统的抗凝药物,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兴起,在抗栓治疗中选择口服抗凝药有了新的选择和认识。然而NOAC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有一些争议。本文就NOAC应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