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盘分为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DD);SSD采用闪存颗粒来存储,HDD采用磁性碟片来存储。固态硬盘启动快,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延迟极小。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无噪音。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  相似文献   

2.
陈鹏 《电脑时空》2009,(10):28-29
与基于磁存储的温切斯特体系硬盘相比,SSD(SolidStateDisk,固态硬盘)基于速度更快的半导体存储。由于取消了机械组件,理论上,SSD的可靠性也会高于传统硬盘。因此,它被认为是传统硬盘理所当然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给信息存储提出更高要求,SSD固态硬盘凭借体积小、耗能低、质量轻、读写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信息存储中,有关SSD固态硬盘存储系统的优化与测试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本文对固态硬盘理论知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方法对固态硬盘存储系统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切实可行,固态硬盘性能提升明显,可为实际的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是一种基于永久性的存储器。固态硬盘诞生的初衷用于在便携式计算机中代替常规硬盘。虽然在固态硬盘中已经没有可以旋转的盘状机构,但是依照人们的命名习一瞬,这类存储器仍然被称为“硬盘”。由于固态硬盘技术与传统硬盘技术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少新兴的存储器厂商。厂商只需购买NAND存储颗粒,再配合适当的控制芯片,就可以制造固态硬盘了。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2接口。在SSD固态硬盘中,对于性能和可靠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其控制芯片,目前的主流SSD控制芯片厂商有Intel、Indilinx、Samsung、JMicron。下面笔者就给大家讲讲固态硬盘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与网络》2011,(21):75-75
强悍的性能与划时代的技术优势让SSD固态硬盘俨然成为硬盘届的贵族代表,但优势往往会与价格形影不离,这也注定了集万千优势于一身的固态硬盘在短时间内将于普通消费者的世界将行渐远。鱼与熊掌真的势难兼得?世界级存储大厂KINGMAX于近期高调宣布将强势推出1TB SSD固态硬盘,  相似文献   

6.
《大众软件》2010,(15):79-79
提到SSD固态硬盘,想必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SSD硬盘采用闪存颗粒作为存储介质,在读写速度以及稳定性上,都优于传统机械硬盘,所以SSD硬盘取代传统硬盘将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笔者印象中,现在SSD硬盘的价格仍然不便宜,普通用户往往望而却步。不过最近在办公室里发生一件事,彻底改变了笔者对SSD硬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越 《个人电脑》2014,(3):58-59
正WD公司前不久发布的My Cloud就是一款提供云存储的NAS产品。在产品发布之初,WD就宣布与百度云进行深度合作。当硬盘存储空间已经以TB计算时,也没有几个人能够保证自己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中的硬盘空间是充裕的。机械硬盘目前在性价比无疑是最好的,而且像WD也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推出了各种规格的硬盘产品。但是如果单纯从性能上考量,目前存储市场上最热门的产品还是SSD硬盘,毕竟从性能上比较,SSD的性能比传统机械硬盘高太多了。不过目前SSD昂贵的价  相似文献   

8.
《网管员世界》2014,(6):62-62
SSD固态存储(SolidStateDisk,SSD)是摒弃传统磁介质,采用电子存储介质进行数据存储和读取的一种技术。由于突破了传统机械硬盘的性能瓶颈,因而拥有极高的存储性能。早期,在一些高性能计算研究领域有突出的应用表现。由于传统的磁盘存储技术短期内无法突破机械系统的性能天花板,因而SSD固态存储被认为是存储技术发展的未来新星。  相似文献   

9.
《个人电脑》2008,14(4):145-146
SSD固态硬盘将成为2008年存储市场的大热点,伴随着单位价格的下降,SSD固态硬盘有望在高端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中率先获得应用,而由于半导体工艺严格遵循摩尔定律,这也意味着SSD固态硬盘将在未来两年内进入快速普及的阶段。此时,一个新的问题将浮出水面:SSD固态硬盘的可靠性是否能够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与网络》2012,(17):30-30
SSD是Solid State Disk的缩写,中文名称固态硬盘。也是目前很多笔记本和超极本普遍使用的最新存储设备,相比于此前传统的机械硬盘,SSD的存储速度更快,具有更加省电,更加轻薄以及便于移动等优点,但目前SSD的容量还比较小,并且价格也贵。所以,SSD硬盘主要用于一些较高端的超极本和笔记本  相似文献   

11.
新闻新品     
《电脑爱好者》2012,(22):72-73
三星SSD发布2012年10月23日,三星存储在北京798卓越艺术馆举办了主题为"领先源自SSD"三星840&840PRO固态硬盘(下称SSD)媒体沟通会。作为世界领先的存储行业知名品牌和全球第一大DRAM、NAND以及SSD供应商,三星一直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存储产品,为消费者带来全新应用体验。三星电子大中华区CE&IT本部总裁全龙声常务在会上表示:"三星840系列固态硬盘产品,秉承了韩国原厂多项领先创新科技优势,是具有突破性技术的重量级别产品,堪称今年三星存储产品的发力之作。(王健)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在当前IT硬件中,国产固态存储设备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是相对较小的。由长江存储生产的国产3D NAND闪存已经非常成熟,64层堆叠的3D NAND颗粒已大规模投入使用,128层堆叠的3D NAND颗粒也开始量产。主控芯片,不论是我国的群联、慧荣,还是新兴的浙江联芸科技到北京忆芯科技,都能提供覆盖NVMe、SATA等主要技术规范的解决方案。其实哪怕是重要性稍低的缓存部分,南亚科技、长鑫存储也都有大量成熟的产品,让我们能在固态硬盘上使用国产内存颗粒作缓存。国产固态存储产品的各个关键元器件都实现了独立自主,这也让存储厂商能快速推出多款纯国产SSD。除了率先推出纯国产SSD的光威,此次我们还收到了来自其他品牌的三款国产SSD。那么它们的表现如何?是否值得购买?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实战测试来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19nm、20nm闪存颗粒生产新工艺的采用,闪存制造成本的降低,像512GB这样的大容量固态硬盘在市场上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近期,台系存储厂商创见更推出了容量达TB级的固态硬盘产品——创见SSD370 1TB。  相似文献   

14.
JEDY 《微型计算机》2011,(13):71-73
最近一年以来,传统机械硬盘与半导体存储介质的SSD固态硬盘开始了正面冲突。此前SSD还不能威胁到传统的机械硬盘,因为它基本上是按照两种思路在发展,一种是采用SLC颗粒的高速产品,虽然无论持续读写的传输速度还是寻道速度都非常出色,但成本很高,  相似文献   

15.
iori 《现代计算机》2009,(1):66-67
SSD强势来袭 就目前的存储行业而言,SSD(固态硬盘)无疑是最惹人关注的焦点,它拥有众多DIY玩家期待的高性能,零噪音和抗震能力等特点,这些都让SSD有望成功取代机械硬盘,最终成为主流D1Y配件。近期有不少存储厂商都纷纷推出了旗下固态硬盘产品,其动机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张越 《个人电脑》2014,(6):29-30
正6TB是机械硬盘发展阶段性的标志,也是机械硬盘即将开始的新一代革新。与SSD相比,传统的机械硬盘的确在数据传输速率上远远落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机械硬盘将会被新兴的SSD全面取代。相反,由于个人、企业用户在日常所需存储的数据成倍增长,用户对于大容量机械硬盘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高。今天,全球数据存储量呈现爆炸增长,企业及互联网数据以每年50%的速率在增长,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  相似文献   

17.
日前,朗科公司隆重发布了采用闪存存储介质的SSD固态硬盘。该硬盘采用SATA~II3.0G和USB2.0双接口,除了可以内置在电脑中当硬盘使用,还可以当移动硬盘随身携带。相比传统硬盘,SSD固态硬盘无需机械装置读写数据,拥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其次,SSD固态硬盘防震抗摔,数据存储更安全。这款SSD固态硬盘读取数据的速度达到了180MB/s,写入数据的速度达到了100MB/s,比传统硬盘拥有数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硬盘得益于Nand FIash的制程和规格的更新及SSD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技术,以及各个厂商的研发能力的提高,消费级SSD步入了性能较量的时代。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浦科特M3 Pro固态硬盘(以下简称M3P),—探其实测性能之究竟。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将是固态硬盘(SSD)快速发展的一年,闪存颗粒的降价与技术的成熟.让固态硬盘成本不断降低,如今30GB~60GB的小容量固态硬盘仅售399元-699元。如此亲切的价格,对于那些多少年来一直想在笔记本电脑(注:以下简称本本)中安装固态硬盘的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存储需求的迅猛增长,容量和性能的矛盾愈发突出。SSD的发展让传统硬盘厂商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但传统硬盘并没有走到尽头,2.5英寸笔记本硬盘的容量在320GB之后再次获得了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