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兴通讯技术》2019,(2):20-27
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提供广域网云连接网络服务,成为云网融合和协同的重要手段,全球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链各环节都在积极推动其研发、试验和部署。中国移动提出了企业宽带随选网络(EBoD)计划,研发、试验了基于开放网络自动化平台(ONAP)的、多厂家的SD-WAN统一集中管控原型系统,并将部分研究成果贡献到ONAP社区跨运营商连接项目(CCVPN)业务场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云业务的深入部署,除接入和连接性服务外,云网运营商还须需要将网络端到端带宽和时延等服务质量保障能力作为网络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云网运营商基于云网一体网络架构,通过部署性能测量和故障发现、基于性能的路由、流量统计和状态预测,以及多域编排等系统,满足客户对不同需求层级能力的要求,使能网络即服务(NaaS)能力,实现网络与云化业务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张鑫 《电信科学》2021,37(8):136-141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业务需求的增加,云网融合成为网络架构变革的必然选择。然而,云网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网络运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需要向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模式转变,目前被业界广泛研究的智能型通信网络——随愿网络,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阐述了随愿网络的发展过程、架构和关键步骤,并结合当前运营商云专网多云互联业务的现实需求,以云网融合的典型业务场景为例,分析了基于随愿网络的云网融合业务的实现过程,以期为随愿网络与云网融合业务的结合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云计算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业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云网融合成为当前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目前,云网融合仅实现了简单的云网互联,无法解决多样化业务需求与海量异构资源供应的重重问题。因此,推动云网融合仍需加强云业务的按需交付能力。意图驱动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范式,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选择。梳理了云网融合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意图驱动云网融合业务按需编排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意图驱动的云网融合架构,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业务按需编排模型;最后,在混合云互联和工业互联网场景下,分析了意图驱动的云业务按需编排模型,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云网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深度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刻变革.本文研究将传统上相对独立的云计算资源和网络设施融合成一体化的技术架构,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基于SDN架构进行网络改造和建设是实现云网融合的关键.运营商要不断探索云网统一的解决方案,最终构建端到端智能化管理的云网架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云网融合业务及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了云网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结合运营商目前存在的困境和优势,制定运营商云网融合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了一体化架构、一体化管理及一体化服务三大目标.结合运营商的现状,制定了统筹规划DC布局、推进网络简化、构建泛在接入、云网能力开放、云网能力汇聚等关键举措.结合目前云网业务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7.
《信息通信技术》2019,(2):32-37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如何更好地提供云网融合服务成为运营商首要面对的问题。文章对未来运营商网络的业务和建设驱动力进行分析,总结云网融合建设的关键要点,并对城域网和云网融合运营运维支撑系统的演进架构给出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云网融合已成为传统运营商转型的重要方向。文章在分析传统运营商网络运营和维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云网融合的实施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一朵云"资源池,从"云、管、端"三方面阐述推进云网融合的实施步骤,即以云资源池集约运营、网络功能能力开放、实现业务快速部署,有效支撑运营商推进网络重构、业务重构和运营重构。实现网络智能化升级及通过"云网一体化"运营战略落地,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应用和按需供给。  相似文献   

9.
5G技术的发展使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各行各业对网络和算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云网的一体化建设已成为5G时代网络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以业务需求为引领,形成集中+边缘、一跳入云的网络架构,提供云网端一站式云服务。统筹建设融合云底座,能快速迭代、安全管控,形成泛在算力网络,增强5G多业务承载能力和服务拓展延伸。打造云网融合、网随云动的灵活管控的核心网络。  相似文献   

10.
王越  王爱俊  徐洪磊 《电信科学》2021,37(8):122-127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国内三大运营商均提出以智能牵引网络转型,构建集中控制,灵活编排的云网基础架构的发展战略。PCEP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 SDN架构的路径计算协议,往往应用于解决复杂网络环境跨层、跨域约束路径的计算。从探讨 PCEP 在云网融合场景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PCEP的流量端到端保障方案,可实现在本地IP环境下,面向连接的网络通信及端到端业务保障,有助于提升运营商对网络的实时感知、敏捷响应、智能分析等能力,满足通信资源可全局调度、能力可全面开放、架构可灵活调整的运维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王巍  王鹏  赵晓宇  徐洪磊 《电信科学》2021,37(8):111-121
介绍了云网融合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以及SRv6的技术原理和优势。同时,提出了基于SRv6的云网融合承载方案及其技术架构,包括基于 SRv6 的 SD-WAN、跨域组网、入云专线和云间互联。通过对比传统承载方案与基于SRv6的承载方案,阐述了后者解决现有云网业务痛点的优势,以及云网融合演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雪 《电信科学》2021,37(8):128-135
全球大多数主流运营商已转向5G独立组网架构,并开始了5G独立组网架构的商用部署。5G核心网采用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将通用的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形成多种虚拟资源,基于需要实现网络功能及资源动态灵活性部署。随着网络功能虚拟化的5G核心网的大规模商用部署,5G核心网的运营维护也面临新的挑战。分析了5G核心网的虚拟化部署方案带来的运营维护工作难点,提出5G核心网运营维护系统建设的架构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5G核心网云网一体化运营维护组织架构建议,为5G核心网云网一体化运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史凡 《电信科学》2020,36(7):63-70
伴随着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发展,如何打破传统云和网之间彼此封闭和独立的形态、构建一个云网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这一趋势,从网随云动、网络云化和云能力提升3个维度探讨云网融合技术创新的要点:首先,提出网络架构应以DC为中心组网,实现多云多网对接,并提供服务化、差异化的网络保障能力;其次,要解决网元形态云化和软件化部署难题,提供云边协同、软件定义服务的能力;最后,还介绍了如何升级平台服务,面向开发者、最终用户和垂直行业进行赋能。  相似文献   

14.
曹畅  张帅  刘莹  唐雄燕 《电信科学》2021,37(10):93-101
首先,分析了近年来云网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然后,基于业务发展中算力异构、算力下沉和算网联动的新变化提出了六大计算与网络能力融合需求,并结合多云连接、差异化承载、电商体验和分级安全等论述了围绕算网构建新能力和业务新体验方面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算网和云网在技术体系上紧密联系,而算网一体是云网融合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云业务是运营商实现政企业务突破的关键入口,大力发展云业务驱使运营商快速提升云网一体化服务能力,提供高品质云专线。本文提出面向云网融合的传输OTN、SPN接入方案及传输网络SDN部署策略,为现阶段基于传送网的云网融合部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熊小明  赵静 《电信科学》2022,38(11):163-168
基于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系统性地提出了数据驱动的云网发展规划体系,以及六大关键数字化能力构建,设计和实现了一种云网规划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可用于实现目标网络精细规划、边缘计算精准预测等场景,并探讨了数字孪生在规划领域的应用前景,对运营商推进云网融合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凯 《电信科学》2022,38(7):166-174
面对垂直行业多样化的业务需求,5G网络切片能够提供灵活、隔离、按需的服务,结合OTN、IPRAN/STN资源、云资源以及云网融合、固移融合系统能力,使客户终端、无线基站、承载、核心到内网业务平台之间通过专网隔离通道方式互通。介绍了5G端到端切片专网的架构方案和关键技术,分析新一代运营体系下切片专网自动化开通所遇到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从流量经营迈向资源经营时代。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电信网以网络运行维护为中心,而下一代网络(NGN)是以分组交换为主的网络,采用开放的网络架构体系,其运营支撑以客户为中心。立足于在NGN运营维护系统建设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中出通讯在NGN网络上实现了完整的覆盖各个功能层次的网管系统,并且建设在统一的运营支撑维护系统平台之上,能够灵活地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技术演进的需要,为运营商提供了新的面向客户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