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锋 《新中医》2021,53(6):62-66
目的:观察清热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统计中医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 (IL-17)、白细胞介素-1 (IL-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4%,对照组为76.1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晨僵及口渴汗出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晨僵及口渴汗出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α1-AGP、TL1A、CRP、IL-17、IL-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α1-AGP、TL1A、CRP、IL-17、IL-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α1-AGP、TL1A、CRP、IL-17、I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对照组为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α1-AGP、TL1A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蠲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关节炎指数(AI)、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IL-10水平的影响,探讨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喋呤对照组、蠲痹汤高/低剂量组,制备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给药组以不同剂量蠲痹汤灌胃,对照组代以生理盐水,检测AI、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IL-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上升,IL-10、IL-4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蠲痹汤高、低剂量均能明显降低实验大鼠AI和血清TNF-α、IL-1β水平(P0.05或P0.01),对IL-4水平无影响(P0.05),蠲痹汤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模型大鼠IL-10水平(P0.01)。结论:蠲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TNF-α等炎症因子具有干预作用,提示蠲痹汤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的表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RA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拟蠲痹通络汤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脂肪因子(内酯素、脂联蛋白、抵抗素)的影响。方法:将RA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片和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自拟蠲痹通络汤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关节疼痛、肿胀及屈伸不利)评分,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及血清内酯素、脂联蛋白、抵抗素等指标水平,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7%(33/36),高于对照组的75.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及屈伸不利等主要症状评分,ESR、CRP、RF水平及血清内酯素、脂联蛋白、抵抗素等脂肪因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甲氨蝶呤片和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自拟蠲痹通络汤能缓解早期RA湿热痹阻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理化指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脂肪因子水平,调节炎症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痹胶囊。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DAS28、IL-1、IL-6、TNF-α的变化,同时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通痹胶囊能明显降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P0.05),尤其以改善麻木、怕凉等症状作用显著;还能显著降低IL-1、IL-6、TNF-α含量(P均0.05),减轻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P均0.05)。2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改善畏寒、麻木等中医证候有良好效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蠲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颗粒治疗(45g/d);对照组采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120mg/d)。两组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与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JC28、SJC28、疼痛VAS评分、双手握力、晨僵时间、CRP、ESR、PGA、MDGA及DAS28、CDAI、SDAI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蠲痹颗粒是治疗RA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萆薢胜湿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的非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观察组口服加味萆薢胜湿汤+秋水仙碱,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及治疗3,7,14 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积分(TSS),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积分(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尿酸(BUA),尿尿酸(UUA),血沉(ESR),血清和关节液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抑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8(IL-18)]。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62/64),高于对照组的80.6%(50/62)(χ~2=5.713,P0.05)。治疗后3,7,14 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SS,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UA,ESR,TNF-α,IL-1β,IL-8明显降低(P0.05),UUA,IFN-γ,IL-4,IL-18明显升高(P0.05)。研究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7%(35/64),低于对照组的82.3%(51/62)(χ~2=9.326,P0.05)。结论:加味萆薢胜湿汤可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尿酸含量和机体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通络蠲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76例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科芬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火针联合通络蠲痹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僵硬、活动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IL-1β、TNF-α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联合通络蠲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傅卫燕  孟庆良  靳昊  朱茂荣 《光明中医》2022,(17):3135-3137
目的 探讨自拟蠲痹化湿汤内服联合针刺辨治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10例RA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自拟蠲痹化湿汤+针刺)与对照组(来氟米特片)。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局部畏寒、晨僵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自拟蠲痹化湿汤与针刺治疗RA的疗效理想,可较好的控制患者症状,保护肌肉和关节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清络通痹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的疗效.方法:自拟清络通痹方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10例,并与单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照组10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显效率为50%,对照组为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络通痹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具有良好疗效,可以降低炎性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活动,优于对照组,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采用温肾兴阳止痹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同时符合中医证候"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西医+温肾兴阳止痹方)与对照组(常规西医),对比两组中医证候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38/40)、72.5%(29/40),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CRP、ESR、RF水平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4/40)、12.5%(5/4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加用中医温肾兴阳止痹方治疗的效果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蠲痹汤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疗效。 方法 104 例均为 2018 年 8 月-2019 年 8 月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就诊的 RA 活动期患者,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证,按照随机数x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 52 例,对照组 52 例,两组均接受来氟米特片(爱诺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蠲痹汤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晨僵时间、起效时间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VAS 评分、晨僵时间均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4.23%(49/52),高于对照组咱76.92%(40/52)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10,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CRP、RF、ESR 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蠲痹汤辅助治疗 RA 活动期(寒湿痹阻证)可减轻症状,增强疗效及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3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自拟清热利湿方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证候积分、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 33%,高于对照组的60. 00%(P 0. 05),2组患者证候积分、血尿酸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疼痛积分、血尿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 0. 05);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拟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证候,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痹愈风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肌肉注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清痹愈风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功能指数(BASFI)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A(Ig A)等。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治疗后BASDAI、BASFI指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减少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治疗前后2组CRP、ESR及Ig A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自拟清痹愈风汤联合西药可显著缓解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二藤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二藤蠲痹汤,治疗周期为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清RNAKL、MIP-1α、IL-17、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低于对照组,膝/踝关节骨密度、整体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总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RNAKL水平高于对照组,MIP-1α、IL-17、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藤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和中医症候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成骨细胞分泌RNAKL蛋白,并抑制炎症因子MIP-1α、IL-17、TNF-α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热除痹汤在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组(43例)和A组(43例)。A组患者接受依托考昔治疗,B组患者接受清热除痹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水平,统计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尿酸、干扰素-γ、IFN-γ/IL-4水平均降低,两组患者IL-4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除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取得与依托考昔相似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蠲痹汤联合臭氧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退行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后纳入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行臭氧注射治疗,研究组行补阳蠲痹汤联合对照组疗法;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腰部功能障碍、腰椎整体功能、血清炎性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表达的变化情况;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腰部功能障碍、腰椎整体功能、血清炎性因子与MMP-3、BMP-7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部患者总有效率95.92%,对照组79.59%,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照组(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6.12%,对照组为22.4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退行性关节炎疗效确切,联合补阳蠲痹汤后可提高临床疗效整体水平,更为有效的抑制炎性反应、减少软骨基质降解、缓解相关症状并改善腰椎功能,可降低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蠲痹解凝汤联合针刀松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 例风寒湿痹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 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蠲痹解凝汤联合针刀松解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Constant-Murley 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蠲痹解凝汤联合针刀松解治疗风寒湿痹型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合汤联合甲氨蝶呤对痰瘀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8例痰瘀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片,观察组加用双合汤。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和肿胀指数、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晨僵时间缩短,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减少,关节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降低,血清中MDA和LPO水平降低,SOD和TAOC水平升高,IL-6和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PAF和PLT水平降低,PAF-AH增加(P <0.05),且各指标以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 <0.05)。结论 双合汤联合甲氨蝶呤可减轻痰瘀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0例风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均分为2组(各30例),即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洛昔康片15 mg/次/d,餐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蠲痹汤加减,300 mL/剂/d,早晚温服;两组均治疗4周。统计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红肿个数、关节疼痛个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服药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6.67%(26/30)与对照组的70.00%(21/30)之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关节晨僵时间均缩短,关节疼痛数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减少,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多,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关节红肿个数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蠲痹汤加减能显著减轻风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晨僵、疼痛、红肿等临床症状,减缓病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青秦液联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青秦液联合宣痹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关节畸形、全身症状、舌象、脉象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L-6、LTB4及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IL-6、LTB4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青秦液联合宣痹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较佳,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并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