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运用室内行为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波长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成虫趋光、避光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一定时间暗适应的棉铃虫蛾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均具有趋光行为反应,依其趋光反应率大小,其光谱反应曲线在340-605nm波谱范围内,表现为大小较复杂的几个峰,其中两个峰分别在蓝光区483nm、紫外340nm,另在近紫外的400nm、绿黄光区的538nm有峰.(2)一定光强度范围内,棉铃虫蛾的趋光反应率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呈现近似S型曲线式样.(3)性别、日龄对棉铃虫蛾的光谱、光强度反应曲线均有一定影响,雌性较雄性的趋光反应率和可适应的光强度高,1、3、5日龄蛾中以3日龄的趋光反应率和可适应的光强度高.(4)棉铃虫蛾的趋光、避光反应行为具有相似的波长及光强度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蛾复眼视网膜电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 , ERG) 技术研究了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 成虫在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复合光( 即白光) 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 并初步分析了ERG 的波形成分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依ERG 振幅大小( 峰- 峰值) ,棉铃虫蛾的光谱敏感曲线在340 - 605nm 波谱内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峰,其中第一峰位于绿- 黄光区的562nm ,第二峰位于蓝光区的483nm ,第三个峰在近紫外区的400nm ,显示其复眼至少具有三种感受器类型。(2) 一定光强度范围内, 一定日龄的棉铃虫蛾的ERG 值随单色光和白光刺激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呈近似S 型曲线式样。表明该蛾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适应机制。(3) 棉铃虫蛾复眼的ERG 波形成分由4 个部分组成:开光反应、正相电位、持续负电位和闭光反应,波长、光强度及光刺激时程对其各成分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蛾复眼视网膜电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用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成虫在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复合光(即白光)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并初步分析了ERG的波形成分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⑴依ERG振幅大小(峰-峰值),棉铃虫蛾的光谱敏感曲线在340-605nm波谱内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峰,其中第一峰位于绿-黄光区的562nm,第二峰位  相似文献   

4.
光谱和光强度对西花蓟马雌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行为学方法研究了光谱、光强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雌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340~605nm波谱内14个波长其光谱趋光行为反应为多峰型,峰间主次较明显。趋光行为反应中,蓝绿区498~524nm有一较宽峰,趋光率20.31%;其它各峰依大小次序分别位于紫光380nm、蓝光440nm;(2)避光行为反应中,蓝光440nm处略高,避光率17.19%;紫外340nm处亦有一峰,避光率15.63%;(3)随光强增强其趋光反应率增大,白光、380nm和524nm刺激时其光强趋光行为反应呈一倒“L”型式样,498nm为峰型,440nm时为一较缓的平直线型;光强最弱时仍均有一定趋光率 ,最强时均未出现高端平台;(4)随光强增强其避光反应率增大,440nm为较平缓直线;340nm刺激时为较缓波动线。结果表明:光谱对其趋光行为有很大影响,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影响大小与波长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和玉米螟成虫复眼光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记录棉铃虫和玉米螟复眼的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比较了二者对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如下:(1)二者具有相似的光谱反应曲线,均对562nm的光最敏感,另外对400nm、483nm光也较敏感;(2)二者对这三种敏感光的光强度曲线近似,在一定范围内均近似线性递增,但玉米螟复眼ERG在562nm和483nm下具有更高的反应幅度;(3)二者对白光的光强度曲线也近似,但随复眼适应状态及测试时间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敏感性。在相同条件下,棉铃虫复眼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同种昆虫复眼夜间比白天敏感,暗眼比亮眼敏感;(4)对不同测试时间复眼明暗状态转化的比较表明,棉铃虫复眼的ERG反应具有更强的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成虫复眼的光谱敏感性及超极化后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胞内记录方法研究了雄性棉铃虫小网膜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如下:(1)小网膜细胞对562nm的光最敏感,另外对400nm、483nm光也较敏感;(2)对这三种敏感光的光强度反应曲线(V/LogIcurve)与对白光的类似,在一定范围内,随光强度的增加反应增大,呈近似“S”形曲线;(3)超极化后电位的幅值随闪光刺激强度的增大、刺激时程的延长、对刺激光的敏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4)感受器的去极化电位与超极化后电位的比值不受刺激强度及光谱的影响,但随闪光刺激时程的延长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光谱和光强度对龟纹瓢虫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行为学方法研究了光谱、光强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Thunberg)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340~605nm波谱内其光谱趋光行为反应为多峰型,峰间主次不明显,紫外340nm处峰最高,趋光反应率达21%,其它各峰依大小次序分别位于绿光524nm、蓝光400~440nm和483nm处;(2)随光强增强其趋光反应率增大,白光和483nm刺激时其光强趋光行为反应呈一倒"L"型式样,524nm时呈一阶梯型,340nm时为一较平直的线型;光强最弱时仍均有一定趋光率,最强时均未出现高端平台;(3)性别对其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4)龟纹瓢虫无明显的避光反应,其避光行为可能是趋光行为衍生或其随机活动造成.结果表明:光谱对其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光强度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大小与波长因素有关;其复眼可感受的光强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光声耦合和对照光激发蝗虫趋光响应试验,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捕集治理及趋光增益调控激发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依据蝗虫趋光机理和声频刺激激发蝗虫的响应特性,利用LED光源、声频播放设备和蝗虫行为试验装置,进行了蝗虫对光声耦合和光谱光照趋光响应的对比测定,并探讨了光声耦合对蝗虫趋光效果影响的机理。结果:(1)蝗虫光声感受器对光能和声能接受和神经处理方式的不同,光谱光照和声频耦合刺激激发蝗虫生物活性和趋光v向应的双重叠加效应,增强了蝗虫的趋光活性,强化了蝗虫的趋光行为,提高了蝗虫的趋光响应,达到了推拉驱动蝗虫趋光响应的效应;(2)在光声耦合激发蝗虫趋光响应峰值上,蝗虫对不同声刺激的敏感性参数不同;(3)蝗虫对声刺激敏感参数接受的容限性,导致光谱光照在蝗虫诱导响应行为中起主导作用,而声刺激则起驱动激发蝗虫趋光响应的增益效应。结论:光谱光照和声刺激的合理布置和组合,能够有效提高蝗虫的趋光诱导响应效果。  相似文献   

9.
室内研究了光谱、光强度对棕榈蓟马雌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40—605 nm波谱内棕榈蓟马雌成虫对14个单色光刺激的趋光行为反应为多峰型。其中蓝光483 nm处峰最高,趋光反应率达34.96%,其次为绿光498—524 nm、562—582 nm、紫外光340 nm处;其避光行为反应共有3个峰,其中紫外光380 nm处最高,避光率18.08%,另外2个峰分别在橙光605 nm、紫光420 nm处。在趋光率较高的单色光(340、483、524、582 nm)和避光率较高的单色光(380、605 nm)以及白光刺激下,棕榈蓟马雌成虫的趋光率随光强增强的增强而提高,而避光率则随着光强的增强而降低;光强最弱时仍均有一定趋光率,最强时均未出现高端平台。因此:棕榈蓟马雌成虫对不同单色光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光谱和光强度对其趋光行为和避光行为有较大影响,光强度的影响作用与波长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闫硕  朱家林  张璟  朱威龙  张青文  刘小侠 《昆虫学报》2012,55(12):1337-1344
为阐明低剂量辐射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生长发育、 成虫趋光行为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影响, 本试验设置5个辐照剂量, 记录棉铃虫蛾羽化率、 畸形率及寿命; 通过趋光行为学试验和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 检测了辐照(50 Gy)前后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1)在20 Gy剂量辐照下, 雌雄棉铃虫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6.67%和20.00%, 畸形率均升高了10.00%,10,30,40和50 Gy辐照对棉铃虫蛾羽化率、 畸形率、 寿命均没有显著影响。(2)无论是光期还是暗期, 辐照后的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均有所上升, 其中趋光率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光期3日龄雌虫(28.33%±3.33%至91.67%±4.41%); 性信息素滴度提升量最大的是暗期5日龄雌蛾(36.27±4.26 ng至59.13±4.63 ng)。50 Gy辐照剂量会促进棉铃虫蛾的趋光行为和信息素的合成, 且棉铃虫蛾趋光率在设置的5个辐照剂量下无显著性差异。(3)棉铃虫蛾趋光率和性信息素滴度随着羽化日龄的增加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其中趋光率变化最大的是辐照组光期雌虫和辐照组暗期雄虫(二者均为91.67%±4.41%至3.33%±1.67%); 性信息素滴度变化最大的是辐照组暗期雌虫(71.00±5.22 ng至3.63±1.47 ng)。(4)在大多数处理中, 羽化率、 畸形率、 寿命及趋光率不存在雌雄差异。本研究为探讨辐照后棉铃虫趋光行为和体内生理生化的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 同时也为利用物理、 化学通讯信息调控棉铃虫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对害虫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牛虎力  周强 《生物磁学》2009,(13):2456-2459
目的:研究不同单色光和复色光刺激下蝗虫成虫和虫蝻的光谱选择行为,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蝗虫放置于行为反应试验箱中,运用行为试验方法,观察测定不同单色光和复色光下蝗虫的光谱选择行为及其运动速度。结果:(1)一定时间暗适应下的蝗虫对单色光或白光刺激具有波长选择行为反应,依其相对趋光反应率大小,其光谱行为反应在405-625nm波谱范围内,表现为随波长增加反应率减小的趋势。(2)蝗虫对双光谱同样具有选择行为反应,不同波长的两种单色光或单色光与白光组合,相对反应率不同。两短波长的单色光组合能够增强相对反应率,两长波长组合则降低反应率。(3)不同对光谱选择行为反应受蝗虫的种群、生长阶段的影响,东亚飞蝗较亚洲小车蝗的相对反应率高,成虫较虫蝻的相对反应率高。结论: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具有明显的光谱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两只已建立视觉分辨行为以及一只未经训练的猕猴上记录了前额皮层主沟区的单位放电,视觉分辨作业包括下列事件;(1)暗示信号红光(在R模式中)或蓝光(在B模式中)(1.30^s);(2)延缓期(2.10s);(3)反应期出现白光(1.88s)在R模式中动物必需在白光出现后立即拉杆以避免电击在B模式中不给予电击,要求动物不拉杆,共记录了127个前额皮层单位,其中80个单位的放电变化与视觉分辨作业的事件相关,占总数的63%,在测试间歇期内观察了前额皮尾神经元对无关的短声\闪光以及闪烁的红、蓝和白光的反应,总共对96个单位进行了短声和/或闪光刺激的测试,其中23个(24%)对上述刺激产生反应,并大部分(15个)是与行为作业中事件相关的单位,在对103个单位进行闪烁的红、蓝、白光测试中,发现只有12个(12%)单位有反应,在另一只未经训练的猕猴的前额皮层主沟区记录了100个单位,发现只有4个(4%)单位对无关的光刺激有反应,这些光刺激的物理性与上述实验中所采用的刺激相同,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学习具有行为意义的刺激能引起更多的前额叶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也就是说前额叶神经元对具有行为意义的刺激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它们的活动是可塑的。  相似文献   

13.
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的光谱和光强反应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色光和白光刺激下蝗虫成虫和虫蝻的趋光、避光行为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蝗虫放置于行为反应试验箱中,运用行为试验方法,观察测定不同光谱和光强下蝗虫的波长选择响应及其运动速度.结果:①蝗虫的趋光、避光反应行为具有相反的波长选择机制,在紫光、蓝光、绿光等短波段趋光性较强,在红光、橙光等长波段趋光性较弱;②低光强度范围内,蝗虫的趋光反应率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③不同种群、生长阶段对蝗虫的波长、光强度行为反应均有一定影响,东亚飞蝗比亚洲小车蝗有更强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可适应性,成虫比虫蝻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适应性高.结论: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具有明显的光谱选择行为和光强度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4.
光谱对东亚小花蝽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娜  范凡  陶晡  杨小凡  魏国树 《生态学报》2015,35(14):4810-4815
利用行为学方法研究了340—605nm波谱内14个单色光对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各单色光均能引起东亚小花蝽成虫趋光行为反应,雌、雄虫的趋光行为反应曲线均为多峰型,峰间主次明显。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区域有3个,分别是紫外区(340、360 nm和380 nm)、绿光区(524 nm)和橙红光区(582 nm雄虫此处不高、605 nm);(2)各单色光都能引起东亚小花蝽成虫避光行为反应,雌虫避光行为反应曲线为多峰型,避光行为反应率最高的区域为蓝光近紫外区(400 nm),雄虫避光行为曲线为波浪形,避光行为反应率最高的区域为蓝光区(483 nm)。(3)性别对趋光行为反应趋势影响不大,但对趋、避光反应率有较大影响。雌虫趋光反应率最高为47.50%(380 nm),雄虫最高为35.00%(360 nm);雌虫避反应率最高为19.17%(400 nm),雄虫避光反应率最高为11.25%(483 nm)。结果表明:光谱对其趋光行为有一定影响,不同波长之间有较大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铜绿丽金龟对不同光谱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月丽  武予清  李彤  巩中军  段云  苗进  郭予元 《昆虫学报》2015,58(10):1146-1150
【目的】旨在获得铜绿丽金龟 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敏感的波谱范围及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室内行为学的方法,测试了在波长为340~610 nm的14个单色光刺激下铜绿丽金龟的趋、避光行为反应,并计算趋、避光反应率曲线。【结果】观测显示,各单色光均能引起铜绿丽金龟产生一定的趋、避光反应,其雌雄虫的趋光敏感光区位于紫外光(405 nm)、蓝光(460 nm)和绿光区(505和570 nm),性别对趋光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仅存在于趋光反应率曲线波峰的大小,而对波峰的位置没有影响。铜绿丽金龟的避光行为反应,在雌雄之间无明显的性别分化,其避光敏感光谱为紫外光(380 nm)、蓝光(440 nm)和绿光区(492和505 nm)。【结论】铜绿丽金龟成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存在差异,性别对其光谱行为反应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铜绿丽金龟光视觉的深入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利用其趋光性对该金龟甲进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蛾复眼光反应特性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用视网膜电位图(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蛾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结果显示:(1)依ERG振幅大小(峰-峰值),在340~605 nm波谱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峰-主峰位于绿 黄光区562 nm,次峰在蓝光区483 nm,第3个峰在近紫外区400 nm,显示其至少有3种感受器;(2)性别、日龄及暗适应时间长短对其光谱敏感性有影响,低龄时雄蛾对单色光刺激较雌蛾敏感,高日龄时相反;1~5日龄内, 3日龄蛾的视网膜电位(ERP)值最高;随暗适应时间延长,其复眼对近紫外区400 nm敏感性明显增加;(3)一定光强度范围内,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增强该蛾复眼的ERP值增大,初期增加较缓,中期较快,呈近似S型曲线,显示其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
蛙半腱肌肌束负载Fura-2/AM后,可用荧光信号F340、380nm波长比值(R340/380)反映胞浆内游离Ca2+浓度(〔Ca2+〕)。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发现长时间电刺激后的骨骼肌〔Ca2+〕,高于未刺激肌,R340/380分别为1.49±0.54(n=10)和1.02±0.26(n=10)。加入Ca2+载体伊屋诺霉素(ionomycin,1μmol/L)后,正常肌与电刺激肌〔Ca2+〕,均上升,但刺激肌上升幅度低,持续时间短。说明电刺激至力竭后,细胞内有较多的Ca2+负载。增加细胞外Ca2+浓度至15mmol/L,〔Ca2+〕i下降。而给予Na+-Ca2+交换阻断剂奎尼丁(104mol/L)后,正常肌〔Ca2+〕i上升,刺激肌〔Ca2+〕i下降。结果提示:Na+-Ca2+交换是正常骨胳肌外排Ca2+的途径之一;而长时间肌肉活动则可能使细胞膜Na+-Ca2+交换方式改变,从而导致力竭肌〔Ca2+〕i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成虫复眼的感光作用,为灯光诱杀柑橘大实蝇的绿色防控措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室内视觉行为实验方法测定遮蔽单眼、遮蔽复眼和同时遮蔽单复眼处理后不同日龄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不同光强刺激下的趋光行为反应。【结果】与CK(未作任何遮蔽处理)相比,遮蔽复眼处理的成虫的趋光率显著降低,而遮蔽单眼处理的成虫的趋光率则基本不变。遮蔽复眼处理后的1日龄、5日龄和同时遮蔽单复眼处理后的3日龄的雌、雄成虫之间对于1 000 lx光照度的趋光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日龄(1、3和5日龄)的成虫之间对于1 000 lx和2 000 lx光照度的趋光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光强(500、1 000和2 000 lx)刺激对成虫的趋光率均有一定影响。【结论】成虫的趋光率与复眼、日龄、性别和光照强度均有关系,其中复眼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天然态岩豆凝集素(MDL)远紫外圆二色性(CD)谱显示216nm处单一负峰,是一种高β-折叠构象凝集素;近紫外CD谱呈现282nm处负峰和260~275nm及295nm处的负肩,经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NEMI)和对氯汞苯甲酸(PCMB)修饰MDL的巯基,其近紫外CD谱未发生变化,远紫外CD谱仅发生细微变化,MDL凝集活性保持不变;PCMB过量时,CD谱呈现典型的无规卷曲谱形,MDL完全丧失凝集活性,去除PCMB后,活性又全部恢复.二硫苏糖醇(DDT)修饰MDL的二硫键并用碘乙酸(ICH2COOH)保护巯基,MDL远紫外CD谱216nm处的负峰红移至225nm,且显著减小;同时,近紫外CD谱282nm处负峰几乎消失,两负肩分别保持完整,分子中α-螺旋降低,无规卷曲增加较多,MDL凝集活性未发生变化.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修饰MDL分子中的色氨酸,导致216nm负峰蓝移至208nm且变小,分子中无规卷曲和α-螺旋增加,β折叠减少,近紫外CD谱295nm负肩消失,282nm负峰红移至287nm,MDL凝集活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20.
烟夜蛾和棉铃虫对高浓度烟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食性的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和广食性的棉铃虫H. armigera (Hübner)是夜蛾属Heliothis的两近缘种昆虫。主要的农作物中,棉花和番茄上极少发现烟夜蛾,而辣椒上几乎没有棉铃虫,只有烟草均为二者所嗜食,也唯独在烟草上它们可以稳定共存。为明确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定向和选择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EAG)和风洞技术,测定了两种夜蛾的处女雌蛾、交配雌蛾及雄蛾对20种高浓度(0.1 mol/L)烟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烟夜蛾和棉铃虫对测试的烟草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而且都表现出绿叶气味>脂类和芳香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和杂环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两种夜蛾对多数化合物的EAG反应既无显著的种内性别差异,也无显著的种间差异,表明二者嗅觉神经系统对寄主气味图谱的识别和感受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对寄主植物的化学信息产生相同的“理解”;二者的行为反应结果与EAG反应结果基本一致,即两种夜蛾受到的嗅觉刺激与产生的行为反应具有统一性,结合两种夜蛾寄主范围的差异,推测烟草挥发物主要影响两种夜蛾的寄主定向行为,而寄主选择行为可能更依赖于二者与植物接触后对植物理化性质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