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车辆ABS装置的控制精度,将逻辑门限与模糊控制有机地结合,构成了有效的防抱控制,并用MATLAB/SIMULINK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计算仿真,分析了路面、初速度、载荷等因素对ABS制动性能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ABS控制系统的组成,在认真总结了已有文献模糊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建立了适宜的模糊控制规则,进行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结合1/4车轮的ABS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构建完成了仿真系统.对30km/h的中低速、90km/h和140km/h高速行驶情况下的紧急制动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和没有ABS车辆的比较研究证明,所建立的模糊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缩短制动距离和时间,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汽车悬架的结构,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体主动悬架模型.为了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车辆采用主动悬架系统.由于模糊控制具有建模简单、控制精度高、非线性适应性强等优点,在车辆主动悬架控制策略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设计了以车身速度和加速度为输入的模糊控制器,实现了对主动悬架的控制.同时,以某种车型为仿真对象,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计算机仿真,达到了改善车辆垂直减振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模糊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系统,明显提高了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以半主动悬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参考模型的模糊控制器,利用AMESIM和SIMULINK建立车辆二自由度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证明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利用该软件建模的方便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路面识别的汽车ABS模糊控制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通过在制动过程中自动控制车轮的制动力矩,从而防止了车轮抱死。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ABS的性能,在对汽车制动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ABS系统的模糊控制模型;采用路面识别方法,对变附着系数路面进行了ABS制动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路面识别的模糊控制防抱制动系统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车辆联合制动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履带车辆普遍采用液力和机械联合制动的方式.为了提高和改善车辆减速制动性能,需要设计恰当的控制和操纵方式.基于对某新型牵引-制动型液力变矩减速器和湿式多片机械制动器的研究及模糊逻辑控制理论,建立了某型车辆联合制动模糊控制的仿真模型,通过液力变矩减速器和机械制动器的协同工作,实现了车辆的恒力矩制动.  相似文献   

7.
车辆半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阻尼控制的1/4车体半主动悬架模型,设计了无参考模型的模糊控制器.分别用梯形、高斯和三角形3种隶属函数,采用平均最大隶属度法、面积平分法、最大隶属度最大值法和最大隶属度最小值法4种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对输出量精确化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无参考模型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悬架加速度值下降了68%,不同的隶属函数和反模糊化函数都会影响控制效果.其中,以三角形的隶属函数和利用面积平分法进行的精确化,使悬架加速度平均输出小,波动不大.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针对2自由度的1/4车辆半主动悬架模型,以被动悬架系统为参考模型,运用模糊控制方法设计了半主动1/4车悬架的模糊控制器.设计了3个输入和输出变量,在MATLAB/Simulink里建立了以模糊推理规则为基础的控制器,路面输入采用白噪声,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很好的降低车辆悬架的簧载质量的垂直加速度,以便提高车辆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汽车AB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糊控制理论,应用模糊控制理论研究汽车ABS系统,同时,设计模糊控制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10.
以二自由度车辆主动悬架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主动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和路面输入模型方程,并以悬架动挠度为控制目标设计模糊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里建立二自由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和随机路面激励模型,结合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被动悬架而言采用以悬架动挠度为控制目标的模糊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能有效地抑制车辆振动,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车辆ABS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两轮车辆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车辆模型、车轮模型、制动器模型和气压系统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模拟了车辆在直线制动的运动状态,用VC 编写了仿真程序,为ABS的产品开发提供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汽车ABS混合仿真试验台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郭孔辉  丁海涛  刘溧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1417-1421
对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混合仿真试验台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用于硬件在环仿真的车辆模型、轮胎模型、路面模型以及ABS液压系统模型,并进行了硬件在环的仿真试验。把ABS实际部件嵌入到软件环境中进行混合仿真极大地扩展了软件仿真的功能,为ABS产品开发提供了开发工具和试验平台。  相似文献   

13.
ABS的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国元  宾鸿赞 《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3):1629-1632
分析了车辆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提出了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根据滑模切换函数及其导数对滑模控制量进行模糊划分,形成二维模糊控制规则表。对切换函数及其导数采用动态模糊划分,以提高系统控制的敏感度。对单轮系统车辆的仿真表明,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既能缩短响应时间,也能抑制系统颤振。  相似文献   

14.
为使电动汽车在低附着系数路面上再生制动时车轮具有防抱死功能,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电机的再生制动力与反接制动力来防止车轮抱死的方法。阐述了电动汽车低速再生ABS工作原理,建立了电动汽车单轮车辆动力学模型;根据电机低速再生制动的电路稳态条件,利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基于滑移率控制模式的再生ABS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不但鲁棒性强,而且反应迅速,控制精度高;制动过程由占主体的再生制动和制动末期出现的反接制动组成;在电机峰值工作能力内,随地面附着性能的提高,再生ABS回收的制动能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一种非线性PID控制算法在卡车ABS中的应用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NPID非线性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卡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问题中。NPID算法不仅鲁棒性强,而且参数便于整定。使用仿真软件TruckS im在各种情况下的仿真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的PID控制器和回路整形控制器,NPID控制器具有更短的制动距离和更好的速度表现。  相似文献   

16.
汽车ABS侧向稳定性能道路试验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汽车ABS侧向稳定性是主动安全性的重要方面,目前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基于虚拟现实和硬件在环(HiL)技术。提出了主要基于多维轮力测量并辅以车身轨迹姿态测量的汽车ABS侧向稳定性能道路试验评价系统。基于该系统直接建立车轮六维力与车轮、车身运动参数间的关系,为研究和评价汽车制动稳定性和操纵性提供了试验依据。介绍了多维轮力传感器、测试系统的架构以及车身轨迹姿态测量原理,探讨了汽车ABS侧向稳定性能试验方法,给出了基于某轿车弯道制动试验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17.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中,滑移率是主要控制参数,制动时车速是确定滑移率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一种估取车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还没有实际可行的车速测量传感器,ABS控制中只能采用估算的参考车速计算滑移率,低速时存在制动特性差的不足。提出用车体加速度信号实时校正参考车速.实现按最佳滑移率控制的防抱死制动控制原理。在建立汽车单轮模型和液压控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假定实际车速可测、仅采用参考车速和参考车速加速度信号实时校正3种方法,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采用新的原理,控制效果非常接近于车速可测的理想情况。研究工作对改善ABS制动效果,特别对在低速行驶的工程车辆中引入ABS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层协调控制策略,对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和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了集成控制研究。分别设计了半主动悬架的底层控制器和防抱死制动的底层控制器及二者的上层协调控制器,底层控制器用来执行各子系统控制任务;上层协调控制器以实现整车性能最优为目标,对底层控制器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层式协调控制策略可较好地解决两系统间的矛盾,提高汽车在紧急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整车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社会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汽车的行车安全性越来越重视,对汽车防抱死装置(ABS)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利用电流变液所具有的特性,巧妙的将其与ABS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制动模型,并结合模糊控制方法,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