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与输血及血液成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81例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多种因素。结果 :2 81例中有 117例进行了围手术期输血 ,其中 34例输白细胞滤过血 ,感染率为 5 9% ;83例输全血或压积红细胞 ,感染率为 36 1%。 16 4例未输血 ,术后感染率为 4 3 %。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术后感染发生率随输血量增加而增大。结论 :胃肠道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输血、血液成分及输血量等有关。故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 ,应尽量不输血或少输血 ,对确需输血的患者 ,应输白细胞滤过血 ,提高输血质量 ,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血对闭合性肝、脾外伤病人术后感染的影响,指导合理输血。方法:选择本院2004-01~2006-01期间220例闭合性肝、脾破裂外伤手术病人,其中93例输普通悬浮红细胞,53例输注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74例未输血。对3组病人术后感染率及输血量与感染率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11.83%。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组术后的感染率为5.66%,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5.41%,后二组与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组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与肝、脾外伤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关,并抑制伤口的愈合,以输普通悬浮红细胞组明显。提示对外伤病人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必须输血者应采用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71例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情况及与术后感染发生率的联系。结果271例大肠癌中有149例进行了围手术期输血,其感染率为28.2%(42例),围手术期未输血的122例中,术后感染率为4.1%(5例),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x^2=25.505);术后感染发生率随输血量而增大(P〈0.01);输全血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输成份血显著升高(P〈0.01)。结论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会增加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尽量避免输血,特别是输全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解决血源紧张以夏减少输血并发症,应用Medtwnicaul酵血液回收机共对48例脊柱痰忠手术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预计出血量超过600ml,无自体血液回收禁忌证患者48例,术时接好血液回收机,在术中或手术结束时将浓缩红细胞回输给患者,与38例同期手术相对比。结果 ①自体血回收率达到65.3%,76.1%的患者术中不用再输库血;②98.4%的患者术后Hb及Hct测定趋于正常,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③自体血回输对术后凝血功能影响不大。结论 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术中自体输血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浓缩红细胞输注对脑膜瘤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不同浓缩红细胞输注对脑膜瘤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326例脑膜瘤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160例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106例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58例为未输血组,并对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普通浓缩红细胞输血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38%(15/160),显著高于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输血组和未输血组(P<0.05),后两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78%(3/108)和1.72%(1/58);普通浓缩红细胞输血组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膜瘤患者术中输注普通浓缩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输注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者,且术后感染率与输注浓缩红细胞的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汪启斌  董荣坤  张笃 《西部医学》2008,20(3):607-609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腹部外科围术期输血567例,按照输血成分分为:全血组、血浆组、浓缩红细胞组。统计围术期输血量种类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与同期未输血组手术病人856例对比。结果输血组感染率高于未输血组,输全血组感染发生多。结论①围术期输血与感染有密切关系。输入全血、血浆使感染率上升,成分输血感染率降低。②随输血量增加,术后感染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中3种自体输血方法应用观察。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AT患者共743例,分别采用贮存式、稀释式、IBS式进行自体输血,观察手术效果及血常规。结果:所有患者中有653例依靠AT顺利渡过了围手术期(88%),81例因术中出血过多加输异体血(11.5%),其中12例患者加输了机采血小板或冷沉淀等成分血(14.8%)。结论:3种自体输血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AT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外科大手术中的应用及机制。方法:40例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台上按8—12ml/kg放血并按1:0.5快速补充胶体液和晶体液,在手术将结束前把血回输。对照组按常规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未再输异体血,对照组20例术中均输异体血,其中8例术后再输血,2例出现输血发热反应。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外科大手术中能节省库用血,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疗效确切,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术后感染的情况,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抗感染及预防感染提供指导。方法:分析总结我科1999年12月-2000年11月1053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术后感染情况。结果:1053例手术患中有7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6.64%;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3例,占感染人数的47.14%;下呼吸道感染20例,占感染人数的28.57%;术后伤口感染6例,占8.7%;胃肠道感染4例,占5.71%;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占2.86%;血液感染2例,占2.86%;其它感染3例,占4.28%。体外循环转流时间的长短与术后患的感染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由于常规采用气管 插管及术中肺部的缺血性损伤,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伤口感染和胃肠道感染。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是造成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心脏手术中及术后应注意加强呼吸及胃肠道的管理,同时也应尽量缩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少用或不用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0例常规,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A组采用预充库血,体外循环结束后不回输剩余机血,B组采用无血预充,术前放血,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全部机血.结果:B组围术期异体库血用量较A组减少50%,严格输血指征,病人全部康复出院.结论:采用无血预充,中度血液稀释,回输机血,加强血液保护,减少库血用量或不用库血,对病人无不良影响,不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陈秋梅 《广州医药》2002,33(1):34-35
目的:通过对异位妊娠破裂手术的临床观察,探讨洗涤回收式自身输血的安全性、优越性及回收条件和使用中注意事项。方法:自血回输44例作为研究组,同时期异体输血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的比较,白细胞数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较少发生输血反应及院内感染;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结论:血液回收机自血回输为洗涤回收式自身输血是抢救异位妊娠破裂出血伴体克患者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骨盆手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将60例骨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组(A组)和非自体血回输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常规、凝血功能、总输血量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总输血量为(1039±173)ml,B组总输血量为(1608±27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及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有效补充术中失血,对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减少了输入异体血的并发症,节约了医疗费用,值得在骨盆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亚欣  金花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094-3094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对肿瘤术后感染及伤121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各种肿瘤患者分为3个组。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35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组35例,未输血组(对照组)38例,观察3个组患者术后感染、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感染率比较:术后感染率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组5.7%,输注悬浮红细胞组28.6%,两组差异显著(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与未输血组(5.1%)对比无明显差异(P〉O.05)。术后切口愈合率: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95.6%,输注悬浮红细胞组74.6%,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切口愈合率与未输血组(96.3%)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输注悬浮红细胞组切口愈合率(74.6%)与未输血组(96.3%)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有影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输血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率,提高术后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在,好发对象及不如抗凝剂回输自身血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86例患者病因,术中情况及直接回输自身血进行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已有孕育史者70例,占81.4%,22-30岁58人占67.4%,手术史22例占25.6%,宫腔操作史67例占77.9%,术中见以破裂型为主,不如抗凝剂回输血体自78例,回输血率90.7%,结论:加强妇女保健意识,以有已孕育史者和有手术史,宫腔操作史患者为重点监测对象,不加抗凝剂回输自身血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162例异位妊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为其预防、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对162例异位妊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的病例全部病例行剖腹探查术,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者133例(82.1%),行盆腔粘连松解 输卵管第膜血管结扎 输卵管病灶清除术(保守性手术)15例(9.3%)。结果 自体输血者103例(63.6%),输同型血或成份血145例(89.5%),无1例发生输血反应。全部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100%。结论 对异位妊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尽量给予自体输血或者输成份血或同型血,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压积比≥0.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孙来芬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15-115,123
目的将稀释性自身输血应用于脑外科手术中。方法选择9例脑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麻醉之后采集自体血,同时补充晶、胶体液,在术中或手术结束前将自体血回输。结果9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因失血过多而输2U红细胞外,其余均未再输异体血,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自身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而稀释式自身输血由于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术中丢失的是稀释血,减少了红细胞的损失,同时改善了组织的微循环,防止了血栓的发生,在临床各科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措施,开展血液保护,达到围手术期不输率血。方法:采用无血预充,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放血,机器血回收,应用抑肽酶,控制血压,微创手术切口的综合措施,结果:119例手术未输血,占同期322例手术的36.90%,体外循环转机时间27-136min,,平均56min。术后24h引流总量50-620ml,平均310ml,平均住院16d,全部康复出院,出院时血红蛋白均超过110g/L,红细胞积大于33%,与对照组相比,每例患者平均节约血980ml,随访5-29个月,无肝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开展血液保护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因输库血而感染肝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6日至2004年12月12日,我院收治膝关节置换36例病人,46个膝关节行表面置换手术,其中30例病人,40个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回收术后出血并及时输注给病人,减少使用同种异体血,统计输血量,并与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病人的输血量对照。结果:20例单膝置换病人术后回输红细胞150~600ml,平均450ml:10例双膝置换病人术后回输红细胞450~1650ml,平均1060ml,单个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输注同种异体血480m1.较未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同种手术病人输血量明显减少。结论:在行膝关节置换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围手术期同种异体血的输血量,降低病人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自体与异体输血的经验,以及预存自体血和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8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输血情况,其中,预存自体血回输组(A组)62例,术中自体血回输组(B组)76例,未作自体输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C组)50例。结果:A组、B组术后分别有64.5%(40/62)和61.8%(47/76)无需输异体血而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明显多于C组(P〈0.05),A组、B组异体血用量也明显少于C组(P〈0.05)。A组采血前、后血液指标无显著差异,B组术后1天患者RBC、Hb、HCT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但无失血反应,术后1周恢复正常。电解质术前、术后无异常。术中回输血经光镜观察回收处理后红细胞形态正常、无碎片。回收血培养均呈阴性。结论: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经济、副反应较少的高质量输血,能使绝大多数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避免输异体血,方法简便、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