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刘雪琴 《河北中医》2007,29(7):658-660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生理及病理,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至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他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张仲景之后,历代也有一些散见的关于经络瘀滞病证的论述,但均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络脉受病的辨治理法。至清代,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从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日益完善。现就近年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络脉1.1络脉的定义目前所言的络脉,其意义不断递进延伸,较前有了更加清晰深邃的内涵。现对络脉概念认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从广义与狭义来认识雷燕[1]认为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  相似文献   

2.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肾络探析     
肾络是经络系统中与肾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络脉,主要包括肾经之络和肾脏之络,有阴阳之分、表里之别。肾络具有运行渗灌气血津液、贮藏精微物质的作用,具有易瘀易滞易虚的病机特点,可致水肿、尿浊、腰痛等病证。肾络病变时,可通过观察肾经、耳部色泽颜色及舌下络脉的变化进行诊断,以毫针针刺、三棱针刺络放血、刺激耳穴、中药内服等方法治之,达到疏通气血、通畅络脉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病络是邪气侵袭络脉或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病变,导致络脉的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疾病或病证的一种基本病机。通过分析病络与脑、心、肾疾病的相关性及脑、心、肾疾病从络论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提出在病络理论指导下构建脑、心、肾一体化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的思路,以期指导病络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程革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络病病机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笈  武养星 《山西中医》2010,26(12):1-4
络病是以络脉的功能及结构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疾病。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对络病病机多有论述。分析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吴氏判断络病病机,以辨别虚实为首务,实者如络中气滞、热搏络中、络脉瘀阻、寒湿滞络、络脉损伤、络脉痰阻、络中蕴毒;虚者有阴虚失濡、血虚失荣、气虚不充、阳虚不振。在一定条件下,络病病机还可出现不同病邪之间的转化与虚实转化。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从"络"辨治的理论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梢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2,43(2):85-88
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新病入络”的代表病证,RA的病变染道在于“病络”。并初步构建了RA从“络”辨治的理论体系:“外邪入络、伏邪逆攻入肢节脉络”的发病学特点;“毒损肢节络脉,络道亢变,络脉虚滞”的主要病机特点;分证论治(如散寒、清热)、截毒防变(强调早期治疗)、通畅络脉(强调矫正病理)的主要治则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08-2309
<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金匮要略>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络脉作为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沟通内外的桥梁;而络病指的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络脉痹阻,气血瘀滞的一类病证。本文简单介绍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基于古代及现代医家总结形成的络病理论系统,通过分析阳痿、慢性前列腺炎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男科常见疾病的气滞血瘀阻络病机,探讨行气活血疗法在男科常见疾病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指导意义,为日后男科疾病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络病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观辨证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医外感、内伤杂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络病证治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清络法、宣络法、活络法、温络法、补络法、搜络法、透络法7种治法,丰富了络病的治疗方法,为后世治疗络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发现"脉"的存在,《黄帝内经》揭示"脉"有"经脉"和"络脉",多层次研究"脉"的存在,建立了3种基本理论体系:经络学说、"脉"属心系、"脉"为"奇恒之府",是《黄帝内经》重要的概念与学术成就。"脉"是人体重要组织结构,是神奇而客观的存在,对脉的结构进行专题研究,为追寻生命奥秘和生命科学前沿,实现血管新生、神经再生提供了可能,也为攻克治疗很多急性重症、慢性病、进行性加重疾病、难治性病证等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文章总结了王桂玲主任临床对强直性脊柱炎审证求因、辨经治病,结合应用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及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的学术经验,以"补肾调督、通经活络"为治疗大法的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为清代著名医家,他阐明络病理论,开创络治法之先河,其重要学术思想对内伤杂病的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在瘿病防治中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个性;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两者相互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络病学说”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机制研究与治疗均有理论指导意义。“络病”在形态与功能上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瘀阻络脉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类似,故运用“通络法”抗肿瘤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虫类药是动物药的别称,作为通络药的代表,善于搜刮剔络,在肿瘤的防治中起到了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搜风解毒通络以及补益培本通络等作用。通过梳理“络病学说”的起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主要思想内涵,整理并总结现代肿瘤治疗中“络病学说”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并分析虫类药在通络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开展中医络病防治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认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肝纤维化大部分都是慢性肝病迁延日久发展来的。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观点,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肝络。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包括中药与针灸等方法,本文重点论述在络病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药、针灸治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茅晓 《山西中医》2007,23(6):1-2
通络法伴随着叶天士"络病"学说的问世而基本成形,但后世应用并不普遍,盆腔瘀血综合征是妇科的常见病,且以局部静脉丛血流不畅或瘀血为病理症结所在,包括其下腹痛等证候特点,颇适合叶氏通络大法在这一领域的拓展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痿病毒损络脉的机制.认为在痿病过程中,毒是必然会产生的重要病因之一,毒损络脉是重要的病机之一.在治疗上当参以解毒通络疗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些年的研究十分广泛,对气络、血络、络风内动等新说的探讨也不断深入。络脉包括气络、血络、络脉缠绊等基本生理结构,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络脉系统。中医学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定量诊断相结合的络脉望诊体系为认识和诊断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