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在难治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46例62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32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B组为对照组30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前房及角膜、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诊12mo,眼压: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眼压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12mo平均眼压:A组为12.3±2.3mmHg,B组为15.7±2.7mmHg,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术后12mo A组功能型滤过泡28眼(88%),B组功能型滤过泡20眼(67%),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浅前房5眼(16%),脉络膜脱离2眼(6%),B组浅前房3眼(10%),脉络膜脱离2眼(7%),滤过泡渗漏1眼(3%)。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难治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80例86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组(实验组)43眼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43眼。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成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随诊12mo,平均眼压:实验组15.5±1.1mmHg,对照组19.7±2.5mmHg,两组术后平均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滤过泡:实验组(86%)较对照组(67%)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和滤过泡渗漏)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潘绍新  赵桂秋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60-176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再次显微手术的体会,比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8/2010-06我院收治的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患者24例24眼,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10例(对照组),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14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24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12mo。术后第1d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7%,明显低于对照组30%(P<0.05)。术后随访12mo时,观察组12眼(86%)眼压控制在6~21mmHg,对照组4眼(40%)眼压控制在6~21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40%为多(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后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手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和巩膜可调节缝线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刘武装  寇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40-1641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及其并发症。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26例35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7眼)与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18眼)进行观察分析,随访6~12(平均9.8)mo。结果:手术前后眼压情况:术前观察组54.37±6.30mmHg,对照组45.71±6.59mmHg;术后7d,观察组13.18±1.63mmHg,对照组13.33±2.11mmHg;术后6~12mo,观察组14.24±1.63mmHg,对照组19.33±2.14mmHg。观察组术后第1d前房形成15眼(88%),Ⅰ度浅前房1眼,Ⅱ度浅前房1眼,术后浅前房占12%(2/17)。对照组术后第1d前房形成8眼(44%),Ⅰ度浅前房6眼,Ⅱ度浅前房2眼,Ⅲ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共占56%(10/18)。6~12mo观察组中88%(15/17)为功能性滤过泡。对照组中56%(10/18)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3-03/2006-12收治的128例(152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检查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和眼压。随访时间4~18mo。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5.9%(9眼),保持功能性滤过泡者93.4%(142眼),以眼压≤20.6mmHg为手术成功标准,手术成功率89.5%。无渗漏、感染。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结膜瓣下水囊的形成对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及减少并发症的疗效。方法:186例200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结膜瓣下水囊的形成结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可拆缝线、丝裂霉素C和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期进行疗效观察对比。指标包括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并发症,随访12mo。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下降及非功能性滤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结膜瓣下水囊的形成可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滤过泡渗漏、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是  邢淑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56-225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95眼随机分为两组,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T+MMC)组(31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T)组(26例41眼),术后随访4~6mo,观察其前房、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结果:T+MMC组术后1d平均眼压为11.24±3.73mmH g,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P<0.01),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6.15±3.62mmH g,与T组(18.79±5.27mmH 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MMC组和T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4.44%和80.4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偶发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均治愈。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及滤过泡形态维持均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及意义.方法 31例(32只眼)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行常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浅前房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手术12月后:视力增进2/32只眼(6.2%),不变28/32只眼(87.6%),下降2/32只眼(6.2%).功能性滤过泡24/32只眼(75.0%).眼压≤21mmHg(1kPa=7.5mmHg)者26/32只眼(81.2%),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浅前房5只眼(15.5%),前房出血3只眼(9.3%)低眼压性黄斑病变2只眼(6.2%),脉络膜脱离1只眼(3.1%).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此类青光眼不应归属于难治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0.
陈宏民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13-141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122例132眼,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随访1a。结果:术后早期出现出现浅前房7眼,浅前房发生率5.3%。术后1a眼压平均16.7mmHg,118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89.4%,手术成功率98.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复合式和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120例142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60例7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增加可拆除的调节缝线及术中应用5-FU;对照组(B组)60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前房形成和眼压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6.76%(5眼),B组为35.29%(24眼)。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原因以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为多见。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诊断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6例(94眼)随机分成2组。A组48例(52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8例(42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对其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进行观察及处理。结果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3.85%,明显低于B组30.95%(P〈0.05)。随访12个月,A组功能性滤泡占84.62%,较B组功能性滤泡66.67%为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A组手术成功率92.31%,较B组69.05%为高(P〈0.05),矫正视力〉0.05的眼数A组为65.38%,明显好于B组30.95%(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60例(60只眼)联合应用药物24~48h眼压控制不佳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择38例(38只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2例(22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只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8~15个月,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22.7%(P<0.05).术后随访8个月时,观察组34只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89.5%),对照组15只眼压控制在6-21mmHg(6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 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3.6%为多(x2=4.42 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青光眼眼压持续24~48h不降者,应及时复合式小粱切除术,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必须掌握急症高眼压下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44眼行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机对照42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21.4%(P<0.05);1年后随访61眼(观察组33眼,对照组28跟),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占84.8%较对照组的60.7%为多(P<0.05)。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1年后手术成功率为93.9%较对照组的71.4%为高(P<0.05)。结论 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anate,SH)在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青光眼患者40例69眼,随机分为两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巩膜瓣下放置0.3mg/mL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棉片3min,在间断缝合巩膜瓣2针后,观察组向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SH0.2mL,两侧边作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溶液,其余操作相同。术后监测并记录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mo。结果:术后1wk内对照组眼压比观察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末次复诊时两组眼压、视力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SH,可明显减少术后早期滤过过强所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56例(71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29例(3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27例(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4%(5眼),B组为37%(13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樊闻华  刘玉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84-2086
目的:对比观察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患者73例82眼随机分为A组(37例42眼)和B组(36例40眼),分别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3mo,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以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8%(Ⅰ度),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5.0%(Ⅰ度+Ⅱ度),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结束时共38眼(90.5%)为功能性滤过泡,B组共28眼(70.0%)为功能性滤过泡,两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眼压获完全控制者共37眼(88.1%),显著高于B组(5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平均眼压为15.2±2.3mmHg,显著低于B组(18.5±2.5mm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选择性地施行周边虹膜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的对比研究,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更合理的手术选择方式。方法:54例54眼经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紧急处理后眼压仍(40mmHg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根据高眼压持续时间分成两组:A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发作,高眼压持续时间≤48h,选择周边虹膜切除术20眼;B组:高眼压持续时间>48h,选择小梁切除术34眼。结果:术后随访6~18(平均12.3)mo。A组手术成功率85%,B组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眼压17.98±4.25mmHg,B组17.12±4.65mmH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视力0.51±0.09,B组0.3±0.07,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房角恢复开放比率较B组高,P<0.05;A组术后18眼(90%)瞳孔可调节,B组13眼38%,P<0.01;A组术后并发症少,无伤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恶性青光眼,眼前节炎症反应轻微(10%),与B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持续性高眼压合理的急诊手术方式,对于首次发作,高眼压持续时间≤48h的可选择周边虹膜切除术,该手术简便快捷、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好,并可保持瞳孔调节性;对于多次发作,高眼压持续时间>48h的应选择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MMC(丝裂霉素C)和巩膜瓣可拆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挽救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的房水中趋化因子受体2(CXC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与小梁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06/2022-01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80眼行小梁切除术的APACG患者纳入病例组,依据术后疗效分为成功组60例60眼和失败组20例20眼; 收集同期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且眼压正常的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房水中CXCR2、bFGF水平; 采用ROC曲线分析房水中CXCR2、bFGF水平预测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价值; 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失败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房水中CXCR2、bF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x003C;0.05)。失败组房水中CXCR2、bFGF水平及术后浅前房发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成功组(P&#x003C;0.05)。房水中CXCR2、bFGF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AUC分别为0.885、0.883、0.953。CXCR2、bFGF是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危险因素(P&#x003C;0.05)。结论:APACG患者房水中CXCR2、bFGF水平显著升高,且二者均是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透明质酸钠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君  张雪梅  刘勤 《眼科新进展》2006,26(5):367-368
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注透明质酸钠,以降低术后眼压和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9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前房注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32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未注透明质酸钠。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4眼,占12.50%;对照组术后浅前房16眼,占47.05%,2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术后眼压被控制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前房注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未注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